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
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源流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三、出自部落: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姬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已经至少有3200多年。
缙云邵氏,有三支:后青、塘后、石笕,皆出自姬姓,郡望博陵。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宋有邵思安者,为端拱戊子年进士。据宋庆元三年(1197)《邵氏纂修宗谱》,称邵思安为邵氏第一世祖。思安长子邵雍(988—1068)为吏部尚书,将作监主簿,配程氏、王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八子:长子伯莫,奉议大夫,为永康邵宅始祖;次子伯端,侍郎,为天台下珠坑始祖;三子伯凌,防御使、殿前武烈侯,为缙云后青始祖;四子伯瑞,忠议大夫,为义乌三部始祖;五子伯玑,侍郎,为仙居石井始祖;六子伯恺,按察司,为严州胡龙山始祖;七子伯遇,将仕郎,为绍兴后塘始祖;幼子伯彦,副将,为东阳紫溪始祖。
后青邵氏:迁入缙云时间在两宋之交。从明朝开始,应杨两姓相继迁入廿三都后青,前者居其上,后者居其下,形成“阴阳(应杨)夹邵”格局,所以人丁一直不发。到清末民国陆续有分迁宫前、沈宅、溪头,以及建德乾潭乌龙山、临安昌化。现除外迁者外,村中只有两户人家。本支总人口在五十来人,居缙云的二十余。
塘后邵氏:源出永康下邵,明朝天启时,邵一祯随母居缙云五都白岩,至其曾孙邵元立于康熙时迁缸窰,邵元立孙邵正妹随母于乾隆庚子后定居塘后,现有三十余人。
另外,石笕还有十几户姓邵,计五十来人,所承不明。
据最近的人口普查,缙云有邵氏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