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修文水东文化遗迹
修文,唐宋置功州,元为光州(今六屯镇)、六广等处和落邦扎佐等处;明为水西陇莫泽溪(今龙场镇以西)、水东扎佐长官司及贵州前卫前千户所格都堡(今六屯镇),明末革除陇莫泽溪置敷勇卫及其所属修文、于襄、濯灵、息烽四所;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敷勇卫及其所属四所为修文县,改格都堡属贵筑县北上里,1915年分设息烽县时划贵筑县北上里格都堡等大部分地方入修文县。
阳明洞,位于修文县龙场镇龙冈山。最早的著名建筑为明正德三至四年(1508-1509)王阳明创建的龙冈书院,其中包括宾阳堂、何陋轩和君子亭等,此外玩易窝是王阳明研究易经之所,嘉靖《贵州通志》等一一录有王阳明记。乾隆《黔南识略》云:修文县城东南曰龙冈,山半有东洞……洞口有‘阳明小洞’四字……旁有何陋轩、君子亭旧址。道光《贵阳府志》:“于修文曰阳明洞,在城南二里许……今建有阳明祠、何陋轩、君子亭。”民国《修文县志稿》:“阳明祠,在城东三里龙冈之巅……明嘉靖间建。后废。乾隆十年,布政使陈家言、学政邹一桂、知县王肯谷重建。三十年,知县张凤池重修。嘉庆十四年,浙人张镛修补。二十一年,知县李一垣复修,并置田以为祭费。道光二十六年,巡抚乔用迁令知县许大纶刻文成著作于石嵌之于祠内。二十七年,知县甘雨施培修。咸同之乱,半遭残。光绪二十年,知县王锡祉重修享堂三间。民国十三年,邑人集议改建,合请于知县王百锐,咸协厥议,爰筹款改建享堂三间、两庑各三间,对厅一间,僧寮三间。”故何陋轩、宾阳堂和君子亭等自嘉靖时创建后,历经变乱,清代多次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和1924年所重建。阳明洞有众多明万历以来与王阳明有关的摩崖石刻,对研究王学在贵州修文龙场的形成和逐步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人坟,位于谷堡乡哨上村蜈蚣坡下大碑垭口,明正德四年(1509),有衔命赴任的主、子、仆3人,自京都长途跋涉过龙场(今修文),留宿一苗家,次日离去,先后死于蜈蚣坡脚。龙场驿丞王阳明“念其暴骨无主”,乃亲往掩埋,并以“三只鸡、饭三盂”为祭,又作《痤旅文》吊唁死者,文词凄切,哀惋动人,成为古代散文名篇,选入《古文观止》。清乾隆十年(1746)修文县令王肯谷等人捐资重封三人坟,并将《痤旅文》勒碑于坟旁。今存土冢3座,封土高1.6米,底径各约4米,呈一字并列状。
滇黔驿道蜈蚣坡段及蜈蚣桥,位于洒坪乡蜈蚣桥村南,为洪武十九年(1386)贵州宣慰使摄政奢香开水西驿道及“龙场九驿”所建。驿道以青石砌筑,宽1.5—2.5米。现存路段约5公里,由洒坪乡下坝村经蜈蚣坡、蜈蚣桥至蜈蚣村南山坳。万历间安国亨重修蜈蚣桥并改名“龙源桥”。南北向,跨花桥河。三孔石拱桥,长40米,宽11米。桥面石板铺墁,设望柱栏板,两端置抱鼓石。2012年并入茶马古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佐长官司遗址,位于扎佐镇新庄村长官司。元代落邦扎佐等处,初治落邦(今修文县久长镇落邦火车站处),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扎佐长官司并迁治扎佐,是明代水东宋氏代管的10个长官司之一,崇祯三年(1630)改土归流改为敷勇卫修文千户所,明代扎佐正长官为水东宋氏旁支,有史可查的长官有宋文忠、宋志刚、宋智和宋礼等。扎佐新庄村有地名长官司,乃明代扎佐长官司旧址,长官司石基等犹存。
六屯明代墓群,位于六屯镇都堡村、新堡村一带,包括明代从安徽等地迁居六屯的何、武、刘、严、唐、杨、李、聂八大姓及于氏、熊氏、徐氏等明代墓葬30多座,其中仅何氏就有一到五代祖先墓葬15座,明万历癸巳(1593)和乙未(1595)立有墓碑,为何氏第五代何彬、何木为官后率子孙所立,其中何源碑文为:“万历癸巳仲冬吉旦 明赠曾祖进义校尉何公墓 四代孙教谕何彬率弟男等立”;何锐及妻路氏合葬墓碑文为“忠翊校尉何公毅庵慈顺安人何母路氏墓武举百户何木立”;于氏明代墓有4座,包括于氏始祖于旗、三代于纪及四代于宾、于宏与于宽合葬墓。刘氏有明代万历到明末立碑的墓葬5座,武氏、杨氏、熊氏、徐氏各有明代墓葬1座。修文六屯一带古明格都堡,格都为仡佬之谐音,自古为仡佬族、布依族等聚居地,由于史料不足,修文在汉人迁入之前的历史并不清晰,六屯发现的30多座明代墓葬,是汉人随军入黔后艰辛奋斗史的历史见证,勾勒出六屯一带明代600多年的尘封历史,并对研究明代贵阳地区的军事及屯堡制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息烽水东文化遗迹
息烽,唐宋属功州,依附于蛮州宋氏,元代顺元宣抚司养龙坑宿征等处(今息烽县养龙司乡)和底寨等处(今息烽县西山乡一带);明代大部分逐步被水西安氏抢占改为陇莫泽溪地,养龙长官司和底寨长官司仍然保留,明末改底寨长官司和陇莫泽溪地部分为贵州前卫敷勇卫息烽千户所,两个长官司虽保留,但底寨司已无辖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息烽千户所为修文县仁和里,道光二十三年(1843)革除底寨司,养龙司保留;1915年移贵筑县驻息烽并分修文仁和里地置息烽县,1920年革除养龙司,并入息烽县。息烽自古地处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和播州杨氏三大土司交界地带,特别是水西和播州不时发生战争,因此息烽县有明代建文盟誓碑、司衙遗址、明墓和明清寺庙、僧人墓等重要东文化遗迹。
养龙司衙遗址,位于养龙司乡老街村西,占地面积960平方米,现残存屋基及院内石踏步等。养龙司,起于五代时蔡崇隆,广西容县人,平九洞革獠有功,授职土;元代改养龙坑宿征等处,明洪武五年(1372)改置养龙坑长官司,简称养龙司,其司衙同时新建,后多次重修。坐西向东。原有大门,两厢、大堂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养龙司是明代水东宋氏代管的10个长官司之一,从明初蔡普华归附授正长官到民国九年(1920)蔡汝锡革除,前后历时548年,是水东地区最晚革除的土司。养龙坑由于元明时期出产龙马而得名,明洪武四年因为贡龙马得到朱元璋宠爱,并命宋濂作《龙马赞》而名扬天下。
蔡兴隆墓,位于西山乡小堡村西南,封土呈圜丘型。道光《黔南职方纪略》载,蔡兴隆(907~960),广西容县人,因征九洞革獠有功,授职土;其碑文则称授护国将军。墓占地50平方米,封土高2米,底径10米。有墓碑及拜台。
蔡普化墓,位于养龙司乡坝上村西北1.4公里,封土呈圜丘型。蔡普化( ? ~1376),五代蔡崇隆之裔,明洪武五年(1372)授养龙坑长官司正长官世袭,洪武九年(1376)卒后葬于此。墓占地面积30平方米,石砌墓裙,封土高2米,底径5米。
建文盟誓碑,位于息烽县西山乡西望山。民国《贵州通志·金石二》载:“息烽西望山毘卢寺左侧有永乐五年正月摩崖刻字,上有‘日’‘月’各一字,大约三寸;下刻‘万古丛林’四字,大五寸;左旁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约大二寸许,均楷书,颇端秀,前志均未载及。”并引任可澄1939年八月《登西望山毘卢寺访碑记》说:“吾意永乐五年正老佛微行西南各地……是碑所言,安知非从亡诸人秘密集会于兹土,共矢移山之志,故为指天誓曰之词;又姑以万古丛林云,逃贞者之目,观碑首‘日’‘月’合为明字,所以志也,或谓苟出诸臣,当如靖节之绝笔义熙,胡复以永乐为记。予谓树石而不著时王之号,尤为滋疑,直书‘永乐’,犹揭橥‘万古丛林’意也;且碑字绝非村俗所能为……遂出史彬程济诸贤,未可知也。”民国《息烽县志·献征志》除载有任可澄访碑记外,还载有1939年息烽县长桂诗成《盟誓碑跋》一、二,其中跋一肯定说:“是刻笔画入古,清人不能伪,又‘盟誓’字与寻常建立兰若不类,当与白云山建文事有关。”跋二云:“考黔中高峰、白云诸名刹皆有建文遗迹,说者谓因见闻不同,传疑传信各执一词,然建文讬身锱流究不可诬,意当日君臣仓卒偕亡窜于荒蔓煙草间,忍死须臾,籍图恢复,百无聊奈而出此者乎?其遇亦可悲矣。”任可澄是民国著名史家,桂诗成是民国著名学者,二人基本肯定西望山盟誓碑为建文遗迹,证明永乐五年(1407)前后建文帝就已遁迹西南。西望山盟誓碑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最早的建文遗迹之一;该碑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
凤池寺,位于西山乡西山村西北,明代始建,崇祯年间僧人语嵩和瞿昙两次改建。清雍正十年(1732)、光绪年间重修。坐西向东。有上殿、两厢及正殿等。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佛龛上隶书横向阴刻冯玉祥所题“圣贤气节”、“民族精神”,每字0.25米见方。存记事碑1通。
瞿昙寺,位于西山乡西山村西南4公里西望山顶,俗称大庙。僧瞿昙重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雍正六年(1728)、乾隆十六年(1751)增修。嘉庆九年(1804)、光绪年间重修。坐西向东。原有山门、前殿、配殿、正殿等,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正殿、右配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殿前石栏高浮雕龙、人物、花鸟等图案。
语嵩和尚墓,位于西山乡西山村西北。根据钱邦芑所撰塔铭,语嵩和尚(1611~1666),法名传裔,四川巴县人,本姓宋,自幼父母双亡,随祖母长大,23岁祖母亡故后即在霸仙白鹤庵出家修行,后拜破雪和尚为师,又从破山和尚弟子破杲得法印。1651年到修文三潮水,受钱邦芑之请到牟尼山报国禅寺讲佛法,从者如云。1653年隐居西望山凤池寺、木皮庵开坛讲法,广建庙宇,后又到湘潭等地与名僧论法。墓为砂石塔,面积15平方米。现墓已塌,残高1.7米,存拜台及砂石方首碑1通,高2.2米,宽1.3米,额题“望松碑”3字,碑文楷书阴刻1000余字,记语嵩生平。语嵩和尚墓是水东,乃至贵州佛教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有《语嵩语录》传世。
11
、姓氏来源
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二、郡望堂号
汉置内黄郡,现在河南省内黄县。
山东省临清市。
三、历代名人
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
路 振——字子发,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间(公元990 - 9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左司谏等。振文词秀美,尤善词,多警句。科举时,宋太宗试《卮言日出赋》,应试者数百,名人亦有难色。时振尚不知名,然其赋典故尤丰,太宗十分赞许。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路」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 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二: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三: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
地望分布
河北大名县,河南襄城县,河南开封,河南洛阳市
《姓纂》的有关路姓记载是这样的:“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今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望出阳平、襄城、陈留。东阳、河南。”
由此看来,路姓始祖的繁荣滋长于潞子一带,已经有了悠长的5000年时间,他们当初是由于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却由于路姓人士的世代绵延而闻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异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姓纂系此时之作),便已经从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渐迁到了陕西的阳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陈留等地,可见得路姓子孙的播迁,也跟其他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是自北而南,然后遍及于全国各地的。
不过,我国后世的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炎帝神农氏的一支,他们的组成份子较多,有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后裔,有的来自五胡乱华时期的外族,有的则是满洲旗人的后代,至少有5种不同的来源。
这个集天下精英于一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国历史上出人头地,汉代路温舒和路博德的事迹足以说明。路温舒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律学家,他在1900年前的西汉宣帝之时,就主张“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则太平之风可兴”。堪称法律之学的先知;路博德,则是汉武帝时随霍去病六击匈奴建立不世奇功的名将,曾被封为符离候显达异常。
唐代真是路氏的一段黄金时代,路群、路岩父子在唐懿宗咸通年间的表现,更是当“举足轻重”4个字。
路群是一位通经术,善属文的性志纯洁之士,表现就不一样了。居相位8年,势动天下。后世对他的评论虽然不好,最后也被皇帝赐死,但路氏当时的不可一世,实在不难想见。
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跌宕起伏的文明长河行程中,在肥沃、丰厚的历史土壤中,曾产生过熠耀于世的各类文化,孕育产生了驰名中外、蜚声古今的先哲先贤、名人学士、政坛帅才。在山东汶上“小县不大四尚书”一说,“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籍的户部尚书王杲、兵部尚书路迎,隆庆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吴岳,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郭朝宾。
路迎:曾师大儒王阳明 慈心一片施“善政”
路迎,明正德三年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迁本部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官职。
路迎处事沉稳,平易近人。与人交结,施以仁爱,即使对下级官吏,也是严慈并施,以慈为本,据《路氏族谱》载,当时被称为“善政中第一人”。他曾拜同代大儒王阳明为师,他秉持的“以慈为本”及“善政”与王阳明、与儒教的影响不无关系。由此,甚得皇帝赏识,他很快由陕西、湖广副使,升河南参政使、浙江按察使。以兵部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深入实际,甚至与士兵结交,一举查清了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大案。被查军官十分恐惧,有的潜逃,有的引颈受死。而路迎并未治罪,只借此令下属为鉴。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升兵部尚书。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心意,被免职归乡。他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
路术淳(链接)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174
湘潭博士2;
荆溪孝廉3。
注释:2宋代学者路振,字子发,湘潭人。五岁通《孝经》、《论语》。进士出身,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辈所称,有《九国志》。
3清代画家路学宏,字慕堂,乾隆辛卯孝廉。工设色花卉。
*本乃嶔巇摩皓月;偏为路地骋良骐7。
注释:7妆代楹联作者姚莹(原名成玉,吉林白城人)给当代诗人、《满族文学》主编路地的赠联。
南式大学士;
仲略好尚书。
· 上联:典出唐代镇海节度使路隋,字南式。曾任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文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宏文馆大学士。 下联:典出后魏车都尉路雄,字仲略。以军功为给事中,孝文帝称他为好尚书才郎。后迁伏波将军
尚德缓刑,用匡时政;
仁民近物,加惠生灵。
· 上联:典出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帝善其言。 下联:典出宋代绍光间广东提刑路彬和。时夏税折布钱太重,彬奏乞鷁免。后去任,民攀留不舍
近汶上,远内黄,气钟玉女铜峰,从此奠安宏衍绪;
汉将军,唐宰相,书读缓刑尚书,只期忠永传家。
河东路氏七修族谱
路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路姓起源很广,最初起源有三:一、路姓起源于姬姓。传说远古时期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帝喾,帝喾生帝挚,帝挚生玄元,玄元在尧时被封为路中侯,封于“路”这个地方,玄元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路”为姓。二、路姓起源于□(目闰)姓,传说是远古时陆终的儿子求言的后代。三、古代有潞水,也被称作“路水”(今山西浊漳河),居住在那里的人因而以水名“路”为姓。路姓后来在阳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阳平望。
湖北省谷城县家谱:山子战书云,全中开原春.光辉运景世,永定奇玉清
河北省景县路庄辈份排名:吉庆风鸣振 俊秀世岐芳 文德福泽永 兴汉清贵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