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以国为姓望出颍川南康
这个著名姓氏,根据考证,是来自春秋时代周天子名下众诸侯之一的赖国。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
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
赖氏,真是一个最为幸运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后的2000多年来,整个家族的脉络分明,所有的子孙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南北朝的长时期兵荒马乱,逼得中原衣冠纷纷南渡避乱,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的先人,当时也参加了南迁的庞大行列,并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头地,挣得响亮的家声。
熟悉历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长的五胡乱华时期,是到了隋、唐两代才告结束的,而在唐肃宗的乾元间,江西雩都就曾出过一位著名的学者赖,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据说,他也是一位金榜题名的进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不过,他无意于宦途,竟舍弃了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这种崇高的胸怀,一向最受后人的敬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赖布衣与崔门朱氏太婆的传说故事
赖布衣是我国著名的堪舆学家,曾为宋朝国师,因与奸相秦桧相左,便淡薄功名,遁迹山林,到处游历。据说,广东境内有七处风水宝地由赖布衣所点的,包香港大屿山“九龙戏水”、德庆悦城龙母庙、高要“仙人仰掌” 等。其中高要“仙人仰掌”就是赣粤派崔氏入粤先祖崔克的夫人朱氏之墓穴。崔家是如何得到赖布衣的指点,获得此龙穴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一段传说。话说赣粤派崔氏江西先祖崔克公,原配廖氏,在肇庆任官时娶庶室朱氏 。朱氏生下两子,长子崔隽(粤语读“俊”) 、次子崔奭(粤语读“式”) 。因生活所逼,朱氏带着两子来到广东高要回龙镇军屯村附近养鸭为生。克公老年与廖氏夫人返回江西,去世后葬于宁都“黄金坑”风水宝地。朱氏太婆母子则留在岭坡下,结庐而居。见住所四周为山冈丘陵平原地带,水源充足,便养了一大群鸭子,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朱氏太婆年近六旬的某年某日,临近黄昏的时候,正在放鸭,便遇上一个人上前问路和求茶水,问及如何前往回龙镇。太婆眼看天色已晚,便主动叫来人入住小寮一晚,明天再走。此人正是赖布衣。他在广东几经艰辛,刚好在军屯村山上寻得“仙人仰掌”龙穴后,想到回龙镇投栈歇息。他看见朱氏太婆年纪不轻,却头发乌黑,天庭饱满,脸泛红霞,是有洪福之人,便欣喜应允。
当晚吃过晚饭后,赖布衣便早早上床歇息。睡至夜半,赖布衣起床故意捏死两只鸭,以察看太婆的反应。太婆看到两只死鸭,并没有在意,只将其收拾干净。时近中午,她见客人迟起,便另劏一鸭,用来招呼客人。两只死鸭,留回自用。赖布衣从太婆不以死鸭待客这点上看出太婆与平常村妇不同 ,一眼便能看出是一个心地极为善良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赖布衣又嗜吃鸭肾,便要求多住几天,又得到朱氏的热情款待。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赖布衣告别朱氏母子。临行时,朱氏拿出一串腊干的鸭肾送予赖布衣作为手信,使赖布衣甚为感激。原来赖布衣最喜食鸭肾,有天曾与朱氏提起过,想不到朱氏竟铭记于心。于是,赖布衣便要崔奭送自己一程。两人行至“仙人仰掌”处,赖布衣指着对崔奭说:“这是吉地。你奉母至孝,她又福寿双全,百年归老后理应有一个好的归宿。此处必定能给你们子孙后代带来福气和兴旺。但有一点要切记,入土之时,务必见有人‘头戴铁帽,马骑人,鹧鸪落地,鸦鹊开声’的现象方可落葬。”之后,赖布衣又把此地的方位,五行相生相克的事宜详细说了一遍才与崔奭作别。崔奭遵其所言,在母亲朱氏谢世之日,出殡停棺在“仙人仰掌”之处,等候吉时。日午之时,正得知军屯村有一军人去世,准备出殡,有铁锅卖寿饭,纸马作送行之仪。天公忽降大雨,岭下之路,有一人用锅作帽,又一人托着一只纸马(附近马场的村民,祭祀多用纸马)急步经过。一班仵作冒雨抬棺经过,急忙之中有人飞离一只草鞋落入旁边的丛林,惊起丛中的鹧鸪和乌鸦飞出并鸣叫,便迅速下葬。朱氏太婆子孙南海沙头崔氏被当地人称为“斗米崔”,意为人多势众,人丁兴旺,再次印证了赖布衣这个一代堪舆学家的金口之言。
宋绍熙元年(1190),太婆墓以其子崔隽、崔奭,其孙崔世明、崔世光、崔世昭、崔世英名义重修。宋淳右二年(1242年)太婆的玄孙崔叔同(崔焕之之子)重修。根据承绪堂族谱记载,崔氏子孙每年重阳进行祭拜,沙头月槎房(后称承绪堂)及番禺员岗房 舣舟至西南汇合,再于白土墟上岸,越四日登山展墓。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墓碑上的“朱”字剥落,许多子孙误以为是“宋氏太婆”。因此,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时,各房议决镌回朱字 ,并于墓门上刻梅花,后世亦称为“梅花太婆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赖氏红茶”的传说
红茶最早的原产地实际上在中国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山岳地带。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古道”。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福建福安县,17岁的赖氏先祖赖维顺被清政府征兵入伍,随军派往云南思茅服役。在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后在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村寨养伤。在这个风光秀丽的小村落,赖维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习种茶、制茶,潜心研习当地著名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一住就是六年。
七年后,赖维顺千里迢迢带回了彩云之南的300多斤优良普洱茶树种以及六年辛勤学到的制茶工艺。从此赖家人开始开荒垦地种植这些新鲜树种,创造财富。历经4年在赖家在刘坑村成功培植成活近1000多株茶树。事与愿违,赖维顺在潜心晓阳试验加工制作普洱茶,可历经上百次,却怎么都做不出云南普洱茶那种口感。
直到某日,村里来了一位洋人传教士,并受到纯朴热情的赖维顺接待。洋人无意中发现赖宅周边堆满了很多黑干树叶,这些茶叶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气味,他十分感兴趣。在与赖维顺交谈中得知那是制作普洱茶失败堆放的茶叶,洋人尝试将黑干树叶放入碗中,用开水轻轻冲泡,随之,一种与普洱完全不同的香气飘香四溢在这个小小山村的院落之中。赖维顺和洋人又兑了几碗茶水,果然有别于以往的口味,入口之甘美,让赖维顺感到喜悦,充满一种新的希望。
原来这个传教士也曾到过云南,去过哈尼、傈族、景颇等山寨与其探讨让赖维顺明白,他制作普洱茶失败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气候温差所致。于是,赖维顺在制作普洱茶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便又开始反复试验,每次试茶时,洋人总是兴奋地说:来茶!来茶!而村里人却听成“赖、茶!赖、茶!”。
赖维顺正是在这一时期掌握了由绿变红两种不同茶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悟出了红茶制作过程的五项工艺,准确拿捏细节、把握分寸。到了1851年,赖家人再接再厉在板洋村成功试制出“赖氏红茶”。
1852年,洋人传教士进京朝拜道光皇帝,带“赖茶”作为贡品进贡,相传道光皇帝品茗后,称道此荼为“人间之仙露”。遂问传教士此茶何名,传教士叩道:“赖氏红茶”、“赖贡茶”。道光帝即御笔钦书赖氏红茶,人间仙露,并赐赖氏祖先为“贡茶御史”,成为皇室及达官贵人喜饮之茶。从此,“赖贡茶”汤醇、色正、香远便广为流传、相传至今。
以勤劳、善良、宽厚为本,潜心做茶、做人、做事的赖氏家族茶艺工坊越做越大,从20年间,赖氏茶作坊有学徒30余人,工人近百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赖维顺因病去世,时年40岁的六子赖六铃子承父业,带着全家开始新的创业。
1914年,赖维顺的两位得意师弟胡姓和施姓从广州赶回请求大师兄赖六铃帮忙按赖氏红茶的制作工艺合茶参赛,赖六铃一口答应,便开始潜心制茶,赖、胡、施三家合茶拼配命名为“坦洋工夫”。果然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茶在这次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随即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二十几个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赖氏家族勤奋耕作,建设家园。“赖氏红茶”因地理因素,加上传统生产工艺繁琐,面临着产量难以提升等种种压力。于是,赖氏红茶第四代掌门人,中国当代白酒之王、高级工程师赖培华先生毅然传承祖业,自2000年开始潜心研发新一代赖氏红茶,创立国丰(福建)农业投资公司并在祖地开辟了900多亩的有生态机茶研发基地,专研专供“赖氏红茶”生产,历经十年终于破茧成蝶,研发出新一代“赖氏红茶”。赖培华先生肩负投资兴业的使命,曾受邀到泰国弘扬“赖氏红茶”文化。他在用一生的精力把赖氏红茶发扬光大,弘扬中国茶文化,让世界再次认识赖氏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