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及胥氏源出

  

  

  

  

  

  胥,读Xu(上平声),《广韵》纳于上平声九鱼,是一个典型的古老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283位。目前,全国胥姓人口约25万(也有28万之说),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比例排行榜中居26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万分之一点四。胥姓人口不多,但在全国各省市(区)均有分布,尤以四川、重庆、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较为集中,抱团族居于某一地区,在当地形成望族。如湖南省汨罗市山胥、岳阳县胥高大屋、临湘市金盆胥家、四川盐亭胥氏、河南归德胥氏、山东郭海胥氏、山西太原辛村胥氏、江西宜黄胥氏等等。

  

        “姓氏”是中国由原始公社制社会发展到氏族社会的新产物,它标志着进入文明的曙光。上古时候,人类为了抵抗大自然和凶恶的猛兽,以求在大地上生存繁衍下去,就不得不联合他们临近的人组成群居,为了更好地取得食物,于是便进行集体劳动,同时就创造了一些石器的粗简用具。随着捕获物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劳动团体中开始了自发性的分工,妇女们为了抚育好小孩及主管储藏物资,就形成了氏族中心的主要人物,形成以妇女为主体的母系氏族制度。男人则偏重于渔猎,这样就进一步发明创造了弓箭和陶器,从而巩固了氏族集团。由于氏族集团不断地增加,这个氏族集团与那个氏族集团的频繁交往,就逐渐形成了繁杂的人事关系。要接受和保持这种人事关系的进展,那就必须创造一些具有符号、标记和象形文字才能表达原始社会人的意识,于是就出现了集体供奉的“姓”来代表一个氏族集团。每个氏族都有一个图腾崇拜,有以动物图腾崇拜的,有以植物图腾崇拜的,于是便有了姓氏。母系社会的姓都从女旁,如姜、姚、妫、姞、安、晏、娄、嫪、妘等,这些姓氏乃由上万年左右的自然崇拜而形成的风、云、雷发展而成的,所以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氏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其后有云姓,女娲之后且有直接以女为姓者。待到母系社会走向男系社会,夫权凸显,姓氏便成了以上层社会显赫家族父系血统为基准的标记,姓也逐渐繁多。如黄帝部落联盟因以熊图腾崇拜,而号有熊氏,居地叫熊山,因发明高车,又号轩辕氏,又奠定了传男而号公孙氏,乃由母系的姬姓发展而来。《国语•晋语》记载:司空季子曰:“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到夏禹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国,由古代部落大联盟发展成为世袭制度的国家,于是“胙土命氏”,氏族便由姓的总体或叫母体分出,另立门户,成为诸侯国及贵族的专利名称,而奴隶和庶民或随国君、主人之氏,或没有资格称氏,只能有简单的名而已。当氏一出现,便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文人景观,这就打破了因人口的不断繁衍而众多,过少的姓已不适应合满足部落氏族以及人际之间的通婚关系,从而扩大了氏与氏之间通婚的范围,更促进姓氏间的重复混合融通,再分析出新的氏族,又再融合,不断反复地进行着,终于在古代形成了华夏、西羌、东夷、南蛮、北狄等,按中、西、东、南、北五个方向划分区域的民族群体宣告形成,其结果便成为万姓归宗,整个中华民族皆为华胥氏之后、炎黄子孙。故“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顾亭林文选》卷一《原姓》)正如《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通志•氏族略序》也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自从由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进入以父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一变“氏”而为“姓”,而原来所称母系的“姓”便逐渐消亡,使后来“氏之与姓,可能亦有互混。”(陈登元《国史旧闻》第一分册《姓》》)“自封建罢而郡县,则氏族统而合于姓,姓氏合而易识。”(《续通志•氏族略一•总叙》)到了汉朝初年,“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从此姓与氏合二而为一。由于夏、商、周实行“胙土分封”的制度,于是封建制度由萌芽、形成、发展到周代的鼎盛时期,以王朝宗主为主体,分封各国诸侯,是为大宗,大宗之下的支氏则为小宗。周由于国运长达876年,且分封亲族诸侯达八十余国,各诸侯又分封子孙采邑地,故氏族星罗棋布于九州,其子孙也繁衍昌盛,人口几占中国总人口之半。

  

  

  

  追踪朔源,胥姓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开创孕育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长河。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伏羲氏族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首领为“赫胥氏”。由此可见,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故《续通考同姓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

  史学界和姓氏学者普遍认为,胥氏出自春秋晋国胥臣。

  《广韵》:上平声九鱼,又姓,晋有大夫胥童。何氏《姓苑》云,琅琊人也。

  《元和姓篡》胥氏:晋大夫胥臣之后,有胥克、胥梁、胥带、胥午、胥童。《姓苑》云,琅琊有胥氏。

  《姓觹》胥氏:《世本》云,晋大夫胥臣之后。《左传》载,晋有胥甲,父胥克,胥童、胥辛、胥梁、胥带六世为晋卿。《千家姓》云胥氏,太原族。

  《风俗通•氏族》篇云:胥氏“晋大夫胥仁之后,以字为氏。澍按:晋无胥仁,当是胥臣。胥臣即臼季,亦曰司空季子。孔疏:胥氏,臣名,食采臼邑,字季子,为司空官。”

  《通志•氏族略》胥氏:晋大夫胥臣之后,以字为氏。

  湖南岳阳《胥氏族谱》和江西九江《胥氏宗谱》记载,胥氏启氏地在琅琊,且在后来又有胥童后裔聚居琅琊,经东周、秦、两汉、南北朝、唐、五代十国,至宋金时期,代有名贤于世,形成望族,故姓氏学界以胥氏启氏地琅琊郡为胥氏郡望。这是胥氏的主要来源,史称胥氏正宗。

  史籍对胥臣以上无考, 但《胥氏族谱》对胥臣前之胥氏世系有明确记载,即胥氏出自周室,源于姬姓。江苏胥寿江所搜集到的全国各地《胥氏族谱》(有的称《胥氏宗谱》《胥氏家谱》或《胥氏家乘》)近百套,其中有湖南岳阳《胥氏族谱》和江西九江《胥氏族谱》系两套通史家谱(余则为断代谱),其完整记载了胥氏肇姓始末及其源流,均言胥氏源于姬姓。此记载得到当代姓史学界肯定。

  湖南岳阳《胥氏族谱•绫谱序》云 :“我一世祖公明公哲,原系宣王支子也。初,宣王崩,幽王立,王内嬖褒姒,外任虢石父,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子伯服。宜臼奔申,海內大亂。十一年,王又求宜臼于申,申侯勿與,因召犬戎,以成驪山之禍。公以王室至親,丁人倫大變,坐視不忍,匡王不能,且懼玉石俱焚,而一代中興之主不血食也。於是,微服迂道,潛之東海,居瑯琊之墟。既傷周德日衰,而又見周自五叔而後,以天潢派而亂誅者不一其人,爰取宣王曾封國華胥,改為今姓,其以帝王裔甘自躋于庶民者,蓋不以華胄自居,韜光斂跡,以曲全其宗支也。公五子,憲章公法,善休親心,優遊泉石,終其身不悔。迨晚年臼季公生,憲章公聞其啼聲,觀其志意,而灼知為不凡子,其命以名也,曰臣,意若謂使家無女禍,汝之姓固仍然姬也。其賜以字也,曰臼季,意又以宜臼固周之太子而繼立之平王,今我非他,乃宜臼之季弟,汝非他,固宜臼季弟之子也。至臼季公之名子曰甲,名孫曰克,無非以甲子克殷自寓己為姬姓之意。嗟嗟,我祖其心亦何苦而甘微而顯乎?……”

  江西九江《胥氏宗谱》如是记载: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晋穆侯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桓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

  胥氏谱牒流传二千余年,在辗转传抄过程中难免出现笔误,湖南岳阳《胥氏族谱》与江西九江《胥氏族谱》虽对胥氏肇姓始祖的具体出处有异,但自胥臣之后是一致的,可见天下胥氏同出周室姬姓一源。

  《百度百科•词条<晋国六卿•六卿世家>》也言:“ 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晋国胥氏、晋国栾氏、晋国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和中行氏都源自荀氏,与晋国魏氏都属于周公族,这九个家族都是周室姬姓。晋国范氏之先为祁姓,赵姓出自嬴姓。现在晋国六卿后裔人口有4600多万,是华夏后裔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言:“胥氏本出姬姓,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跟随文公流亡,后在文公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前573年,胥童受到晋厉公的宠信,帮助厉公除掉郤氏,重新被封为卿,但不到一月,即被栾书杀死,胥氏从此彻底退出晋国政治高层。”此词条的解释足见胥氏出自周室、源于姬姓的确凿性。

  

  

  胥臣是记载于史籍的胥氏第一人。胥臣(公元前697——前623年),字季子,别称司空季子、臼季。早年曾追随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力劝重耳接纳秦穆公之女怀嬴,助晋文公复国后官拜司空,任下军佐,为晋国六正之一。先封采食地于臼地(今山西绛县一带),崤山之战后再获赏先茅之地。城濮之战中以虎皮蒙马,率战车击溃陈蔡联军。推荐贤臣郤缺,名垂青史。胥氏家族遂显氏于世。迨后其子胥甲、其孙胥克继任下军佐,均为晋国重臣,三军统帅之一,相继叱咤风云,使得胥氏家族一开始名气异常。

  传至胥燕、胥童,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公元前601年,郤缺废胥克,胥氏由此而衰,胥童因之深恨郤氏。后晋厉公即位,三郤(郤錡、郤至、郤犨)权倾朝野,张狂霸道,晋厉公阴恨郤氏之专横。胥童为晋厉公出谋划策,攻灭郤氏。胥童顺势将政敌执政栾书及上军将中行偃逮捕,引起朝中大族的猜忌与恐惧。晋厉公因胥童之功,封之为卿,却将栾书、中行偃释放并官复原职。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攻打正游猎于匠丽氏的厉公,厉公被囚,胥童被杀。

  胥童被害后,胥氏族人为避仇杀,有的远走他地,有的改换姓氏。如胥童之兄胥燕举家渡河如吴苏州东鄙(今江苏省苏州市);胥童之子胥何迁徙齐地瑯琊,其幼子胥仪后代则改童姓。由是,胥氏由晋地(山西)向全国扩展,经过漫长时间的繁衍,绵延传承,播迁全国。南北朝及宋明之际,甘肃、山东、河北、河南、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安徽、东北、四川等地均有胥氏聚居。因各支胥氏在宋前祖居地不一,宋代《百家姓》以姓氏发源地或望族地为姓氏郡望,故胥氏有琅琊郡、太原郡、吴兴郡之分。南北朝时,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江苏南京北、幕府山西南)为“客籍”,也叫琅琊郡。明朝中叶后,沿海地区有胥氏渡海赴台。明清之际,四川灾害和战火连绵,人口锐减,湖广填四川,湖南湖北不少胥姓迁往四川(今分为四川省、重庆市)。明代后期至近代,胥氏族人逐渐向东北、新疆等地拓展,也渐有胥姓人士入迁内蒙。胥氏家族不断扩大,族人居住分散,各地胥氏分自立堂,故胥氏今有琅琊堂、尚义堂、光耀堂、名节堂、敦睦堂、太原堂、清节堂、吴兴堂、德政堂、光裕堂、昚琊堂、绩善堂、榆树堂、耕读堂、上德堂、继美堂、钟山堂、乐道堂、甲安堂、报本堂、忠恕堂、余庆堂之别。近代,特别是当代改革开放,人口流动频繁,族人或务工经商,或求学谋职,离开原居地,散布各地,不少人甚至漂洋过海,定居异国他乡。

  

                                                                                      

  

         

  

  

0.1014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