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修 谱 序
纂修宗谱,乃我国人民之优良传统。源溯五代,史经千载。北宋庐陵欧阳公及眉山苏公,皆为创修宗谱之一代名人。诸葛亮随其叔玄由山东而迁居隆中,岳飞后代因避难而远徙云南,秦桧后代因耻秦而改姓,更有孔子后裔,历时二千余载犹世脉昭然,此等若非宗谱纪载,焉能知其然哉?近观政府修志,亦何尝不稽考于宗谱?盖家者,国之源也。家而汇成族,族而汇成国,国乃百姓之总体,三者紧密相连。人生于世而创其世,世乃人造,连绵繁衍,更替无穷。人由生而殁,生则可见,殁则形迹化为乌有,惟其名与业绩存焉。显达者殊寡,既标国史,又载家乘;普通者殊众,惟赖宗谱纪之矣。是故谱者,谱宗脉也,谱次序也,谱业绩也,使人知其源流也。人皆有祖,孰能忘本?爱家爱国,原本一致。伦纪纲常,古今有之,惟随时代变迁,各有其则焉。由是观之,宗谱虽系封建时代产物,然于报本追远,承先启后,兴邦振族,继往开来,弘扬傅统美德,维护社会秩序,与国史相辅相成,其意义之重,作用之大,足可见也。
吾族谱牒,由来久远,始于东周时六世祖燕公。燕公因弟童公难迁吴后,以其肇姓未久而家已三迁,若无记述,祖典或忘,乃命子友仁公创修家谱,并遗嘱子孙永以为法,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数朝,兴修不一。盖人丁日繁,散居各地,汇集不易也。自兴旺上三公迁湘鄂以来,就已七修。如是继继承承,汇万派于一源也。
自七修迄今,历二十二载。以古例二十年律之,已逾期矣。其间沧桑迭更,演变甚巨,生殁聚散、业绩功勋,稽考靡易!去岁春旦,余居广州,有族人艳春、忠良等特电告以续修宗谱之事。未几,岳阳四关族长联儒君电言已召集湘北鄂南胥氏族人代表会议,决定八修族谱,举余为八修主编。余闻之不胜慨叹,惊喜交集。窃思溯源流、明世系、纪迁变、激孝悌、促文明者,惟谱是依。今族中有仁人贤士,乘明时而兴盛举,安得不喜?义应赞同。然思及工程庞大,任务繁杂,需大量财力人力,昔有族内公帑支付,有祠宇安驻,今全赖私人集资,又无公寓;昔有宿儒雅士,今人向科技工商者众,习旧文者寡,纵有其人,多为在职者,无暇此顾。故虑事不克蒇,又自顾学愧淹通,识同蠡测,不足以成大事,敢效微躯?转念之,岂不闻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人心齐而泰山移焉。于是慨然受命,当即嘱伊等积极效劳,依据老谱查清宗脉,争取齿录无漏,然后结合时局,不违国策,确定宗旨,制订章规,切勿急躁草率,力求尽善尽美也。去岁季夏余回乡,欣悉无数贤达鼎力奉献:或慷慨解囊,或供餐设宴,或跋涉采访,或编辑操劳,凡此典型,屈指不尽。余即着手编篡卷首,并由四生君牵头组织各关协修编修门谱。如此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不辞劳辛,凡一年,珠联璧合,终成一族之巨观耳,此皆吾族贤裔同心戮力有以致之也,亦是先祖呵护,仁孝所感也。致于妄作之过,固所难辞。而殷勤修辑,亦庶可告无罪于先人也。
愿我后世子孙云礽长发,瓜瓞绵绵。
是为序。
第一百零九世嗣裔孙 高关秀林门 定元 谨撰
公元二零一五年季夏
(作者曾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会员、湖南省行政监察学会会员、湖南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参加首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历任中共岳阳县纪委常务副书记、岳阳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兼岳阳县监察局局长、岳阳县人民政府督学、岳阳县一中党委书记)
七修前言一
在举国上下掀起改革开放高潮之大好形势下,在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在胥氏族关父老乡亲强烈倡导与要求下,胥氏新族志脱蛹问世。它是在一九二四年第六次族谱编修之基础上编撰的较简单之族志,记载亦是新时期的一次新尝试。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水深万丈记得住源。本届七次续修之目的在于吸取先人修身齐家治国之经验,继承和发扬胥氏家族之光荣传统,发扬先人无穷智慧和辉煌业绩及丰厚遗产,教育后代建设新家园,为振兴祖国服务,为岳阳地方志提供乡土资料,特修族志以资存史留念。
胥氏湖南家族,相传起源于东周,建基于南宋,距今八百多年文明历史,分布于湖南岳阳、临湘、湘阴、汨罗、华容、津市等县市,发展到浙鄂川赣豫鲁台沪等省市,侨居美日等国者有之,可谓遍布三湘四水、五洲四海。为民者有,为官者有,工农商学兵等社会各界均有之,人丁从解放前五千人现发展到一万二千余人。
本届编修族志鉴于人财物所限,未能与外界省之胥姓联系,本省各地市县亦未尽达,深表歉意,祈求谅解,若需入志则尽与之相修,并敬盼指正,若贵处有此讯息资料,亦祈告之,诚表谢意。本届续修族志未尽事宜者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而后代子孙应予以补充完善是望。祝愿我胥氏子孙后代健康成长,永世昌盛。
修编领导小组
一九九一年辛未岁季夏
七修前言二
自七世祖友仁公始创修家谱以来,迄今已有数次续修之盛举,由于后代子孙居住分散,往来较少,各修以祠或几关家谱,以致形成始祖、世代、派别等非常混乱,错误之处不少,无法达到承先启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目的。一九二四年(甲子岁)湘省临湘、岳阳、平江、湘阴(现已改为汨罗湘阴两县)等五县,同鄂省蒲圻、嘉鱼、监利、石首四县、六十五个村,子孙鉴于此弊端,决定联合起来,统一续修一次湘北鄂南胥氏族志,将始祖、世代、派别都改成大同。在人才多,资金足,力量大的有利条件下,此次续修谱本,较明清两代旧谱本错误要少,质量要高。一九二四年续谱后,因形势不断变化,子孙迁徙频繁,特别是战争的影响,迄今已有六十七年未曾续修,目前如不及时抢修,必将后悔莫及。这次抢修族志,亦系绝大多数族人自觉自发的行动。
一九八九年初,金盆、西冲、渔潭等村,有人开始酝酿续修族谱,由于认识不一,资料奇缺,虽在金盆、西冲等地开过会,成立了筹备小组,但还是议而难决,决而不行,工作时断时续。
旅居美台等海外胥氏子孙,得知家乡修族志消息后,纷纷来信,表示尽力资助,并传告在台湾续修族谱情况,要求嘱往四川省成都市找美台归侨胥端甫老人,收集有关资料。一九九○年七月金盆村著望,渔潭村波华,自觉垫旅资数百元,前往成都,共复印旅台的岳临二县人士情况及历史资料四十篇。返家时端老嘱二人曰:“吾老矣(八十六岁),无力完成全国胥氏族志,祈你们尽力完成此事。”
一九九○年金盆村建平、西山圣初等借用金盆村公款筹组了五人资料收集小组,前往临湘各村、岳阳荣家湾四村、湖北省监利石首两县各村查访旧谱本及手抄历史资料。经过十二天的紧张工作,终于在岳阳县荣家湾胥高屋找到了九本甲子年的门谱和总谱,并打听到岳阳市档案馆在荣家湾收去了一套胥氏甲子年旧谱六十五本。同时听说石首县也发现了甲子年旧谱本四十余本。为了找到这些旧谱本,临湘县金盆村绩满和岳阳县高关春涛等人,亲自去市档案馆查询,发现该馆确藏有我姓甲子年旧谱六十五本(计卷首五本、门谱六十本),旋即组织为找到族谱的渔潭、栗峦、莺岩、桥头、陡岭、铁炉冲等六关派人往岳阳市档案馆查阅抄写。经四天紧张工作,基本抄完了六关门谱资料。由于还有一些资料无法拿出,又于十一月初派金盆村建平去石首县查找该县收藏的甲子年旧谱,经过协商,终于将四十本旧谱全部借来。
由于甲子年旧谱已全部找到,明清各代旧谱亦找到了几本,于是群众续修族志的情绪十分高涨,要求立即编印。波华、著旺、绩满三人当即决定,一方面向各方发昌修书,一方面通知各县村派代表于十一月十一日来渔潭村召开一次湘北鄂南续修胥氏村史族志扩大研讨会。会议如期召开,大会四县十二村代表共二十二人。会上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续编的目的,讨论了具体作法,成立了专门班子对经费筹集管理办法和其他具体问题,也都作出了决定。会后将会议纪要印发各村。由于会议开得成功,各村群众代表情绪高,返村后绝大部分村,立即行动起来了。湖北监利县茶壶垸关行动最快,不到一月,谱稿已完成,丁费已收齐。由于发展不平衡,有的村编稿和收费较慢,直到一九九一年才开始付印,四月四日才基本印完。此乃是这次续修族谱之如实经过。
六修序一
胥氏族譜權輿有周,曆漢唐宋明,族遷徙分居不一,非其亡也,譜皆合修以至於清,圖合修而未得也,乃分修。今日民國十三年矣,複修譜,乃得合焉。既成,友人鬯琨、漢章奉族老命來亦園請序,濟惟周道親親不忘本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物之祖,祖人之天,天固未有或分者也。胥氏自周至今數千年間,經變亂者累矣,而譜合。以餘所見,族譜秩序無紊,未有居處異域,經海內分裂歷久遠,而猶如是之昭昭者,而胥氏有焉,則胥氏之慶也。夫慶非可幸獲者也,夫惟不忘本者,乃能溯所天而存焉。抑惟不忘本者,乃能統所存而合焉,本之昭昭也。如是在周頌曰,不顯不足,無射於人,斯示不忘也。如是胥氏之祖雖在千載而上,恒昭昭於胥氏族人之心而無昧;如是胥氏之族雖曆千載而下,猶當昭昭於胥氏族人之心而無竟焉,誠胥氏之慶也,本之不忘者然也。嗚呼!當斯世也,安得盡如胥氏之不忘本者,而與明天祖之昭昭乎,則舉世之慶也夫。
清宣統紀元制科湘陰縣鄉舉孝廉方正不應邑庠生張道濟頓首拜撰
亦園門下翁立己敬書
六修序二
人世之聚散離合至無定也,有憫其離散者出而聯括之,則散可以聚,而離可以合。春秋時諸侯弭兵,則端賴向戌至。六國合縱,則主自蘇秦,是則疏遠不相屬者,尚能和同一體,況在一本之親而不能聯合於一哉。我胥氏在春秋命賢相望無論已,迨南宋楊么構殃,我祖之流離轉徙殆難縷述,然猶幸播遷後綾譜尚存,所載林甫二公之胤嗣分居,各有歌詞,亦甚明晰。奈碁布四方,莫通聞問,雖一脈宗親而路人視之,蓋由天各一方,各祠其祖,各譜其宗故也。今幸湘邑鬯琨、漢江、保吾諸君,竟先人之志,欲從而合之,臨邑香洲君和之,而岳陽、平江、監利、蒲圻、石首諸父老樂成其美,遂就其祠對勘校正,推明支系所從別,复從而同其名派,非謬相比,附以示盛强,盖皆哲公之裔,合而分,分而复合者也。然则,今谱之大同,不徒于收族之道,有当而实有亲亲之教行,于其间第事从速就,未至者尚有鲁、豫、吴越及赣鄂、西蜀诸盛支并本省之邵阳、洪江、衡州、汉寿等处,或由彼印刷,现已开局,或战事剧烈,路途隔碍,以致未能尽合,所愿后日子孙身际承平,更从而尽收之,则诚有为胥氏之盛举也。特富而加教圣人之训,今者时际多事,学说分歧,莫衷一是。然究之家庭教育,舍孝悌忠信外终莫之先焉。我祖臼季公,宏博淹雅,与郑子产并称于时,而于伦纪之饬无论也。至宋安道公,起家翰林,与欧阳文忠公为亲,道德文章卓然一家,非气类之相感召乎。明文相公,多文学,今存者有君山记及七泽稿载省志,岳邑人幕其德泽,与孙焯并祀乡贤。然则,我先人固多文士也,今者虽云胥姓亦称盛族,而又皆一脉之亲,不乱源,不浊流,诚为盛事,所虑者无后人继起耳,倘自今以往,各思起奋诗书,克迪前光,不更为胥氏之幸乎!
民国十三年甲子十二月吉日
克绍公四十二世孙岳阳清岁进士 焕麟伯唐氏敬撰
六修跋后一
我族星居无常,萃涣不一,若非祖遗绫谱有所本录而修纂之,则潜德幽光末由本源后先辉映于谱牒也。清咸同间,先大父两任修纂,旁徵远引,遂将硕德丰功名流史册者一一搜讨表扬,而无遗矣。晚岁,尤以星离雨散之族众,其中有忠孝伟绩及懿德君子、义夫节妇,年深日久,虑其泯没,自顾老病不能远涉异域、力极采访阐扬之而为遗憾。余自反正归林,虽稍有暇,咎自惭学浅,无能以继先人之志。民国甲子春,族有湘阴鬯琨君辱舍谈余,始悉为族谱。来者其先君亦有遗嘱,与余先大父有同志未遂之病焉。旋复奔走各关,卜期会议,得全体赞助,公举汉章、友莲、范孙诸君子兼任总纂,保吾、舜畊、伯棠、子敬、受卿诸君并各关贤能云集协修。余虽谬膺督理,亦不过因人成事,仗群策群力,使大族谱告厥成功也。所歉者迫于离乱,以期速成,尚有赣鲁豫晋川及湘鄂之亡也,各大关未得联合,甚愿后来仁孝崛起,以收今之未及者。至于相其阴阳,度其地利,倡建总祠,修明祀事,俾列祖列宗之禋祀不斩于人间而称藉甚者,是在族之贤俊興行于今日,大其體、合其垂,而为后之可继也。噫,如此先后一致,则吾胥氏之祠与谱有大幸焉。今而后,余老矣,无能为也,缀此以勉孝子贤孙、仁人志士于族众云。
民国乙丑夏四月念日
裔孙治荃敬跋
六修跋后二
谱自分修后,各支续修或三四,惟我山上关支谱清道光乙巳一修而已,盖有待于其合也。然年湮代远,第恐数典以忘,图合修,族居星散又罔易,因而心不遑安,与松弟及鬯琨、保吾等谋及历有年而未果。民国癸亥秋,郊馆归侍父,坐,敬承命曰:“吾以寒贫课儿读,原为宗族计。吾族谱年久未修,儿心安乎?儿当倡之。”郊闻之不禁颡泚,即偕松弟谋及,房祖训英、族叔建奇会族众共咨厥事,议将每男妇丁抽费谷五斗,俱欢诺之,不一日而费齐。其时河竹关鬯琨、保吾、岳仙亦商及族老年丰、国兰、训怡、治月凡等共商谱事,抽费如之,遂谋山上河竹两关合而族。竟有不明大义者藉端难之,延至甲子春合议始成,然犹私也,又与族老谋合大同,俱较以山上河竹亲近之难而疏且远必其不可,乃藉以绫谱珍藏临邑当往查考,以正讹误,众诺之,时三月也,即举鬯琨走临湘泉塘关及金盆关,而转于岳阳孙坞与北斗岭,又与保吾至平邑西塘关及本邑神鼎及楚楼二关,先后即谋,各关族老皆愿焉,而集会也约在四月初九日。至期,临湘香洲,岳阳汉廷、友莲、兰亭,平江子琴、皆树、玉田,神鼎舜畊,楚楼卓藩、良田、九如、自由诸君临河边祠合约成也。又为公举舜畊、保吾收联远族,所历澧陵及赣省之万载县,族虽未合,路经千里,亦云劳矣。而香洲老又遣京臣等走招曾合金盆祠之族,湖北蒲圻天鹅关,监利茶湖垸,石首调弦,约于六月初十日咸来湘阴山上关祠开局。始事如时,先后俱至。商其不可知之族,更为登报申明,以招合之。如澧州津市春山、沐山一阅报即命子侄来局,而求合焉,爱敬性成尤足钦矣。于是,各关毕至,公议每丁徵费洋四角,徵新传费每篇二串文,庐墓图费大者徵洋十元,小者徵钱三串文,祠堂图费徵洋三元,翻盘费每页徵钱五百文。公举执事人员,督修为香洲,鬯琨副焉,纂修为范孙、友莲,郊亦谬膺之,编修为保吾、舜畊、兰池,校对为松仙、岳仙、星严、价人、连生,缮写为竹林、怀贞、松炎、岱农,庶务为子琴,皆义务职,惟纂修庶务二职酌情津贴之。各谨其事,恐世变,急期奏功。至九月初旬,世系稿正,即雇梓工付梓,梓工费共计钱二千有奇。岁暮,世系峻。乙丑夏,首卷成。相距未及一周,倡而合,合而成,千载一时,先难后获,诚幸事也,诚可庆哉。然谱犹史也,笔则笔,削则削,订为善本。庶乎,无黍于先而羞于后矣。兹谱初期合成,惟事委曲,以致参差疏陋。惭愧,奚如阅者祈一谅之。而于推广联合以成完善之本,俟乎后之君子。
民国十四年乙丑夏四月二十日
裔孙春郊汉章氏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