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启     氏

  湘北鄂南胥氏出自周室,源于姬姓,启氏祖为姬哲。姬哲(公元前791——前711年),字公明,周王朝十一代君主周宣王支子,封居于华胥古国故地(今陕西蓝田一带)。华胥国故地与犬戎接壤,经常受到犬戎骚扰。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此时周室盛势不再,天下各方诸侯称霸,群雄并起,相互征讨倾轧。哲公势弱,更无奈犬戎侵扰,乃举家潜居齐地瑯琊(今山东诸城枳沟镇一带),但故土难忘,乃取原封居地华胥国之“胥”字为氏。该宗胥氏因启氏地在琅琊,经东周、秦、两汉、南北朝、唐、五代十国,至宋,代有名贤于世,形成望族,故以启氏地琅琊郡为郡望,以琅琊为堂号。

  迁      徙

  岳阳市胥氏,历史上有过四次大迁徙,于宋咸平年间定居于楚地(今析为湖南、湖北两省)湘阴(古隶长沙)、岳阳(古称岳州)嘉鱼(古属武昌府蒲城),其后裔聚居于湘北鄂南一带。

  一、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胥臣仕晋一迁

  三世祖臣公(公元前697——前623年),字季,乃晋文公重耳之师友也,早年曾随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有殊功,文公复国后官拜司空,封地臼(今陕西绛州一带)。公元前632年,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擢下军佐,位列六正,我胥氏遂显赫于晋国。公元前 628年(周襄王二十四年),晋国和秦国发生崤山之战,襄公表彰郤缺杀白部胡之功,仍以冀为食邑。又嘉臣公曰:“举荐郤缺者,卿之大功,不是卿极力向先君举荐,寡人何以任缺?”乃以先茅之地赏于臣公,并命为卿,由是,臣公乃由齐地之瑯琊迁之于晋地之绛州。

  二、周简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燕公避难二迁

  晋厉公时,公元前574年克公之子童族灭郤氏,封之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有积怨,公元前573年闰月乙卯晦,栾书、中行偃杀童公,晋厉公亦被栾书、中行偃弑。七世祖燕公(公元前606——前520年)乃童公之兄,为避追杀,乃挈家渡河如吴之东鄙(今江苏苏州),宗支得以保全繁衍(童公之子何因父难迁徙于齐祖居地瑯琊)。

  三、东汉末年(公元190——220年)诩公挂冠三迁

  三十六世祖诩公(公元142——222年),字不矜,东汉熹平间以察举孝廉,官武都太守,有惠政,民怀其德,号曰“慈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先是黄巾举义,继后董卓专权,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公乃谓然叹曰:“汉不可为矣!”即日挂冠归。又以江东为孙氏据,张昭、顾雍等皆其僚友,已为汉旧臣不可再仕他姓,故土难居,遂挈家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

  四、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兴旺上三公四迁

  六十七世祖林公,字明良,五代后周广顺间官济南太守,见五代自梁唐以来,兵戈不断,民不聊生,致仕后与三子耀公于任所地家焉。宋咸平年间,命长子兴(字有道),次子旺(字泽润),由豫章南徙湘楚,兴徙湘阴(古属潭州长沙)黄谷市山里屋;旺徙蒲圻;惟四子祖守祖先坵墓。林公弟甫公(字仲山),其五子上(字三希),由南昌省堂兄有道于湘阴,经岳阳,爱其风景佳胜,遂挈家居岳阳城之剪刀池。

  播      居

  兴、旺、上三公迁相鄂后,人口不断增加,至明清进入鼎盛期。求生存,谋发展,择吉地而迁,逐渐向四周发展。三支共生发纯斋、万泰、铭泰、繁元、子隆、恩隆、万章、万钟、万权、尚孝、尚忠、尚信、尚礼、尚义、尚廉等十五门,统有牛口塅(湘阴、汨罗)、御洗(湘阴)、新开江(汨罗)、神鼎(汨罗)、楚楼(汨罗)、新塘(汨罗)、北斗(岳阳)、磊石(汨罗)、山上(汨罗)、河竹(汨罗)、泉塘(临湘)、西塘(平江)、寄母嘴(岳阳)、天鹅(嘉鱼、洪湖)、茶湖垸(监利)、大石垸(监利)、调弦(石首)、桥头(临湘)、陡岭(临湘)、西冲(临湘)、莺岩(临湘)、铁炉(临湘)、栗峦(临湘)、渔潭(临湘)、金盆(临湘)、大屋(临湘)、圆门(临湘)、石下(临湘)、冷铺(临湘)、龙阳(汉寿)、高关(岳阳)、冲关(岳阳)、麻糖(岳阳)、明关(岳阳)、二关(岳阳)、道仁(岳阳市云溪区)、津市、合盘(临湘)等三十八关,人口达万人以上。聚居湘北鄂南的湘阴、汨罗、平江、湘乡、岳阳、临湘、华容、汉寿、津市、通城、嘉鱼、洪湖、监利、石首等地。

  一、兴公支

  兴公,字有道,宋咸平年间遵父林公命由江佑南昌县铁树宫迁居楚地湘阴(宋属潭州长沙)山里屋(今属汨罗市罗江镇),其后,繁衍迅速,发展至今日的十门十三关:山上关、牛口塅关、神鼎关、洗御关、新开江关、楚楼关、北斗关、新塘关、磊石关、河竹关、西塘关、寄母嘴遵礼关、泉塘关均为其族支。

  七十一世偃公(字安道),北宋真宗、仁宗时官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家丹阳,其长孙湘公(字黄卷)返祖居地黄谷市守祖茔,次孙缥、三孙缙、四孙绅仍留居丹阳,三公后裔失考。

  1、纯斋门

  兴公裔七十九世开科开榜二公于南宋绍兴嘉定年间由黄市山里屋迁湘阴牛口塅。开榜公传至八十四世后失传。开科公曾孙有二,长福仁次福义,福义公迁御洗沟。

  ①福仁公分支

  福仁公传至九十二世万敬公,公有二子,长子孟冲,次子孟敖。孟冲之子仲杨公居牛口塅大屋,为牛口塅大屋关,今聚居于湘阴县长康乡浸米村胥家坡、湘阴县六塘镇永胜村岳塘冲胥家、汨罗市原种场华中村牛口塅里胥家大屋、原种场大早村烟包嘴胥家,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东冲胥家。孟敖后裔从泗公自牛口塅迁往新开江督谷神胥家屋场、是为新开江关;从浑公迁神鼎洞,分居于青山嘴、许家冲章佳屋、云山神李家坡、卢坡塅隆佳冲等地,是为神鼎关,今聚居于汨罗市神鼎镇神鼎村。

  九十一世增肇公四子万泰公后裔九十六世禄虎公后裔自牛口塅大屋关迁居矿公桥及白江口,鲜与祖关往来,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神鼎洞支祠五修族谱时,该门归宗入祠。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湘北鄂南胥氏合修族谱时,曾派鬯琨汉章二公往之联系,未果,故六修未能入谱,时迁境变,今竟不知其具体居地。

  ②福义公分支

  因该族支居地于御洗沟,故曰御洗关,即今湘阴县城关镇长岭村胥家垅(现更名为文星镇长岭社区)。

  2、铭泰门

  兴公裔八十六世铭公(字铭泰)由黄谷市山里屋迁楚楼大屋(又名虎形山大屋),即今湖南汨罗市罗江镇汨东村刘华洲,是为楚楼关。子孙民国年间分居于汨罗河里屋、新屋场、李家冲、大花神、对门坡、颜家冲、干家岭、蔡家坳、张山家、园里屋,常家塅,余家冲及平江周公塘等地,今聚居于汨罗市罗江镇汨东村楚楼胥家大屋。

  3、繁元门

  兴公裔八十九世贤公(字繁元)于明洪武年间由山里屋迁居岳阳北斗岭,其子芷兰公再由北斗岭迁居湘阴磊石土地嘴,即今湖南汨罗市白塘乡栏河村,为磊石关。

  4、子隆门

  兴公裔九十世子通、子隆、子思于明洪武年间由汨罗山里屋迁居岳阳县北斗岭胥家屋,即今岳阳县步仙乡胜利村,为北斗关。子通无传,子思因避难迁新塘,今居其北斗岭者为子隆公(基公)之后裔。

  5、恩隆门

  兴公裔九十世子思(字恩隆)于明洪武年间与兄长一同迁岳阳北斗岭,后因避难潜居湘阴磊石新塘冲,即今汨罗市新塘镇玉龙村,曰胥庐,后三子尧公寻其旧地居之,是为新塘关。

  6、万章门

  明洪武间,兴公裔九十二世楫公之子万章万钟万权三公别户,钟公徙河边关,权公迁临邑泉塘关,章公仍留居山里屋,为山上关。其后裔分居于山里屋、江沙屋、丁家塅、黎家冲,也有零星居于母子桥、范家园、夹水冲者。

  7、万钟门

  明洪武间,兴公裔九十三世章钟权三公别户,万钟公山里屋徙距山上关西南一里许之团山身,是为河竹关,今聚居于湖南汨罗市罗江镇黄市村之河边屋、竹山屋、鲍塘冲、张家墩、白羊桥、深坑冲、白旗岭、干桥胥家屋,红花道塘坪、龙家冲、大口冲、荣家冲、归义街、明山郑、道士塅等地也有其后裔居住。

  万钟公次子孟玉公五子用福于明弘治年间由河边胥徙巴邑(岳阳县)吴家冲,其曾孙朝仁朝良于明隆庆年间又迁平江唐家河天井屋。居五代,其后子孙又分别迁居于白水洞(平江县伍市镇马头村)、范家冲(平江县向家镇仙龙村)、胥家坳(平江县伍市镇仕洞村)。因该支族祠堂建于西塘,故名西塘关。

  文碧裔胜意房一百零三世尊礼公于清嘉庆五年率其子从贵从博二公由河边胥迁巴邑柘港洞寄母嘴(岳阳县张谷英镇桂峰村),为寄母嘴尊礼关。

  8、万权门

  明洪武间,兴公裔九十三世章钟权三公别户。明永乐二年,万权公由汨罗黄谷市山里屋迁临邑聂区下东团王板桥,即今之临湘市五里乡新庄村,是为泉塘关。后裔分居于胥家坳和聂家湾。

  2、旺公支

  旺公,字泽润,六十七世祖林公次子,遵父命于宋咸平二年由江右南昌县铁树宫迁武昌府之蒲城,首居蒲城外五里许之纯塘,然后相其阴阳,由纯塘卜居湖北蒲圻县劈精团(今属湖北嘉鱼县高铁镇广济堂村)天鹅(又名李株港),故曰天鹅关。后裔分居于嘉鱼县大屋胥家、胥家岭、细屋胥家、安乐村、许家港及洪湖市宝塔洲。

  3、三希公支

  上公,字三希,六十七世组甫公之五子,宋咸平年间,由南昌省堂兄有道于湘阴,经岳州郡城,爱其风景佳胜,遂挈家迁居岳州郡城之剪刀池。后贸易起家,人丁繁衍,曾有“胥半街”之称。但岳州乃战略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宋至明至元至清乃至民国,战事频发,兵燹纷征。三希公之后裔为避战祸,先后迁出岳州城,各自西东,至元末明初时方定居下来。

  10、尚孝门

  三希公长子孝公裔孙九十一世远公于明初迁湖北监利茶湖垸潘胥家堤(今属湖北监利县尺八镇潘胥村)。后公之曾长孙文仲公留居于此,为茶湖垸关,后裔散居于本垸殷家菴、王家潭、老屋杜家、搭马洲、丁万家等处;曾次孙纹价公于明正德二年迁监利大石垸(今属湖北监利县棋盘乡月池村),是为大石垸关。纹价公后裔九十七世学富公于清康熙二年迁石首沙嘴八十丈(今属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沙嘴村),是为调弦关,后学富公之五子榜公于清雍正元年迁东升七十弓(今属石首市东升镇东升村)。

  今居湖北恩施胥氏,其祖胥世祥清,道光间出生于湖北监利汪家桥姚家纪。

  11、尚忠门

  三希公之三子尚忠公裔孙七十七世远涉公于杨幺起义年间由岳阳城剪刀池徙居临湘白云山虎岩冲,越三世,禹公始卜居于黄石畈郑家园(今临湘桃林金盆大屋胥家)。至九十一世福初(祖一)公美具(祖四)公于明永乐间因其弟先兆公(祖六)官直隶宛平,迎其父(凝公)至任所,适靖难兵起,阖家遇害,由是自黄石畈遁入西山胥家畈隐居,后因人蕃地狭,美具(祖四)公后裔复迁于黄石畈,福初(祖一)公后裔仍居于西山(今隶属湖南临湘白羊田镇东风村),发展为西山桥头关、西山陡岭关、西山莺岩关、西山西冲关、西山铁炉关。

  居黄石畈之美具公后裔发展为大屋关、栗峦关、渔潭关、金盆关、圆门关、石下关、冷铺关。

  八十七世荐琮公弱冠即游历于外,卜居南昌县小西门,科考致仕,官辰阳(三国时析吴寿县置龙阳县,宋改辰阳县,元升州,明降为龙阳县,民国元年更名汉寿县)知州,遂定居于兹。后裔分居于黄城港、芙蓉港、赤岗铺、杨家湖、大围堤、张家港。

  今居陕西西安辛村之胥氏,该支族谱载其始祖胥宽原系湖南常德人,乃必彰公之孙。

  12、尚信门

  三希公四子尚信公裔八十九世谷泉公于元末明初由岳州郡城剪刀池迁巴陵县二三都夏家园(今岳阳县荣家湾镇),后其孙可高可明兄弟析居,可高公迁孙坞嘴上首之二里许,称胥高屋(今岳阳县荣家湾镇欣荣村先锋片),为高关,可明公迁孙坞嘴西,称胥明屋(今分隶荣家湾镇向阳社区及荣湾湖村孙坞片),为明关。

  高公次子煊公(字清二)来孙九十七世廷钦(字实冲)于明嘉靖年间由胥高大屋对门屋(秀林屋)迁居竹香屋(张家冲),是为冲关,其后裔分居于岳阳县荣家湾镇张家冲、王家庄、皂力塘、林家冲、傅有申及汨罗火天王板垅、浙江安吉东阳村。

  高公六子壤公(字富六)留居祖宅,是为高关,其后裔分居于岳阳县荣家湾镇胥高大屋、秀林屋、大枫坪及湘阴白马寺湾塘苑等地。

  高公十四子宗公(字宗泗)裔一百世天予公于清康熙年间迁巴陵县一都麻塘团麻塘冲,清末民初,征魁公长子治山出继岳城魏姓为嗣,次子治乙出继湘潭陈姓为嗣,治山治乙二公出继后失考。

  高公裔九十八世启成公(字东野),自幼承继熊家汊(今岳阳县鹿角镇大成村)熊家,为今熊家汊一世祖,子孙甚众。

  13、尚礼门

  三希公五子尚礼公裔孙九十一世可二公于明弘治年间由岳州郡城剪刀池迁巴陵县二三都慎勤团白茅塘(今岳阳县荣家湾镇文发村),是为二关,其后子孙自此迁出者不一,分居于白茅塘、刘名塘、曾家园、田旅屋、雪寻塘、董家园、对门庄、铜盘湖胥家庄、铜盆湖建庭庄、郭镇双塘村、江苏建平上汪村(今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上汪古村)。

  14、尚义门

  三希公六子尚义公裔九十三世玉达公于明弘治间由岳阳郡城剪刀池徙临湘道仁矶(今划归岳阳市云溪区道仁矶镇),为道仁关。

  15、尚廉门

  三希公七子尚廉公裔七十四世柏公(字长春)于宋绍兴年间由岳州城剪刀池迁湖南澧县津市,是为津市关,现居其者为九十八世崇荣公后裔,散居于津市市区。后有九十八世崇鹏公于明崇祯十五年纳伢行税于岳州府,其后裔于清康熙二年定居于临湘白云镇水井村(又名晏里实竹湾),是为合盘关。

  胥氏在湘鄂的一千一百余年中,人口流动频繁,有众多族人或官,或游学,或贾商,或避灾害,或应诏填四川等多种因素,迁居他乡,还有外出未归失考者,这些虽在族谱中有简单记载,但其后裔情况再无记载,有待于考证。湘北鄂南胥氏民国十三年甲子合修谱序言二载:“……于其间第事从速就,未至者尚有鲁、豫、吴越及赣鄂、西蜀诸盛支并本省之邵阳、洪江、衡州、汉寿等处,或由彼印刷,现已开局,或战事剧烈,路途隔碍,以致未能尽合,所愿后日子孙身际承平,更从而尽收之,则诚有为胥氏之盛举也。”岳阳二关祖武房105世徵材(字用成)清同治十年携子治祉(字余庆)治福(字泽荣)由曾家园迁江苏宁国府建平县上汪村,参加了民国十三年甲子六修谱,一九九一年辛未七修谱时编修组曾派人前往联系,但该房后裔不知迁往何处,无果而归。类似此等情况不一胜述。

  湘北鄂南山河壮美,沃土肥田,有鱼米之乡誉称。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虽然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但长期的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制度以及突出的兵燹战乱、频繁的水旱灾害严重的延缓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已是满目苍夷、百业萧条。生活在里的胥氏族人虽然勤劳俭朴,但也逃脱不了贫困厄运。富少贫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族人丰年也仅能糊口度日,遇上天灾人祸,则挨饥受冻,有的甚至流离失所,人口繁衍缓慢。这些在各门谱之中可见端倪。如湘阴御洗关102代时尚有12户,到105代时只剩下1户有传。汨罗楚楼关99代时有10兄弟,唯5人有传,传嗣率仅百分之五十。岳阳麻塘关,明清时家声显赫,两朝官宦辈出,九十三世祖必瀚公,敕封承德郎,官南京户部主事;九十四世祖文壬公官南京副使,文相公明弘治乙丑进士,授漳州知县、汀州知府,又授柳州知府迁户部郎,文奎公官四川巴县知县,文燠公官江西鄱阳知县;九十五世祖洪煁官南溪知县,洪焯官鄱阳知县。其后五代每代均有官授州县教谕或文林郎、修职郎者。但在清末时,整关毁于血吸虫瘟疫,仅剩2人抱送异地他姓。临湘金盆石下关和冷铺关也在民国时期失传。道仁关至解放时也只剩一户单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人民翻身做主,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丰衣足食,因而人口繁衍加快。民国甲子年六修合谱时全族人丁不足六千,而如今则达一万二千余众。

  

0.0751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