宗祠家庙

  邵氏家庙位于兰溪市女埠街道焦石行政村焦石自然村,面朝兰江,背靠焦峰山,山清水秀,宁静致远。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一座石牌坊巍然耸立。中华特色建筑之一的石牌坊,是表彰嘉奖的象征,标准是忠孝节义等主流价值观,邵氏家庙前的石牌坊也不例外。斗大的阴刻“孝子”二字写在石牌坊最显眼的位置,下面的阳刻石雕文字则作了进一步说明——“为耆民邵有泰立”。百善孝为先,对焦石村里的邵氏族人来说,孝不仅是石牌坊上的教诲,是家训族规里的头号训诫,也是生活的常态。先祖邵有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受到表彰,200多年过去了,孝顺还是村里衡量一户人家幸福与否、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岁月变迁,邵氏家庙保存良好,石雕木雕仍栩栩如生,这里的孝文化也得以传承发扬。

  焦石邵氏曾出过“中央巡视组组长”
焦石村如今人口近千,除了两户人家,全部姓邵。宗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太公邵祖义从金华下干迁居至此,椒石邵氏得以开枝散叶。当时的村名还叫椒石,后来因为村边的山峰岩石呈赤黑色,似火烧焦,人们便将村名传为焦石。邵氏家庙也就是焦石邵氏的宗祠,始建于明,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说起邵氏家庙的建造,就不能不提家族中赫赫有名的邵玘。邵玘(1375~1430)字以先,号贞白,享年56岁。明永乐三年(1405),他获得乡(省)试第6名,第二年赴京试考中进士,后被命为按察御使,历任湖广道监察御使、江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诸多政绩留芳百世。如永乐十四年(1416年),他受命巡视浙江水情,家乡兰溪是重灾区,见到灾情严重,他急奏明明成祖朱棣,祈求赈济灾民。在河南,他铁腕反腐。在福建,他先斩后奏,开仓放梁,帮助了无数饥民。明成祖宣德三年(1428)升任为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类似如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或监察部的职能。邵任上,不顾个人安危,以上书弹劾切谏,正扬风气为己任,时有“不怕丢官”和“无冤都察院”之誉。据《明史列传》记载,任职期间,邵玘“奏黜御史不职者三十余人,简黜诸司庸儒不肖者八十余人,风纪大振。”
邵玘在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任上去世,享年56岁。邵氏宗谱记载:“皇上惊闻,深为痛惜,加重恩典。朝野上下莫不叹息,羡为廉宪。城中百姓,莫不奔哭,如丧父母。”

  邵氏家庙的兴盛与邵玘不无关系。这座占地约370平方米的祠堂建筑始建于明朝,现在门前的石狮子、青石抬基、青石护栏均为明代遗物,主体建筑的梁柱、斗拱虽有部分为清朝同治九年(1870)重修,也有模仿原来明代建筑风格的痕迹。邵氏家庙,前后共三进,面宽13.5米,进深32.7米。正门前两侧有青石台基,上面竖着两面青石栏,石栏上雕刻着鹿、鹤、麒麟等瑞兽,石栏后八字门两侧各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狮子。石狮子后面的院墙上分别写着硕大的“忠”“孝”二字。从额枋到邵氏家庙匾额四周再到叠层屋顶,都遍布着细致的木雕,保存完好,是整座建筑的木雕构建中最繁复精致的一部分。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中置宝瓶,屋脊上有石雕鳌鱼装饰,两侧是四叠式马头墙。远远望去,这座建筑肃穆而不失灵秀,走到近处,各种雕刻细节又留人驻足徜徉。
“这里的木雕花了一千工”
推门而入,一进建筑两侧展示着焦石邵氏中的杰出子弟,除了前面所说的邵玘,还有他的父亲邵奇。邵奇好学孝悌,字号“守拙先生”,受到乡邻敬爱。还有宋朝国子监助教邵吉甫、明太祖授官镇守婺州的邵常、乐善好施的孝子邵有泰等。建筑以石柱支撑,扁作梁上有回字纹装饰,饰有木雕花草,正中是戏曲人物主题雕刻。诸如牛腿、斗拱等细部构建,也都是精雕细琢,体现了清代木雕发展的精湛技艺。今年75岁的焦石村村民邵春良说,村里的老人传下来的说说法是,邵氏家庙的工匠在木雕上耗费了上千工时,所以这里的木雕才会这么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0.1307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