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杨博.jpg

人物简介

杨博(1509年6月11日-1574年9月23日),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明朝名臣。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被严世蕃认为是天下三才之一。早年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其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

后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其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

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年)因病重致仕归乡。万历二年(1574年),杨博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谥号襄毅。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杨博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二十四日,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登进士第,最初受任为盩啡知县,调迁到长安。后被征召担任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翟銮奉命巡视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的守备部署时,以杨博随行。杨博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抵达甘肃时,臣属的少数民族部众几百人阻塞道路请求封赏。翟銮顾虑前来求赏的人会更多,自己无法遍赏。杨博便请求翟銮召集卫士备齐仪仗后,将少数民族民众召集到辕门外,训斥他们没有全体远迎天子宰相,准备将他们绑送有关官员。众人环列跪拜请罪,翟銮便对先来的人稍示赏赐,其余的人都因畏惧而不敢再来。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翟銮返回京师后,举荐杨博,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吉囊、俺答在年关时骚扰边关,兵部尚书张瓒一概倚仗杨博经办。有时世宗半夜传下手谕,杨博依事条分缕析,都合乎嘉靖心意。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接替张瓒任职后,杨博本该调走,毛伯温却特意上奏挽留他。不久,调任山东提学副使,转任督粮参政。

肃清州境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朝廷破格升任杨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杨博到任后,杨博大兴屯田,请求朝廷招募民众垦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芦泉等地的墩台,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当初,罕东属人为了避免土鲁番人的扰乱,迁徙至肃州境内,经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为其修筑金白城等七座屯堡,并召集罕东属人的首长率领部属迁至堡内居住,于是肃州境内秩序井然。不久,杨博因指挥部下守边有功,升右副都御史。后因母丧归乡。

疏劾仇鸾

仇鸾镇守甘肃时多有劣迹,被陕西三关总督曾铣弹劾,杨博也揭露其三十多件贪赃枉法之事。仇鸾升任平虏大将军后,多次在世宗面前诋毁杨博,世宗都未听从。 

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仇鸾被陆炳揭其私及不轨之事,遭革职忧惧而死,死后被嘉靖以“叛逆”的罪名开棺戮尸。同年,杨博服丧结束。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杨博在家中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兵部左侍郎,还兼任佥都御史,经略蓟州和保定的军务。

屡立功勋

当初,俺答迫近京师,从潮河川入关,谏者纷纷请求做好防备。因水流湍急,不能修筑城墙。杨博依照水势修建石墩,安排戍卒守卫,自己返京督守京城九门。当时因为敌寇警报,便分派兵士守卫城垛。杨博告诫:“敌寇来了,必须镇静,怎么能事先自扰!”罢免了县令。不久调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军务。杨博认为蓟州近临京都,护卫京都地区和皇陵为大,便分遣众将,划地设防。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率领十多万骑兵劫掠蓟镇并猛攻边墙。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世宗得知后,赏赐给杨博徘豸衣,并用重金镐劳官兵。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不能破关,便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儿子受封锦衣千户。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打来孙又率部劫掠益昌,被杨博击退,杨博因功升兵部尚书,录防秋之功,加授太子少保。当时,严嵩父子招揽权力,诸司职权时常受到干扰,杨博恪守职责,一切不允通融,严嵩颇为恼恨。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杨博因父丧而辞官。不久,接替他的兵部尚书许论被罢官,世宗重新起用杨博。杨博因终丧期未满,上疏推辞。但当时大同右卫被围长达六个月,城中缺粮,形势危急,世宗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杨博身着孝服急速出关赴任。至关时,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所部明军击退,杨博便慰问守城官兵,医伤悼死,恤死难者的家属,并上奏朝廷,提出十条处理善后的事宜。事后,朝廷留杨博镇抚边城。

杨博奏请免除被敌寇占领的地方的租税,于是招募其中的壮丁做义勇,分别隶属各将官。杨博根据边驻守军不习车战,无法阻挡敌骑驰突的状况,奏请建造偏箱一百辆,分左、右卫车,御敌时可互相声援。大同边墙年久失修,罅漏甚多,杨博即组织军民,急速修缮,改善守备设施。为保障紫荆关和明朝历代皇帝陵寝的安全,杨博一面派兵严守银钗、马驿各山岭,一面加强居庸关南山的守备。为了堵绝蒙古人进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九座、墩台九十二座,连接大同左卫的高山站,直抵大同镇城。同时疏浚了两条各长十八里的大壕、六十四条小壕。耗费五十天时间完工,受到朝廷嘉奖赏赐。[18] 

世宗几度想将杨博召回,又顾虑边境,便询问严嵩。严嵩一向不喜欢杨博,奏请命江东暂署兵部事务,等待防秋完毕后再慢慢计议,于是不召杨博。防秋完毕后,加封为太子太保,依然留任镇守。哱素把伶和叛人了都记等几度拥轻骑袭扰边关,杨博先后设计将其擒获。并几次派出骑兵袭击敌军,敌军稍稍迁移营帐。杨博倡议修筑前总督翁万达所创设的边墙,招回被敌军劫掠的百姓一千六百多人。又奏请疏通宣府、大同荒田的水利设施,少征租税,朝廷准奏。又改任蓟辽总督。防秋再次完毕后,朝廷打算召回杨博,吏部尚书吴鹏不赞成。郑晓当时署理兵部事务,争辩道:“杨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定,在兵部则九边都得平安。”杨博于是被召回,加封少保。 

世宗倚重

世宗曾对内阁大臣说:“自从杨博入朝,朕常常忧虑边关,与杨博议论让他预先谋划。”杨博进言:“当今九边,蓟镇最重要。臣奏请陛下敕令边臣驱逐大同的敌军,使他们不能接近蓟,宣、大诸位将领从独石侦察情况,在黄花、古北诸要害预先设防,不使一骑入关,便是首功。”世宗称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敌军拥众窥视蓟州,声称要进犯辽阳。蓟辽总督杨选率师东进,杨博传檄制止。又亲自给他写了三封信,杨选最终未听从意见。杨博抚摩着案几叹息:“败了啊!”紧急征兵增援,敌军已击溃墙子岭守军,进犯通州。世宗叹息道:“庚戌年(即1550年庚戌之变)的事情又重现了。”几路兵马先后赶到。任命宣、大总督江东统帅文武大臣分路驻守皇城、京城,镇辽侯顾寰把京营兵分布在城内外。敌军受阻后向东而去,蹂躏顺义、三河,大肆劫掠之后退去。援兵不发一箭,沿途击毙零散的敌骑或伤残之敌报称首功。世宗怏怏不乐,告诉杨博说:“敌贼饱掠而去,以后怎么惩戒?”便诛杀了杨选。杨博担忧自己,而徐阶全力保护。世宗念及杨博之前的功绩,没有治罪。此后很久,杨博改任吏部尚书。

仕途浮沉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根据世宗的遗诏,录用曾因劝谏而被治罪的大臣们,死者都受赠赐抚恤。当时统计众吏,山西人没有一人被罢免。给事中胡庆嘉弹劾杨博庇护同乡,杨博接连上疏请求退休。朝廷抚慰挽留,而且对舆论进行了驳斥。在一品官任上三次满考后,杨博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

穆宗打算巡游南海子,杨博率领同僚劝谏;御史詹仰庇因直言被罢免,杨博进行争辩;屯盐部御史庞尚鹏遭议论,杨博提议挽留他,因此违背穆宗之意,便称病归乡。尚书刘体乾等上奏求留杨博未果。大学士高拱执掌吏部时,举荐杨博堪为将才。穆宗下诏令他任吏部尚书兼理兵部事务。杨博陈述蓟、昌战守的方针策略,称:“言官认为居守城墙是胆怯,这话可以听听,其实没有什么效果。在墙外迎击,害占七成利为三成;在墙内格斗,利占一成害为九成。凭借城墙据守,称为先抵战场等待敌人。名义称守,实际上是战。臣任部督,曾抗拒打来孙的十万之余,认为应当毫无疑虑地据守城墙。”因此陈述明确呼应与援、申明驻守、安排京营、晓谕少数部族、修正内治等事,穆宗全都听从他的意见。

隆庆六年(1572年),高拱罢官,于是改派杨博负责吏部,晋升少师兼太子太师,因功录一子为国子生,赏赐甚多。

回乡病逝

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杨博在夕月坛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时突然发病,回府后便请求致仕归里,几次坚持后才获明神宗准许,朝廷派其子杨俊民、杨俊卿同行侍奉。

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二十三日,杨博在家乡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穆宗听闻后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傅,谥号襄毅,任命杨博子一人为中书舍人。死后徐阶为其撰神道碑铭。


主要功绩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严世蕃认为“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明世宗很担忧边关,杨博每每事先部署好防务,世宗倚重他如左右手。


历史评价

王琼:君善自爱,将来功名不在老夫下。

郑晓: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

徐阶:而其时出入将相,文经武纬,天下倚以安者,则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杨公实第一。

《杨博墓表》:嗟夫!天祐皇家,则必遗以硕德之臣,遭险而愈彰,履盛而不溢。若杨公者,殆将其人与。结发立朝,历官四十余年,而亲戎事者十之七。虏东则以公东,虏北则以公北。凡所责成,皆他人所巳败,则虏亦展转相避,折冲之功,骏矣伟矣,近世能有两哉。及其据上卿,宰天官,赞两朝维新之治,则拔忠贤,抑浮竞,勋名又赫赫振于前业,益有光也。人之言曰“权盛者摧,功高者隳”。此以语常人可耳,若公者,宁可以此槩耶?

张居正:①自余登朝,则见故少师太宰杨公,心窃向慕之,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历诸镇,躬履戎行,练习兵事。余每从公问今中国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险易,将士能否,公悉为余道所以,如指诸掌。故自余在政府,所措画兵事,盖得之公为多。②李郭无文,韩范无武,公也兼之。

王世贞:①杨文襄公一清,三总制三边,长吏部,加少师、太子太师;杨襄毅公博,再总督蓟辽,一总督宣大,长吏部,亦加少师、太子太师。二公俱弱冠登第,姓望名位俱略相当。有极同者,俱擅将帅之略,而所至少战功。有极不同者,文襄至内阁首揆,寿高于襄毅一纪而无子,襄毅子多而且贵显。②浦州杨公博,以少师居吏部;王公崇古,以少保居兵部;张公四维,以少傅居内阁。分秩三孤,皆密戚也。可谓盛而奇者。

何乔远:杨博、谭纶、庞尚鹏,皆一时能臣,博、纶善治兵,尚鹏善治赋,而杨博在嘉靖朝,尤为主上所倚毗,可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鞠躬尽瘁君子矣。

沈德符:嘉靖初,杨邃庵以先朝勋旧故相,起行边而无战功可录。其后杨虞坡出镇入枢,功名亦如之。

张廷玉: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若杨博、马森、刘体乾、葛守礼、靳学颜之属,庶几负经济之略者。就其设施与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补苴一时而已,况言之不尽行,行之不能久乎!

蔡东藩:张居正称救时良相,乃与内监相毗,倾害高拱,彼无不共戴天之仇,竟思戮高氏躯,赤高氏族,何其忮刻若此耶?设非杨、葛诸大臣,力谋平反,则大狱立兴,惨害甚众。


QQ截图20160924093744.png


杨岳斌(1822—1890),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籍乾州(今吉首),晚清湘军水师统帅。 

杨岳斌行伍出身,曾参与镇压新宁李沅发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任右营营官,此后多次与太平军交战,屡立战功,累升至福建水师提督,赐号彪勇巴图鲁。同治年间,与曾国藩、曾国荃定计合围南京,围剿长江两岸,镇压太平天国,授陕甘总督,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光绪元年(1875年),杨岳斌受命与彭玉麟整顿长江水师。光绪十一年(),率军赴援台湾,协同刘铭传共御法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岳斌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勇悫。杨岳斌能诗文,尤善书法,有《杨勇悫公遗集》传世。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杨岳斌出身行伍,精通骑射。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补任湘阴外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杨岳斌参与镇压新宁李沅发起义。 

统领水师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进逼湘阴。杨岳斌在湘阴长官外逃之时,毅然率营兵抵抗,保住了湘阴城,被授为宜章营千总。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命杨岳斌与彭玉麟辅佐其弟曾国葆。后来,杨岳斌在曾国葆的推荐下,统领水师右营。 

咸丰四年1854年),杨岳斌击败太平军,焚毁战船数百,收复湘潭,被擢升为守备,赐花翎。后来,曾国藩率湘军东下,杨岳斌作为前锋,在雷公湖、擂鼓台、城陵矶、嘉鱼黄盖湖等地大战太平军,收复岳州、武昌、汉阳,由都司一直擢升至参将,授湖南常德营副将,赐号彪勇巴图鲁。 

后来,湘军进逼田家镇(今湖北武穴西北),杨岳斌克复黄州、武昌,击败蕲州援军,又与彭玉麟砍断太平军的横江铁锁,焚毁战船四千馀只,夺取田家镇。当时,杨岳斌因昼夜作战,积劳呕血,被加封总兵衔。 

咸丰五年1855年),湘军水师在湖口被太平军堵截在鄱阳湖内,留守九江的军队也遭到攻击,武昌、汉口再次陷落。杨岳斌奉曾国藩之命返回岳州,重招兵勇,并驻军新堤,修理战船。当时,武汉陷落,长江商旅断绝。杨岳斌驻军新堤,使得武汉重新发展为重镇,升任郧阳镇总兵,兼署湖北提督。 

咸丰六年1856年),杨岳斌进军沙口,招募勇士三百,在晚上驾船直逼太平军,并纵火焚烧敌船,又在十日之内转战数百里,击毁敌船六百余,夺取敌军粮草、火药,一直打到巴河、蕲州,在九江城下炫耀军威。十一月,杨岳斌配合陆路李续宾部,攻占武昌、汉阳,加提督衔。 

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回乡丁忧,让杨岳斌总领水军。杨岳斌与彭玉麟内外夹攻湖口,使得原被隔于鄱阳湖的内湖水师与外江水师汇合,又趁胜夺取小孤山、彭泽、望江、铜陵等地。朝廷认为杨岳斌“转战千里,谋略过人”,任命他为福建陆路提督,并允许他“专摺奏事”。 

平定天国

咸丰八年1858年),杨岳斌与李续宾攻占九江,生擒太平军将领林启荣,获赐黄马褂。不久,杨岳斌上奏朝廷,要肃清湖北,于是移屯黄石矶,夺取安庆、枞阳、大通、建德,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来,李续宾战死三河,太平军又欲进犯湖北。杨岳斌派兵扼守龙坪、邬穴、田家镇。 

咸丰九年1859年,杨岳斌督剿长江两岸的太平军,收降池州韦志俊,并让他攻打芜湖。当时,韦志俊部下有将领叛去,夺回池州。杨岳斌见韦志俊没有异心,便让他率兵助战,自己移屯观音洲,防备逃入湖北、安徽的陈玉成、李侍贤。 

咸丰十年1860年,杨岳斌在蟂矶击败太平军,夺取枞阳、青溪关。李秀成兵败而逃,在三山、光穴、子桥、白茅嘴、运漕镇多次被击败。杨岳斌又攻打神庙山、镇山,切断松林口浮桥。后来,杨岳斌解南陵之围,救出总兵陈大富及难民十馀万。 

咸丰十一年1861年),杨岳斌配合陆路攻占安庆,又派总兵王明山、黄翼升攻克池州、桐城,被授予云骑尉世职。1862年(同治元年),杨岳斌移驻乌江,进攻金柱关、龙山桥,斩杀贼酋陈绪宾,大破太平军在护驾墩、石垝的营垒,巩固江宁大营后路。 

同治二年1863年),杨岳斌随曾国藩到天京前线大胜关、雨花台察视,并与曾国荃一同制定合围天京之策。后来,杨岳斌率军扫清长江各处关隘,完全控制长江水面。同年十月,湘军各部围困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命杨岳斌督办江西、皖南军务,节制各路援军。不久,杨岳斌被授为陕甘总督,并特命可在平定太平军后再赴任。天京城破后,杨岳斌加太子太保、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后来,杨岳斌先后攻克南昌、赣州,收降太平军残军十馀万,肃清防境。 

总督甘肃

同治四年1865年,杨岳斌率新军十营抵达西安。这时,僧格林沁战死,朝廷命杨岳斌拱卫京畿。杨岳斌便上表朝廷,请解陕甘总督职,专司清剿捻军,没有得到批准,只得到甘肃兰州府赴任。 

当时,甘肃因回民起义,军政糜烂,雷正绾、曹克忠兵败金积堡,都兴阿、穆图善围攻宁夏,难有进取,甘肃省兵疲弱,各省援军不至,而且粮道堵塞,府库空虚。杨岳斌到任后,屡次上疏朝廷,请求从别省调拨钱粮,又打算进军灵州。不久,陶茂林、雷正绾部相继溃变。 

同治五年1866年),杨岳斌到泾州、庆阳视察军队。这时,兰州发生兵变,逼迫布政使林之望上疏朝廷,弹劾杨岳斌分派粮饷不公。杨岳斌闻讯,命曹克忠回军平乱,然后诛杀首犯百余人。后来,杨岳斌因私下拆阅林之望奏摺,被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 

后来,朝廷命左宗棠接替杨岳斌为陕甘总督。同治六年1867年,杨岳斌再次上疏朝廷,称自己病情加重,要求返回家乡。当时,左宗棠尚未到达甘肃,朝廷便命穆图善暂时署任总督,准许杨岳斌解任回籍。 

晚年复出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设置长江水师,辖制江防,因提督以下将领都是杨岳斌旧部,便命杨岳斌与彭玉麟巡阅长江,整顿水师。

此后,杨岳斌屡次上疏,请求辞去差使,奉养父母。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方才批准。

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杨岳斌会办福建军务。杨岳斌没有到任,朝廷又命他帮办江南军务。后来,法军占据台湾基隆,杨岳斌改任帮办福建军务。1885年(光绪十一年),杨岳斌率十二营赴援台湾,台湾军民欢跃不已。中法和议达成后,杨岳斌返回家乡。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将杨岳斌的画像被挂在紫光阁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岳斌病逝于乾州家中,终年六十九岁。清廷得知后,追赠杨岳斌为太子太保,赐谥勇悫,依总督之例赐恤,并修建专祠祭祀。


人物评价

王先谦:公与人恂恂,一接以和敬,终身不见武怒之色。在军论功,退若无与;虽病剧,未尝自言劳。及临战阵,踔厉飙发,不测若鬼神。 

赵尔巽:彭玉麟、杨岳斌佐曾国藩创立水师,为灭贼根本。两人勋绩,颉颃相并。岳斌后为朝旨强促西征,用违其才,偾事损望。 

蔡东藩:杨载福之屡获胜仗,迭据要害,虽非尽出一人之力,然同寅协恭,和衷共济,卒能出奇制敌,非智者不及此。


个人作品

杨岳斌的传世作品有《杨勇悫公遗集》,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大量奏折。

杨岳斌的诗作有:《登岳麓和焦听堂原韵》、《偕彭雪琴洞庭泛月》、《除夕》、《枫桥夜泊》、《山斋雪夜》、《战罢晚归》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十·列传一百九十七》

0.0884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