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宗祠、
1,郭氏始祖祠堂。郭氏宗祠在焉(於本镇西南隅),祠宇巍峨,柏树苍翠,聊慰春露秋霜之感,不匮木本水源之思,每岁农历十月十五,绿分情尽,柔毛刚列,家馔庶馐,合族共祭。窃思先祠之建四百年余,吾氏以睦族之谊,笃奉先之孝,继继承承世有修补。众谨书此,欲晤示来许,为怀孝者劝。
始祖宗祠之原况为,大门广亮,八字大方砖墙壁,门外有两个精工雕刻,栩栩如生的大型石狮子,另有一对高大的旗杆分为左右,真是雄伟壮观。正门上书“郭氏先祠”四个大字,进门有东西配房,中央有宽广的砖铺甬道。路中段有木制排厦(牌坊) 座,正面上书“簪缨继世”背面上书“书礼传家”四个大字及“郭氏十八代孙多宝建字样,其排厦(牌坊)形状之大小式样,完全是仿照登封中岳庙的牌坊而建造的。往后是拜殿,拜殿前有一大阅台,奈郭氏后裔祭祖跪拜之处,卷棚后即大殿,是供奉郭氏自晋迁洛,三代祖(即始祖从道,二代祖仲荣,三代祖志)之龙牌处。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从道公诞辰日)大会,会期三天,大戏台,戏台搭在村外,屈时西南门(即“汾阳门”)大开,热闹非凡,祠堂院内四周,悬满郭氏历代带有官衔的大红灯笼,如:湖广巡抚,山西巡抚,御史大夫,两广左右布政司,太仆寺正卿,汉中知府等。会期之三个晚上,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十月十五日正会期那天,前有清道旗,呜锣开道,继则三眼铳助威,门旗分开,执事跟随,鼓乐吹奏,鞭炮齐鸣,郭氏后裔衣冠楚楚,先赴东门外郭氏先茔上坟,后则回到祠堂内再给祭祖。祖祠的卷棚内设方桌四张,摆满祭品,东西墙上挂有郭氏二十一代孙芳五书写的十二幅红缎锦屏,正殿内放有百十斤重的大铜鼎一只,五尺高大香炉尊,腊台两对(亦是五尺高),当时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在鞭炮声中,鼓乐齐奏,祭祖大典开始,由文武四个礼生唱礼,郭氏后裔不按年龄大小,只按辈分排行,齐跪在大月台上,共行二十四叩大礼,其仪式极其庄重严肃。祭华后举行盛大宴会,对本村的张、郑、陈、田等兄弟氏族人氏,也要被应邀入席。
郭氏宗祠内之木制楹联自晋阳而迁洛阳,祖之功,宗之德,二百年前早立诗书门第;由一世而累万世,麟之祥,风之端,三十代后永传袍笏家声汾阳世第汲后家声传家惟有书盈案继世还期笏满床科第世芳汾水家声历代科名传洛浦思朝官迹镇中州晋阳世家世忆阳曲汲候德政家声流远汾阳功高世泽垂长
2, 六代臣祖祠堂(於始祖祠堂东侧)。祠堂内竖有石碑一幢。其碑文汾阳世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是以怀祖德者,历世历季展孝思者,以妥以备神明,左穆右昭,涉降於庙,子孙之稷露春露宗祀在由维我。六代祖臣、醇谨,始后诗书开先,考厥生平,载在族谱,念奕叶之乡,裘平堕佑启何窘想尔日之,堂构犹存艺芳改替。自康熙壬庚之岁,创置社由暨雍正已酉之季,建立家庙,青畴翼翼稼既同而俎匣生辉,翠柏森森,神所依而瞻拜,以肃比城,非计止十日叶已谋些万金矣,然而始罗也。本为善后之图,而其奉行者或喻,从先王志分祭同而耕种,久假难归。任祠墙之成亏屡过不问何可长也。先烈尚欺有先无替引之,后久岂曰无责齐侄孙,盈者痛盛事将没类饩羊之徒,供虑弊窦难清致奠假之,无寄乃于乾隆十六年(1761)纠合族众合议於是堂弟时任,其次而堂叔,堂兄廷荣,侄有邻充卫侄孙殿鳌,心源共戰J成之。由之分者,使而合稷之馨香可升墙时之,缺者使完而神明之。凭於益固,虽始不免争执之迹,而后实为睦族之基。从此以蒸从尝荐物存豆十本之爱,共笃万年之谋以成矣。嗣是祭甲不许族众分耕祖宇,更望后人整伤。合以公议勒诸贞珉。
八代孙庚沐手焚香敬撰
九代孙季楷寅诚书丹
乾隆三十年八月十五日本问仝立
3、九代鍊祖祠堂(於臣祖祠堂东侧) 祠堂内有碑一栋,其碑文:
万载流传
创修祠堂碑记
尝闻又杜庙诸候五大夫三士一盖庙者,所以报本追源无不宜有也,吾等九代祖自乾隆年间以来,征有祭田,历代管理,凡春露秋霜祀事。因皆孔明然有田,以奉具祭祀而无庙,以妥其先灵子孙之心,何以安乎。至十七代仲堂、程万、西堂、行先、丙林,应绍等管理。故公有建祠之志,屡年积累置买祠基一所,添祭田数亩,及吾等与十七代孙亿万、林翰、六山、逢辰,十八代孙翼亭、荣树、荣泮、玉枝、理平、富平、久平、十九代孙翼城、船、黄茂等。按管理祭田愈多,而积钱愈广。至咸丰九年间,合门公议建祠,即於是年昋公建大殿大门。同治元年建修拜殿,即遭兵火后复重修,后又续修阅台、踊路。栽柏三十一株。越十四载,而功始告竣焉。祠宇巍峨,庙貌森严,阵俎荐馨,子孙之孝思可展铺筵设儿。
祖宗之神灵,有依於是公列诸石永垂不朽云
管事荣庆兴平兴祥茂德暨合门仝立大清同治十二年二月
4、十二代中丞公祠堂(九代镛祖门),座落本镇南门里,东至郭建元,西至郭海水,谷旦南北至路,面积宽十四丈,长四十七丈五尺,计十一亩另八三,解放后平乐棉花厂占用至六零年,后平乐供销社占用迄今。
5、九代文范祖祠,祠基东至路南至大街西至郭松树家胡同,北至郭子玉,郭长有家。后不知何故未建成。
6、九代文士祖祠,原建于平乐中街,后不知何故卖了出去
7、九代文思祖祠,解放后农会将此宗祠分给了张西法使用。即郭七子院内。
8、五代秋祖祠堂,始建于1940年。当时为四绍祖祠(十六代绍武、绍舜、绍周、绍成)初建祠堂时曾出售祭田四十余亩。原秋祖祠基位于九代钅柬祖祠堂东侧,后卖给了郭义准,而后与四绍祠堂合并为现秋祖祠堂。解放后於文革时往县财政局卖给了郭西恒
9、五代盛祖祠。原祠基位于本镇东南隅解放后农会捋此祠基分给郭治代管。现为黄建家。
(二)祖茔
1、平乐郭氏始祖从道公祖茔,二代祖仲荣附葬于右。位于本镇东北,爰进吾族而视,坟地内栽植柏树百余株,坟东南角立有柏树碑一幢,柏树已长有大及两围小及围半常年鲜浓苍翠,岿然乔木,自今已数百年矣,耸秀葱郁之气,住景留目可观,观后永於思固。解放后系国家文物保护区之一。文革时期,美其名为了建校全部被伐。族人视之……大势也。但每念于此,实在令人叹惜。
此柏树坟“河南省志”已有记载。
近年来我郭氏后裔,年高有德者,纷纷自动积资,修祖坟(用水泥,红砖加固坟周),建碑楼(用水泥、红砖镶砌碑楼),书楹联(由二十三代孙鸿章书写),植花草(坟头栽上迎春梅)。看去却
焕然一新。一始祖从道公碑楼上的楹联。二代祖仲荣公碑楼上的楹联。
2,乐郭民三代祖幸图记
粤自始祖肇于晋阳,明初洪武二年适居洛邑,占藉平乐里下,筚路蓝缕。二代从之并葬之本镇东北。我三代祖讳志者,赋性忠朴攻司诗书,於堪与家言,尤为卓见。寻山贪干依脉择星,爰相村正。古都洛阳,北邙山麓,来气委折,形结天财。穴窝藏聚,众长取短,左环右盼,移植三柏。木成而公始没,予定葬法子孙遵而无违。四世以来,率多四子,子又或四五、衍于六或七盛者至八至九至十氏族繁众,冠於洛阳,移居四方,亦复称是。至八代近泉公,初中乙卯乡试,而仕江陵。九代冲斗公,中戊午乡试,以翰林院侍诏致仕阁家殉节,十代葵杼公,丙午乡科,至丙辰始成进士,历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仆寺正卿,十一代癸酉乡科,易门令,仲恒公。与琼州推官、叔恒公。为胞兄弟盱眙知县,少恒公。两戍副举,柬井公。十二代仙岩公,丁卯戊辰联捷,累官大中丞。连州公、丁酉副举。十三代胞兄弟三人,长云冲公,为日昭令;次庵元公由乙丑进士始入祠林,迁岭南方伯;裕九公,壬午同榜,由丙戍进士官至抗,岩兵备道,劳粹王事而卒荫及后人。子元公,丁酉乡魁。云门公,由中书舍人,仕至遵义群守。紫磊公,为垣曲令。銮仪卫五宗公。文为胞兄弟,丙戍武闱,自云程公始,十四代乙酉乡试,考取中书舍人。文嵋公,辛酉副榜。青州公,乙卯副榜,辛酉正榜。十五代吾父恒园公,丙辰乡试丁巳联捷,初任广东吴川县令,迁升化州牧堂。叔丹崖公,戊子副榜。十六代堂兄秀升,乙卯解元,丙辰联捷,亦入翰院。其胞兄同文,又中丙辰乡试。十七代振宇,庚寅举人。十八代含万,丙午副举。奕异婵联,科第相承。教职丞簿,思拔岁荐,烦不胜举。虽分房茔域,各据雄秀,而渊源发祥。国非我三祖,择此佳城,精魂升超,逸体玉坚,孕育覆庇子孙绳绳,仕官绵绵。谁无先人,而培植深厚,德荣并升。似惟我三阻,独获其全也。夫以斯莹之规模宏润,气容轩昂,其所以安先灵於兹者,盖数百年矣。世代辽远,不无捐削,迄今恢复整理。及还厥祖墓。在本镇西截正北四百九十一步,中为大粼,横亘三十六弓,结穴其腹;穴上北至小粼,北横二十六弓,穴下南尽荒粼,南横四十八弓,东斜四十六弓,西斜四十五弓。西北短拐,系茔中擢砂。坟之周围,共计地 八亩。石柱罗列界址分明。墓前三柏大及两围,翠色鲜浓,归然乔木,自今以往有侵此坟一尺一寸者,非孝也。有伤此坟一草木者,非孝也。吾族数百余家,数千余丁,居近咫尺,凡有功名显达,居赀丰厚,不竭力保护,亦非孝也。共相警惕,时奠酒浆。俾耸秀葱玉之气,住景留目,此茔水固。郭氏庶其长有后於洛乎。王子乔仙人也,常现形於其祖墓之侧,遇樵牧童子而告,以慎勿伐吾先人坟上树也。以彼逍遥物外,脱离尘垢之徒。尚倦倦於先人之一丘。况吾辈习礼学乐,耕食凿饮者乎爱,进吾族而祝之曰。
是爱是护惟诚克诚惟先乃愿日与月其迭迁。
报本追源勿守勿去联宗睦族同竭此处春与秋而不误
十五代孙叶吉董沐篆额
十六代孙典斋沐撰水
十六代孙五常寅沐书丹
乾隆三十三年岁次戊申申夏五月戊午之吉合族全勒石
3、平乐郭氏四代祖亮坟居三代祖坟东南。平乐郭氏五代祖振、秋、盛、贵、敬、坟附葬於亮祖。平乐郭氏六代祖义坟附葬於亮祖,平乐郭氏七代祖本坟附葬於亮祖
4、十二代景昌之墓、墓碑、墓志铭
明清以来,我郭氏居官显要者当以景昌公为最,在明末崇祯执政时,他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乃当朝之重臣。明亡后,他坚不侍清,在清帝软硬兼施的情况下,想为子孙留条后路才勉强从顺治帝之征绍驰驱岭南,不久即扰虑病逝,享年六十岁。该之墓在平乐村西北,中州渠北,孙铜垂的大门南,因修大寨田该之墓碑流放在平乐机砖厂大门口。
其墓碑原文:通议大夫征诏参政大中丞郭公讳景昌之墓,男人龙、友龙、翼龙孙嵩镇,岱镇、峨镇,仝立石。
郭景昌墓志铭,原拓文:清故中丞郭公元配孺人王氏合葬墓 铭。(以上系篆额)
清故通议大夫广东参政前巡抚湖广山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郭公元配孺人王氏合葬墓志铭。
资政大夫礼部右侍郎加二级兼弘文院学士,大仆寺正卿国子监祭酒司业师所区撰文。
赐进士第内府刑科给事中西毫蔺挺达篆额。
赐进士第礼部观政同里何玉如书丹。
郭公讳景昌,字麟生,号仙岩,河南洛阳人。先世藉晋洪洞,始祖讳从道,明初涉洛之平落家焉。七传至今,高祖寿官肫,肫生儒官镛,镛生庠生可权,可权六子,长即公考,赠监察御史遵夏,母封太孺人乔氏,生公于明万历二十六已年二月十八日,公才弱龄与长兄景运同事母乔太孺人,曲尽孝敬。稍长知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慷慨激烈,见古人忠义事,未尝不往复流连思欲效之也。为文不事钧棘,而天下浚发颖悟超群,思议辄出人意表。天启丁卯与余同举于乡,崇祯戊辰同联捷进士,初授山西河津知县,癸酉入觐举卓越异,奔乔太孺入丧,丙子服阙。戊寅授职方司主事,召对中左门,称旨改云南道都御史,巡按山东,上疏击枢辅逮系戍上党,窬年数还,壬午起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癸未复逮系狱。甲申正月再起,巡抚山西。
皇清启运屡荐不出,顺治十二年掺罗补广东大参,驱驰岭表,引疾休致。公性介直,遇事风发而深沉,有智略,胆济以识,勇於赴义,虽雷霆在前,白刃在后,有千万人吾往之气。公卒于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六日,距生时焉六零,配王孺人,淑慎孝慈,王辰先公卒。子一:人龙、友龙、翼龙;女二,孙子五:嵩镇、岱镇,峨镇,行镇、眉镇。
铭曰:
浩浩者气,矫矫者节,雷击风驰,面冷血热。镆铘干将,乃逢缺折。百六阳九,天道有截。噫固不关乎;人深之工拙!
孤衰子人龙、友龙、翼龙泣血勒石
顺治十六年三月吉旦
(此墓志铭,由其八世嫡孙六同保管
(三)祭田记载:据现存祭田石碑六幢碑文
1、万载流载
郭氏九代祖茔祭田序
当闻万物本乎,夫人本乎。祖以是知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则人之,尊祖者不可不溯其所。自始而派流支分者,犹不可不追,所自出也。本支九代祖讳钅柬号仙岩,葬于本村东北一里许,十代分支五门、三、五两祖绝嗣而皆附葬焉。茔地三亩四分,周围柏树十株。康熙十五年茔内柏树丢失两株,合门追回。公议鬻旧补新除花费外,余钱七千五百文,三门均分。长、四两门因人众难分,议将两门所分钱文合并蓄积。至雍正六年,长门孙巍镇、四门孙采、泽等管理,公置围坟地十一亩,稞租为岁祀之费。乾隆三十年。长门孙四门孙步溪、得寿等管理堂地三契迄今,老历渐波。先泯没前人经理之。善谨遵者。历所志录列於石,以垂永追。
十七代孙文先谨志
嘉庆七年二月吉日勒石
2、十六代孙太学生维新敬奉
祠堂祭田三亩坐落跃店街东一里许吾家
先祖祠已建九十有七年,而祭田仅三十余亩,於每年祭祀合食之费,常若不足,维新太兄心常忧之,固与族众商愿勤先益田三亩,以稍宽其用,於是族叔俊冠奖励於前,族兄柏林从恿於后而此举已成谨略述其事,以为后之怀孝思而计半。
先祀昌云,十辨认代孙步溪敬跋并书丹。
嘉庆七年岁次乙丑十月毂立石
3、承先启后十二代孙绶繁置
奉始祖祠堂修理地二亩七分四厘祭田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毂旦
4、水垂不朽
十九代孙太学生凤桐凤鸣暨侄芸亭敬奉始祖祠堂祭田两段共六亩另叁厘
祭田之奉也,太学生荣庆素有心焉,惜未遂而没至,兹其家男凤桐敬承父意奉地二区,族众翕然奖励,谨述其略勒贞珉,以为后之怀孝思者劝。
龙飞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十二月初二日旦合族全立
5、流芳百代二十代孙宣妻袁氏敬奉始祖祠堂祭田一段计四亩一分五厘八毫其地座落圪挡头庙东南系南北畦,东至坟西至郭萱南至路北至路,南北横俱十二弓四尺三寸,中长七十七弓三尺。
大清光绪十一年嘉平月毂旦
6、永垂不朽
十八代孙东斗率子瑞森孙兴仁兴义敬奉始祖祠堂祭田壹段贰亩一分贰厘四毫四祭田之奉也,十七代新一,生素有志未逮其男东斗敬承父志以奉其田,族众勒贞珉以为后之怀孝思者劝。
其地座落小官路北系东西畦,东至郭姓,西至路南至路心北至奉主,东横九弓,西横四弓四尺,中横三弓二尺,中长九拾九 弓
中华民国七年岁次箸雍敦奘相月毂旦 合族全立
四 ; 泥河村始迁祖文都碑记
郭氏历代迁居碑记
郭氏族自明初由晋洪洞迁豫,卜居洛邑东平乐镇,相传累世其间,列黉(hóng)宫、歌鹿鸣、入翰院、秉节钺(yuè)者,后先踵(zhǒng)起,人称望族,焉支分派别,原有谱可考第,历代以来于今四迁,予曾祖以上洛人也。曾祖以下宝人也,倘莫知所自有宗族而视若秦越矣,因諥(zhòng)叙本支世祖里居以论后嗣,始祖从道、二世祖仲荣、三世祖志、四世祖亮、五世祖秋、六世祖施、七世幹、八世祖继孝皆居平乐,九世祖尧庆迁东赵村、十世祖明礼迁金永镇俗呼为金村即唐李密故都也,十一世祖永宁仍居金村,至十二世祖文都初入洛庠、好博览经史、龙研精于书,人呼为书经先生,曾设教于宝丰西泥河庄,爱其俗厚因家焉,曾祖生子三,长祖林、林生大伯父维馥、二伯父维馨、父维馝、维馝生瑞、即予之谱名也,次祖少亡,三祖遇、遇生堂伯维馡,维馡生堂兄珣,珣长予一岁先亡、予年已七十有四矣,遇广匪不靖,因忆昔族祖景昌公以进士起家,任山西巡抚致仕,后顺治四年合族众拜祖茔,其祝文有云,世代沧桑数值兵燹(xiǎn)而聚居此土者,揂(jiū)振振有人,籍非祖宗积德子孙累仁,焉能历劫数而尚蕃(fān)衍哉。予于今率子侄辈,以先世里居勤诸贞珉(mín),亦祈子子孙孙不忘,所自庶重本、焉亲无负,景昌公之遗训云尔。
奉祀孙 瑞 率子臣、 先 、 贤
孙 桂、梅、檀、楷、桢、榕 、域、坤、坦、培
大清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
五其它略记
1,枣园渡口
郭氏善船地三段,计九十二亩六分七厘。(一段为洛河南岸至佃庄街。一段为洛河北岸龙王庙以东。一段为白马寺车站北空地至老公路。路边竖有“敕封通议大夫太仆寺正卿前工科都给事中葵抒郭公神道”石碑)岁招稞租,以备修船觅水手之费。
2、郭氏义学
窃思义学之设,养育人才,振兴文教云,道光八年族众公议创建义学确跃踊乐捐,已置地二十余亩,岁招稞租,仅供筵师之资,及東修膏火之费,诚善事也。但学会讲堂,斋室厨炷,一时未能备齐。暂供本镇碧霞元君庙为肆业之所,地方宽广,庶可容众,俟有续捐徐为后图。从此四方来学之土,发奋有所,将见讲学论文,诵诗读书,渐化其鄙陋之俗,循规蹈矩,以养其性情,简练揣摩,以扩其才华,并日言扬行举名立功成。何算非义学之设也。哉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