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开基始祖蔡叔度

blob.png

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蔡国始封君,蔡氏始祖。周初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为三监之一,因武庚叛周事件牵连,姬旦诛杀武庚和管叔鲜,降废三弟霍叔,其二弟蔡叔度被流放到郭邻(今蔡国故城西北蟾虎寺一带),蔡叔度最终卒在流放之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克庸祗德蔡仲

c83d70cf3bc79f3d7baaea69b9a1cd11728b291b.jpg

蔡仲,姬姓,名胡,周文王的孙,蔡国侯叔度之子。因姬旦的儿子伯禽无能,姬旦让担任鲁国卿士,帮助其大儿子伯禽治理鲁国。蔡仲不计前嫌,遵守德训,与人和善,辅佐伯禽治理鲁国的政绩卓著,使鲁国成为春秋强国。
    周成王即位后,治国有方,重新分封周族功臣,复封仲于蔡,以奉叔度之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平民宰相蔡义

blob.png

蔡义,西汉大臣,温人,汉昭帝光禄大夫,后拜相。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门下好事者结合,为义买犊车令其乘之,数岁迁补复盎城门侯,久之诏求能为韩诗者,征义侍诏人不进见,义上疏曰:臣山东草莱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从,然不弃人伦者,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愿赐请间之燕,得尽精思于前,上召见义说诗,甚说之。又记“蔡义在温,故师韩诗,为博士,给事大将军幕府,为杜城门侯。入侍中,授昭帝韩诗,为御史大夫,是时年八十,衰老,常两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议,以为为人主师,当以为相,以元平元年代杨儆为丞相,封二千户,病死,绝,无后。”《史记》卷二十一“元平元年,九月戊戌,御史大夫蔡义为宰相,封阳平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文学泰斗蔡邕

a686c9177f3e6709453a5f1539c79f3df8dc5525.jpg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中国四大发明家蔡伦

472309f790529822e90eaca1d4ca7bcb0a46d497.jpg

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诗文奇才蔡琰

2017021414870393684165678.jpg

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又昭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十四孝蔡顺

9a504fc2d5628535834fc65690ef76c6a7ef631d.jpg

蔡顺,生卒年不详,字君仲,东汉人,以至孝称。自幼丧父,少孤养母,尝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齿,顺即心动驰归,太守召为东阁祭酒,后又举孝廉,不就,终于家。关于他的籍贯,《后汉书·周磐传》说他与安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老王岗乡境内,平舆原属汝宁府,于1951年从汝南县析出)人周磐同郡,《册府元龟》说是汝南安城人,《汝宁府志》则说他是蔡顺是汝阳(今汝南县)人二孝里(即今汝南董会村)人。《后汉书》记载了蔡顺孝母的三件事。“抱棺逥火”。蔡顺母亲去世还殡在家里,结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眼看就要烧到母亲的棺椁,没了办法的蔡顺只能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哭。结果,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这火隔过了蔡顺家,直接烧到下家去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十八学士蔡允恭

a1ec08fa513d2697e5414dca53fbb2fb4216d893.jpg

蔡允恭(约561年—约628年),隋末唐初官吏、文学家。字克让,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蔡大宝侄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未及仕而梁为隋所灭,由于长安与虞世南相友善,邀为隋炀帝从官。仕隋,历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炀帝曾派他去教宫人,他耻为之,数称疾不入内,乃遭疏远。炀帝死后,相继被宇文化及、窦建德延揽。入唐,以虞世南荐引为秦王策府参军、兼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十八人荣称登瀛洲之选,秦王命阎立本图像馆中,楮亮为赞焉。

太宗即位,置弘文馆于殿左,复以允恭为大学士,与姚思廉等分直迭宿,听朝之暇,引入内殿与帝共论古今,商政务至日昃夜艾不少怠,允恭亦展蕴披丹同心启沃,尝怪同朝修梁、陈史者,以正统与陈霸先而默萧詧,叹曰:恶有昭明世系不得接萧梁氏统如中山靖王之后之继汉乎,姚作书以缵父绪,我当作后梁春秋以述父事,于是杀青论次事成先上,帝嘉之,晋兼太子洗马,未几命为默陟大使与萧瑀等分行天下,允恭以年老恳乞悬车赐归,卒于家,时贞观某年正月念七日也,葬龙溪新恩里屿头山,有御史吴燧大书“登瀛”二字镌于墓前左大石上,其地因名曰登瀛,今墓尚存,子孙环庐而处者。

著有《后粱春秋》十卷及文集二十卷,传于世,今存诗一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建桥状元蔡襄

9345d688d43f8794b9c6cd46d11b0ef41bd53a98.jpg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五起五落蔡京

2017021414870437199647307.jpg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五次任相,辅佐五个皇帝,五起五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蔡京支持王安石变法,继承和发展了王安石变法,改盐法和茶法,兴修水利,铸当十大钱,打击豪强,使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最强国;也得罪了司马光及其同党。

宋钦宗即位,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与岳飞同厅被判处,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南宋高宗即位,又与岳飞同时平反,高封为鲁国公,以国师规格迁葬先游。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安石女婿蔡卞

9c16fdfaaf51f3de3f378f7397eef01f3a29791b.jpg

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北宋兴化仙游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宰相,蔡京之弟,王安石女婿。与京同登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调江阴主簿。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拜中书舍人兼侍讲。哲宗立,迁礼部侍郎。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徙江宁府,历扬、广、越、润、陈五州。

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诏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谥文正。至南宋绍兴中追贬其官,在多事之秋,由于支持王安石变法、又是蔡京家族的影响,被列入佞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地动说创立者大儒蔡发

0df431adcbef7609cd6b42e92edda3cc7cd99e60.jpg

蔡发(1089年—1152年),字神与,晚号牧堂老人,建州建阳人,南宋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书画家,生於北宋元祐四年,终於绍兴二十二年,享寿六十四岁。

蔡发自幼颖悟,博学强记,不能与世俗相俯仰。去游四方,闻见益广,长于易象、天文、地理、星象、河络,三氏之说无所不通。中年筑室于武夷之阳,屡遭盗贼水火之灾,但他豪不介意,继续闭门著书,专以读书教子为事,尝以圣人贤像挂于别室让妻詹氏,日夕瞻仰,以踵太任胎教之风。五十得子元定,又名季通,字西山,生性聪明,异于常儿,幼时即授以张载《西铭》,稍为长大,就教以二程《语录》、邵雍《皇极经世》等书,为元定理学研究奠定基础。晚年反复叮嘱其子曰:“为人要忠厚诚实,不可浸于利欲。”正如朱熹所说,他教育儿子,不牵涉到功名利禄,向导以圣贤之学。使一子(元定)、三孙(渊、沅、沉),四曾孙(格、模、杭、权)成为南宋大儒,世称“蔡氏四世九儒”,而蔡发是九儒之首,特赠太子太保。

著述《天文星象总论》。他用了一千日时间观察天象,对天象和地动的学说,提出地在天中,它的转动如劲风旋转,日行九十万里,故得浮空而不坠。他这一说法正和物理学中牛顿定律中的关于天体圆周运动的规律相符合。蔡发的《天象》和《地动》学说在发现时间上和科学论断上比哥白尼早了近四个世纪。

蔡氏夫妇相继仙游後,其子元定,四处找寻龙穴,在故乡麻沙,云谷、远及至武夷山一带找寻墓基,在其母死後八年,即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十二月初九日申时,拾父母骸骨葬於金塔内,迁至武夷山之崇安县,合葬上箬(音若)後历塘,墓穴喝名“猛虎出林”,坐庚向甲。

宋理宗皇帝就下诏蔡氏九儒与朱熹同祀。《中国哲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其事迹记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理学干成蔡元定

2017021414870397884323606.jpg

蔡元定(1135年—1198年),字季通,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通天文、地理、礼乐、兵法与度数,学者称“西山先生”。

幼从其父学,及长,欲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四十年不事举子业,从事著述,著作极为丰富,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宋理宗皇帝就下诏蔡氏九儒与朱熹同祀;独创了十八律,把我国古代音乐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去世时,宁宗嘉定三年赠为迪功郎,卒谥文节。明嘉靖年诏蔡元定崇祀孔庙;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颁赐蔡元定“紫阳羽翼”。《中国哲学家辞典》也有其事迹记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天挺英才蔡渊

2017011914848128969639754.jpg

蔡渊(1156年—1236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静,号节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长子。生而聪明,其质纯粹,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博通五经,遍览子史,内师其父,外事朱熹,先后在朱熹的武夷精舍、建阳沧州精舍从学。“渊既受学家庭,而又遍友黄干、张治诸贤,清修苦节,有父风,与弟沉躬耕不仕”,伪学之祸起,父元定春陵之谪,弟蔡沈相随侍父,渊公事母治家,教育子侄

父丧,筑庐于墓侧,泣血三年。文公高弟黄干、廖德明、万人杰,李闳祖,熊刚大、叶录、真德秀、陈宓、黄自然、刘钥、皆执经抱艺,以质其学问出处之实。询理乱之由。留意宗法,继父志修成正、续二集族谱,建祠堂立仪约,整整有条内外有序,男女有班各供其职。尝赋诗曰:“屈指枢衣四十年,自怜须鬓已皤然。久知轩冕应无分,但觉溪山若有缘。下学功夫渐未到,先天事业敢轻传?祗今已饱烟霞疾,更乞清溪着钓船。”后隐居九峰山,任婺州教授。

朝议大夫宋兹赞曰:“天挺英才,识达广愽,克绍厥先,洞明圣学。道深先天,学开后觉,不干利禄,韬光林壑。盛德日新,荣庸天爵,教育贤才,君子三乐。”《中国哲学家辞典》也有其事迹记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理学奇才蔡沆

2017011914848172954316740.jpg

蔡沆(1159年—1237年),字复之,号复斋居士,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次子。六岁从父命出继表伯虞英为嗣,更名知方,自幼聪明,丰资俊雅,举动端严,幼遵父训,长从朱熹。淳熙四年(1187年)乡贡知贵溪县事,参部升授文林郎,两浙运干。妣李氏,无嗣;继妣陈氏,生三子,楠、栏、梓,庆元三年(1197年),从母命携长子楠,次子栏归宗,季子梓嗣虞氏。遵父春陵之嘱:用心数年,著成《春秋五论》,指出:“敬者,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底;义者,一心之裁制,万事之准则。以敬为入德门户,以义为立身之宰。”又说:“道心者,义理之正;人心者,血气之私。”唤起人心之正,抑制人欲之私。蔡沆注解的《春秋》,蔡渊注解的《易》,蔡权注解的《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的权威注解之一。

名儒熊禾为《春秋五论》作序云:“此书,诚道德仁义之言,经论康济之学,其发明天命人心之懿,敷扬圣经贤传之旨,阐笔削之谨严,辨褒贬之攸当。义利之明,书变之论,其要悉备,诚为学者之指南,复斋先生之功大矣!

明蔡有鵾《蔡氏九儒书》辑其诗文为《复斋公集》。事见《复斋公集》附录宋徐梦发《复斋公墓志》,清嘉庆《崇安县志》卷七、《宋元学案》卷六二有传。今录诗十首。《中国哲学家辞典》也有其事迹记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九儒贤才蔡模

2017011914848187263496198.jpg

蔡模(1188年—1246年),字仲觉,号觉轩,生于淳熙十五年,卒于淳佑六年,寿五十九岁,蔡氏九儒第四代,蔡沈长子。蔡模颖悟庄重,以理学制道自尊,弃举子业,励志圣贤之学,著有《易传集解》、《大学衍说》、《河洛探頣》、《续近思录》、《论孟集疏》此书进入四库全书。淳佑三年,建宁知府王遂荐之于朝,四年丞相范鉮奏乞录用,补迪功郎,授建宁府学教授,命下而卒。

参知政事真德秀诗曰:“德秀闻先生有言,为学当识之大要,程夫子发出敬一字,学者欲人此极敛。身心置在模范中,既不走作然随后,随事随物究穷理,则民地自然光明。”明蔡有鵾《蔡氏九儒书》辑其诗文为《觉轩公集》一卷。事见《觉轩公集》附录宋翁合《蔡觉轩先生墓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哲学家庐峰山长蔡权

2017011914848172954316740.jpg

蔡权(1195年—1257年),字仲平,号静轩,蔡沈第三子,蔡氏九儒第四代,生于庆元元年,卒于宝佑五年,寿62岁。幼年母丧,伯母詹氏抚养,聪明英毅,肆业于家,兄弟联席自相师友,屡荐入京任职均坚以疾辞。

淳佑六年以兄杭恩泽补承务郎,授庐峰书院山长。提出“敬”、“仁”和“心”三者归一论,把理学的“涵养工夫”更加具体化:仁根于心,敬以涵养去掉人欲而获得仁,这就是所谓的“求仁之方”。平生好施于人,凡宗族邻里婚丧喜事,都能倾资相赠。教授乡间,讲明义理,极其祥密,诸友皆称其得家学心传,为学者讲学能辨疑祛惑,使人心兴起,实不少让,天性之高洁与祖父无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忠臣职守蔡道宪

2017012214850493782259412.jpg

蔡道宪(1615年—1643年),字元白,号江门,福建晋江人,明代官吏。崇祯十年进士。初授大理推官,后补长沙推官,张献忠破长沙被执,拒降被杀,时年29岁,卒谥忠烈。

蔡道宪被历届湖南巡抚誉为“忠臣烈士”,其墓多次修缮。清康熙间,湖南巡抚丁思孔曾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记》,称赞蔡公“碧血如新,灵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万世,历久弥光。”清初长沙廪生阎世亨《谒蔡江门先生墓》诗云:步署城隅更向东,崔嵬高冢啸薰风。魂飞南国湘流洁,气挺西山麓寺空。碧血荧荧霜并烈,丹心炯炯日争红。先民卖国惭何极,义仆还欣似沈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理学传人蔡世远

2017012214850506568899138.jpg

蔡世远(1682年—1733年),字闻之,号梁村。清漳浦县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蔡世远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学识渊博,尤精于性理之学。他继承二程和朱子之学,又深研周敦颐、张载的学说,是清代闽学派的主干。

蔡世远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祖父蔡而熤,是明代重臣、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学生;父亲蔡璧,拔贡生,任罗源县教谕,后受福建巡抚张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鳌峰书院。蔡世远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入直尚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不久,升翰林侍讲。

雍正四年(1726年),迁詹事府左庶子,再升为翰林侍讲学士。雍正五年(1727年),升詹事府少詹事,又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雍正六年(1728年),转礼部左侍郎,任经筵讲官。其遗著有:清高宗作序的《二希堂文集》15卷,《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各一卷,所编的《性理精要》、《历代名臣言行录》,考定的《古文雅正》、《汉魏六朝四唐诗》各若干卷。

他的另一贡献为纂修《漳州府志》,以正统儒家观点评骘人物。雍正皇帝称赞他讲学用心得体,尽心尽职:“谈经禁近,朕心饫讲论之勤;晋秩容台,邦礼藉寅清之重”。世宗在为他作的《制词》中称赞,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乎理学、文章","克探濂、洛、关、闽之蕴"。认为他和李光地两人实系宋代杨时、朱熹的理学传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极品太子太师蔡新
蔡新.jpg

蔡新(1707年—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县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直上书房、翰林院侍讲,累官内廷总师傅、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礼部尚书兼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

在朝任职50年,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德高望重;任《四库全书》总裁,劳苦功高,深为时人敬仰。他历次归家时,遇灾荒,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修葺先贤蔡襄祠、黄道周祠,兴废举坠,有德于乡。嘉庆四年十二月,卒于家,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

0.1353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