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人物生平

受辱投秦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秦国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魏国因此就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张仪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农历四月,魏襄王、韩宣惠王为了对抗秦国,互尊为王。于是,秦惠王派张仪为将讨伐并占领了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把那里的魏人全部交归魏国。秦惠王命张仪修筑了上郡要塞。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二年(公元前323年),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地名)会盟。

魏国任相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秦惠王三年(公元前322年),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秦惠王六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

秦惠王七年(公元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秦国还击打败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震惊慌恐。

秦惠王八年(公元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于是,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重新出任国相。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张仪贪图巴国和苴国的富饶,又攻取了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魏国又背弃了秦国加入合纵盟约。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魏国再次臣事秦国。

张仪戏楚

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大臣们来向楚怀王祝贺,唯独陈轸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楚怀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等的一种凭证),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被囚楚国

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秦惠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主动请求前往。秦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

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

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于是郑袖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楚怀王后悔囚禁了张仪,于是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款待他。

游说诸国

游说楚王

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游说韩王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地区,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归附秦国就安全,不归附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谋划,还不如替秦国效劳。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的地势所决定的。现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转移了祸患,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韩宣惠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张仪回到秦国作了汇报,秦惠王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游说齐王

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湣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游说赵王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到赵国游说赵武灵王说:“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所以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情况,先把它告诉大王左右亲信。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口头作个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才离去。

游说燕王

张仪又向北到了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赵襄子凶暴乖张,六亲不认,大王是有明确见识的,那还能认为赵国可以亲近吗?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首都来劫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赵国已经献出河间一带土地臣事秦国。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燕昭王听信了张仪的建议,说:“我就像蛮夷之徒一样处在落后荒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汉,都仅仅像个婴儿,他们的言论不能够产生正确的决策。如今,承蒙贵客教诲,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国,献出恒山脚下五座城池。”

回到秦国

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返回秦国报告,还没走到咸阳的时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而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

张仪害怕被杀死,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

武王说:“怎么办?”

张仪回答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

重返魏国

齐湣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

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就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使臣对齐湣王说:“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

齐湣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使臣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

齐湣王赞同使者的说法,就下令撤军。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国。

新会《张氏族谱·序》

夫家有谱,所以重本宗明世系,属人心亲骨肉,合贵贱而一之者也。谱废则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称其祖,南北阮一也。而贫富之各异,其乡邾朱之族一也。贵贱之若凌其分是无惑乎,固之不通于伦而韬之欲附于仪也,谱其可以或谩而废长哉。

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至五世纲徙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纲之曾孙彻唐进士,任范阳监察御史,赠给事中。彻六世孙喾,为唐运使掌平籴事,始居古冈。洪源钜派厚德殊勋著史册,扬于人言固不容赘。夫何时际胡乱,三子各就产分居,朝列之后分而小范、北街、泷水,朝之后分而张桥,朝清之后分而沙冈。治乱相寻谱牒,散越莫知悉详。近稽吾荣翁孙纯徙居泷水,纯翁孙丙与寅,由泷水迁石头、棠下。俊翁居豪山,至于富翁,生二子:长清、次诚。诚生三子:长仁、次寿三口。寿居小范仁,生廉,迁居沙富,又分塘河各乡,根本一脉相承,照然可考。非若伦韬之扳授附和,苟且相依也呜呼。七世之传若是其未远也,然而以前无有记者之况数十世乎,故不揣愚昧历考颠末搜其遗缺,为图格以正之。于先复胪年世,娶适姓氏于后,上不忘乎,祖宗下不遗乎,疏远使派别而源不分世远而情未远也。于是大本立而世系,明骨肉亲而人心属幸,而富贵莫以为骄,不富贵莫以为屈,则人纪修而大伦敦矣。虽生终年月,娶适姓氏不尽详,而大略亦可考,亦夫子存羊之意也。后之子孙稽吾之所未,稽自一家以及一族得其所据焉。遮使愈远愈彰,人人皆知所自出也。是为序。


大明嘉靖十九年九月初九日

仲礼翁第七世孙子元撰


番禺龙岐《裕庆堂张氏族谱初编·序》

盖闻族之有谱,所以溯本源。而绵嗣续,敦孝悌,而笃亲亲也。我族系出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里,文献公二十八世孙,宗仲公之次子也。元至正二十四年,因乱徙居,随兄至石桥,自见岐阳山水清胜,遂卜为世居焉。作述开基,历十余代,而本支繁衍,己有三百之奇。清康熙甲辰,迁徙三年,流离失所,幸王巡抚奏准皇仁开复,共庆安居。而世系之谱,几己废缺无存。曾叔祖儒贤公留心纂述,著成一谱,以启后人,其功岂不伟哉。但只列某世某名,而不上溯其所由生,又不注明其所生之子何名,未免难以稽查,况延至于今,将己百载。而族姓之蕃昌,无人著述,又何以溯本源,而绵嗣续也。余晚年闲暇,因念族谱之重,不可缺略,爰搜之私藏,询之父老,仍辑为谱。并注其名,所生系由何人,及所生之子何名,贯串开列,使之一览便明。虽间有一二过继,及娶妻某姓,不能尽志,亦疑以传疑,不敢妄有增减。以益吾过,后之孝子慈孙,继而修之。则百世之远,可考而知也。


嘉庆岁次甲戌仲春上浣谷旦  十三传孙德隆敬修

(摘录番禺龙岐村《裕庆堂族谱初编·序》)


番禺沙湾紫坭《张氏家谱·序》

尝思族谱之义,由国之有史也。不论美恶富贵,孙枝否泰宗祖葬,尽笔于谱书之,详悉万氏共观千秋在目,使后子孙不忌厕自出也。究其谱之原始,自唐柳芳乡张氏之先,出于绍良公,字超远,生二子:长曰九龄,字子寿,世居韶州曲江,为唐宰相。次曰九皋,字子鹤,为荆州太守,遂居绵竹。历五世而生成,咸之曾孙日琰,迁居南雄珠玑巷而居之,娶王氏,生二子:长曰世鹏、次曰世龙,字普济,乃魏公四世孙张琰之次子也。生于宋朝,仕至五经博士,配妣马氏,自南雄珠玑巷迁居于龙江白社坛,不祧之祖也。建祠曰“申锡堂”,诚为报本哉。迨由龙江而紫水,紫水而桃村,世远族繁。迄至于今,或富贵贫贱之相悬,或游宦而乐夫远方,或商贾而虽夫乡族久而不还。由是孙枝日蕃,欲寻根本而还宗人,莫认彼莫所辩,于是失其所宗诚可悯也。余虽不敏目亲斯世,有失于宗者,有矢有非,而是者有矢,因感其心期载其家谱,留传子孙。俾知祖考所自出纵有他乡,莫旋虽南北悬殊,而按谱以稽森然雁序。是故昭穆无所紊,宗枝得其脉,遗我子孙代代相承,万世不配也。是为序。



凌涌《张氏族谱·序》

余张氏秦汉以前无稽矢。至唐有讳彻者举进士,为御史,生子兴,世居南雄敬宗巷,七世同居。唐敬宗闻而嘉之,赐珠玑绦环兴,避帝讳,改所居之巷为珠玑巷。兴子盛,盛子昶。昶子廷泽、廷范。廷泽子喾,少而孤就鞠于廷范,范由孝廉举为御营使,督岭南常平司。浚梁篡唐位,义不再仕,遂携喾迁于冈州韩屋桥。喾生三子:长名荣、次名华、三名昌。因叔祖彦泽破门有功,本族子孙皆得受封。荣封朝列大夫;华封朝议大夫;昌封朝请大夫。赘配登名里,何伯川公女,居古冈州沙堤乡。置义禀遇凶,岁以粟赈济于贫民,民德之塑神像祀焉,沙岗一派皆昌之后也。缘宋季元乱,谱牒毁于兵灾,其间失传者或缺焉弗详。至我祖绍宗公系昌祖之裔,又自沙岗迁于凌涌。三世原达公,为元朝南京都防御使,九世凌山公登嘉靖庚戌进士。至十一世孙济甫,万历戊午复举乡荐,前后游喾代不乏人噫。绍宗公以上既难悉详,绍宗公以下谱可不修乎,故予与兄弟建奄、宇心,吾辈搜旧谱而重修之,以绍宗公为凌涌南岸一支之祖。自一世以及世世,凡祖考名绕出处,事业与夫生终年月,萍山处厕,男女配婚之类,靡茔不尽,俾子孙观谱者思焉。睹讳跷则思显亲而扬名,睹事业则思绳武而赞绪,睹生终穷葬则泣社庐墓之思切,睹男女婚配则茑萝松柏之思殷庶几乎。礼教之风,孝义之俗乎。昔苏公作谱而曰,观吾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马玲读祖传慨然曰,岂可使祖勋坠于地下。予谓今日之谱,亦然盖人情有感者心也,所以发吾心之感者谱也。谱以传世思祖宗,而不见先祖宗之谱传,即见祖宗也。岂有见祖宗之谱传而不油然兴孝悌,慨然思祖勋乎噫。贤才出则国将兴,子孙才则族将大,倘吾子孙之才。闻苏马之言而兴起,感谱传而追思,有能出为名臣。如辙、如彦泽、如原达、凌山公者,树勋业于朝廷处为高士;如兴、如昌公者,播德义于乡曲此孝悌之盛事,而继祖勋于不坠者,其为是谱之光也,匪小矣。余深有望马谨序。凌涌张族班次 统承先德,世秉公清。道宗孔孟。学效周程。文章华国,奕赞圣明。


龙飞天明万历庚子秋  十世孙凤翎  撰  由光绪十九年增修

0.1017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