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范氏源于晋国,自周汉诸朝,延至于今,相继两千余年。先世乃尧帝裔孙杜氏之后,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长男显叔奔晋,晋君委以士师(法官),其后子孙以官名为姓,是为士氏。至显叔第五代孙士会,名大禄,字柏元,号武子,为晋国大夫。春秋时,武子历辅晋国五君而主盟诸侯,因功受赐国爵,加封太傅,执掌国政,周定王十五年(前592年)封高平侯,以食采于范田为氏,乃有范氏。其望出高平,因以“高平堂”号之。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修纂和刊印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 ,嗣孙范翼有撰序,原本九卷,由于历经风雨沧桑,辗转藏匿,今仅存残本八卷,谱序及世系文字多漫漶残损,部分残破难辨。经对谱目残片及残存书卷进行拼接考证,初步了解本谱所记载的范氏族系有:历代世系、茗山庄世系(包括如仁公世系、如义公世系、如信公世系)、杨桥庄世系、长岭世系、泉塘桥世系、横山世系、王家畈世系、白杨林世系、金范世系、谭祈世系、陈家庄世系等。可见范氏家族的门系之庞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指出,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第二次南迁,由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明末清初,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陕南、鄂西北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即是第四次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第五次迁徙在清后期,以太平天国为主线的国内革命战争,导致人口的大量走死逃亡,客家人纷纷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有的则飘洋渡海外迁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各地,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0.1014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