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谱碟,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说:“家乘者,一家之史也”,为宗谱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

中国家谱源远流长,它的来源可上溯至夏商周三代,但当时的谱牒尚处于初创阶段,体例不完备,内容很简略,仅限于周天子和诸侯、大夫,一般的士农工商之家是没有谱牒的。

汉代谱牒继续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家谱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国家开设谱局,官修家谱兴盛,大家望族热衷于编写家谱以显其荣。到了唐初,修谱继续为官府所垄断,一直持续到唐中期以后,私修家谱才开始崭露头角。

宋元时期,是私修家谱的重要阶段,它确定了家谱纂修体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洵的“苏氏族谱”,分别确定了世系横排的“欧体”和世系竖排的“苏式”体,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格局。另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理学思想对家谱的私修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从而打破以往只有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专有的局面,使之成为每家每户的家史资料。

明清以后,家谱内容不断丰富,体倒不断完善,几乎家家有谱,形成定期修谱的制度,一般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代人修谱的谱匠、谱师,此时的家谱,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已和国史和方志相提并论。

0.1395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