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蔡氏大宗祠
建阳蔡氏大宗祠位于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水南村建阳蔡氏梓里水南路8号,占地552平方米,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古建筑。二00三年进行全面翻修。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
宗祠大门保持原有的砖砌古门,书匾“蔡氏大宗祠”,大门两边红墙上浮嵌钛金镀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书有功而御书的“西山”、“庐峰”巨字。用细石砌成的石阶直通“九贤堂”。正中建大红色的龛楼,内放蔡氏九贤雕像,两边桂木制柱联曰:“图衍九畴,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贤相继;书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递承”。
蔡氏祖祠在两宋时期有西山书院、庐峰书院、启归书院、梓里书院等,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重修次数最多的就是麻沙祖祠。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民国之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时政变革,书院侵败灭迹,裔孙散居各地,无力重建祖祠。世纪之交,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多次发起兴建蔡氏大宗祠倡仪,深获海内外蔡氏宗亲的赞同和资助。终于在2003年春,向麻沙学区买回祖祠原址,翻修一新,建成现今的建阳蔡氏大宗祠。蔡氏大祠的大门首镶嵌“蔡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边楹联是“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意在表彰建阳蔡氏一门之内四世出九贤,注经卫道的贡献。大门两侧红墙上镶嵌着宋理宗皇帝御书的“西山”“庐峰”巨字。宗祠内部分前后两堂,三直入进,十个开间,两个亭廊,前堂为“九贤堂”,供奉着蔡氏九儒神像,前堂左右还设有两个报德厅,后堂为“济阳堂”,正中有入闽始祖炉公像,还放有历代名祖和外迁归宗的祖先灵牌,进入大宗祠令人肃然起敬。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桂峰蔡氏宗祠
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有一个叫“桂峰”的小村落,这里曾是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如今还保存着39幢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几经风雨,漫步其中,一路古意浓浓,仿若穿越历史,梦回明清。
该村为蔡氏独姓,桂峰蔡氏的来源,是北宋名臣蔡襄之后,其第九世孙蔡长为桂峰始祖。在村中的蔡氏宗祠相对完整保存着《桂峰蔡氏族谱》。其中不乏乾隆年间、嘉庆年间修纂的族谱。嘉庆年间修纂的族谱中手绘的桂峰村貌、祖先彩色画像栩栩如生,历经两百余年仍保存完好。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据族谱统计,该村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名,中贡生者12名,中秀才者412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蕉城蔡氏家庙
解放前,宁德县城除了文庙、县衙、武庙等公共设施以外,最为豪华精美的建筑物要数前林坪的蔡氏家庙。在县城所有的古民居中,蔡氏家庙可谓凤毛麟角,独树一帜,这也是蔡氏家族作为当时宁德县第一望族的标志。它的建造,凝聚着蔡氏祖先蔡志谅的良苦用心和辛勤汗水,并得到了家族后人的肯定与称颂。
道光二十六年(1846)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由蔡志谅独资修建的宁德县文庙顺利竣工。福建地方官员上奏朝廷,请求嘉奖蔡志谅关心地方公益事业的行为。不久,道光皇帝颁旨:蔡志谅由候补户部员外郎赏加三级,祖父万源偕祖母陈氏,父光均偕母林氏均授三品封典。面对皇恩浩荡,蔡志谅如沐春风,浮想联翩。他想到自清朝入关以来,整个宁德县能得到文职三品衔者,自己算是头一家。而蔡氏始祖南益公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此后十几代虽然艰苦创业,仍不能跻身仕族阶层,与宁德的崔、彭、陈、林、左等大姓媲美。现在自己无论社会地位还是财力,在宁德县已是首屈一指,应该予以彰扬。既然朝廷规制三品以上官员允许修建家庙,何不藉此以炫耀自身与家族的地位。想到这里,蔡志谅不禁怦然心动,开始谋划家庙的修建计划。
按照明清时期朝廷规定,只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才准许修建家庙,并对建筑规制有严格规定。《清史稿》记载:“凡品官家祭庙立居室东,一至三品庙五楹,三为堂,左右各一墙限之。北为夹室,南为房。庭两庑,东藏衣物,西藏祭器。庭繚以垣。”具有远谋卓见的蔡志谅显然难以接受这种规制的束缚。他另有一番打算,他想到了自己刚刚修建过的孔庙。普天之下只有孔庙的建筑规格最为宏伟与尊贵,如何在不僭越封建礼制的基础上,仿照孔庙建筑修建一座气派非凡的家庙呢?孔庙前后九进(与天子同规格)四门五坊、龙柱黄瓦这些尊同帝王的制度自然不能逾越,但文昌阁、泮池等可以仿造。蔡志谅经过周密的策划,制定出了一套修建方案。
蔡氏家族自三溪公迁入县城西门以后,繁衍成族,在东面竹兜街已建有一座“蔡氏宗祠”。经过酝酿,蔡志谅选择位于“蔡氏宗祠”不远处前林坪的一片土地。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十三日,“蔡氏家庙”在鞭炮声中开始动工修建。建家庙的木材、石料早在修孔庙时就已置办。这些上等杉木,是蔡志谅历经千辛万苦,从“上府”(闽北地区)购置后,放木排经水路穿越洪口莒洲,沿霍童溪顺流而下,又从八都入海运抵县城南门外码头;石料采自城南蚶岐村的“汐里溪”,由祖籍长乐罗联的打石坑石匠精心加工后,用小船运到城里。一批精良的施工队伍被集中到了家庙工地上,这帮能工巧匠不负众望,其加工与建造工艺都达到工程所需的精确程度,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
蔡氏家庙于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农历八月二十四日竣工。家庙座西朝东,砖木结构,依照山东衍圣公府和孔庙建筑格式修建,主体建筑分五间(五楹)三进,包括照墙、泮池(璧水桥)、仪门、文昌阁等附属建筑。整体布局顺地势前低后高,依次排列,错落有序。其中仪门建成牌楼式样,四角飞檐凌空欲飞,而享堂(大厅)又高出仪门2.5米,设七级台阶,使整座家庙显得主次分明、气势非凡;外墙采用青砖垒砌,硬山顶,曲线形封火山墙。整座建筑古朴沉稳,构造精美,既有明清两代官式建筑风格,又有浓郁的闽东传统建筑特色,给人以空前绝后、耳目一新的感觉。
仪门外的泮池,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另一种说法是,天子之学称为“辟雍”,诸侯之学称为“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另外,配祀孔庙大儒和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后裔以及族人有官至一品者可以在祠堂建造“泮池”。蔡氏得姓祖先蔡叔度是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兄,也是周文王第五子。蔡姓有蔡元定、蔡沈、蔡清三人入祀孔庙。所以蕉城蔡氏家庙修建“泮池”当之无愧。国内建有泮池的祠堂现存较多,但配有“璧水桥”的屈指可数。“泮池”和文昌阁都表现了蔡氏“崇儒尚义”,有教育子孙读书行善的意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蔡道宪祠
蔡道宪祠位于福建省晋江县东石镇塔头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于乾降年间,占地456平方米,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岽祯十年(1637年)进十,初授大理推宮,后补长沙推官,著有《诲后诗集》。崇祯十六年八月廿六日,在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因顽抗农民起义军,被捕后为张献忠刺死,时年29岁。明王朝赠为太仆少卿,后加赠太仆寺卿,谥忠毅,祀于木里学宫。
祠坐东朝两,由门楼、厅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56平方米。门楼前轩廊木构架以三层三跳接檐檩,跳首雕龙,斗座雕卧狮。斗作八角、圆形、莲瓣、荷花四式,檐下雕花篮吊简8个,工艺精细,结构严谨。祠内庭院中立1石碑,高1.91米、宽0.97米,碑额雕双龙,中刻篆书“御制”。正面镌清乾隆皇帝所题挽诗,楷书,56字,背面是记载蔡逍宪事迹,全文楷书356字,系清乾降五十六年(1791年)大学士蔡新恭录敬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福州蔡忠惠公祠
福州蔡忠惠公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150号,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仙游县枫亭赤湖蕉溪村)人。为北宋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的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泉州洛阳桥,他曾二度任福州知府,其后裔迁仓山下藤路,于明朝初年建祠纪念,清代与民国均有重修。
该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有门楼拜亭、正殿,占地585平方米,正门上嵌楷书“蔡忠惠祠”,左右两侧有小门坊刻字清晰。正殿面阔3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现已立碑保护。现辟为福州市仓山区博物馆和福州蔡襄纪念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泉州蔡襄祠
泉州蔡襄祠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大路南侧,始建时间不详,应是“跨海长桥”洛阳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的业绩。蔡襄祠自宋代始建以来,历经900多年,多次重建、重修。
现存“蔡忠惠公祠”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3开间3进式。宽15米多,每进深20米,3进深计约60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左右。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个字。大门有副清光绪元年(1875年)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前文柱有对联(乃集蔡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有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两方,分立左右两侧,该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炼,笔力雄健遒劲,刻工精美,世称文、书、镌三绝。另外,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两侧,均系明清两代重修万安桥及“蔡忠惠公祠”之碑记,其中不乏有考证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第3进殿厅系20世纪80年代之时,泉州文管部门专门仿制泉州境内各地古代大小石桥之模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桥梁艺术和智慧。
蔡襄祠门庭左右两侧分别竖立两方巨碑,并建碑亭保护,右侧为清军门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分刻于巨碑两面。左侧乃清蔡致远撰《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于巨碑两面。蔡襄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