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孙奭(962年—1033年)字宗古,北宋学者、教育家,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博平镇),后徙居须城(今山东东平)。孙奭在长期从事教学和参政的同时,还认真选录了五经中的治政之言,辑成《经典徽言》50卷,另撰《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等。参与校定《庄子》、《尔雅》释文,考正《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及律音义。同时也是十三经注疏之《孟子注疏》(赵岐注、宋孙奭疏 14卷〔阮元校刻本〕 )疏的完成者,可堪是中华古代经学的功勋人物之一。

真宗时,升任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后又升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孙奭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取悦于人。大中祥符初,有人称:在左丞天门得天书。真宗想亲自去迎天书,问宰相王旦,王旦说:“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问孙奭,孙奭说:“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帝不听,迎天书,布告天下。这年,天书又降泰山,真宗要亲受符命,去泰山封禅。左谏议大夫参加政事王钦若、枢密直学士丁谓,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等人左右符合。四年,真宗轻信人言,发起“祀汾阴”活动。这时天大旱,京师附近郡县粮食昂贵,孙奭上书进谏,指出:现在国家土木工程累年不息,水旱灾害使民日不聊生。皇帝不顾社稷安危,劳民伤财,执意要远离京师,祭礼汾阴,只不过是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名地,刻石颂功,扬名后世,图个虚名而已。真宗不听,孙奭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归田,以示抗争。真宗不准,使知密州,两年后,任左谏大夫。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孙奭不顾个人安危,再次上书进谏:朱能是一个奸险小人,陛下竟崇信他的话,“屈至尊以迎拜”,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不为此而痛心疾首。汉代有个文成将军,他先将书让牛吞进腹中。然後就说牛腹中有奇书,杀牛果然有书,大家信以为真,独天子不信,他认出书是文成将军的手迹。于是杀文成将军,以正流言。今朱能的所作所为和文成将军一模一样。後来,真宗让吏部尚书敏中向大臣征求对时政的看法,奭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上疏。帝多采纳。施行之。

仁宗即位,召为翰林侍读学士。每讲到历史上乱政亡国之君臣时,孙奭都反复讽喻规劝。仁宗有时心不在书上,孙奭就停止讲读,恭敬地等候著,皇帝回过神儿来就表示歉意。孙奭书《无逸图》献给皇帝,皇帝放在讲读阁,牢记臣的规劝。仁宗朝,先后任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最后,以太子太傅致仕。

孙奭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依据五经,著施政书籍五十卷。还撰写了《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等书。曾奉旨与刑昺、杜镐校定《诸经正义》、《庄子》、《尔雅》释文;考证《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孙奭一生著作很多,为儒林所敬慕。


0.0651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