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浚與秦檜、朱熹的關係爲切入點,探討國家政治、地方士紳、家族後人以及地域文化、道學機制等在范浚形象變遷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不同的敍述者,不同的敍述視角、利益訴求和隱秘欲望,如何造成了歷史的不同層面;進而探討道學譜系生成機制的若干問題。范浚對秦檜並無惡感,范浚因秦檜當國而辭賢良方正試之說是後人層累和增飾出來的;朱熹並未拜謁過范浚,世傳朱熹所撰《范子小傳》係僞作,朱熹對范浚《心箴》的引用亦屬斷章取義;范浚在南宋道學譜系中位置並不重要,從元代開始,隨着鄉賢士大夫對范浚的不斷推揚,范浚在金華區域文化中位置逐漸凸顯,但始終未能真正融入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道學譜系中,道學譜系的生成,涉及道德的正當性、朝廷與地方及家族的助推、師承和傳受、思想的系統性與活力性等複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