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1、魏野畴——把马列主义传播到西北

  青年们!在今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中国,只有本着彻底革命的精神,以铁拳锤碎帝国主义的枷锁,打倒一切恶劣势力,是一条死中逃生的道路!要本这种彻底的破釜沉舟的精神,以成伟大的事业,须得脱离奴性的教育,求得有用的救国科学!

  ——魏野畴《“九七”后敬告青年》

  魏野畴,原名魏风标,号明轩,1898年出生于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一个农民家庭。

  1917年春,魏野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1920年夏,魏野畴与刘天章、杨钟键,李子洲等一起创办《秦钟》月刊,并发表《潼关外之新思潮》,明确提出陕西青年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改造社会。这一年,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魏野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魏野畴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派来的武止戈一起,在西安创建了第一个青年团支部。在后来长期的斗争中,魏野畴始终坚持不懈地宣传着马列主义,以后又从教育界转入军政界,长期在国民革命军中开展党的工作,为党培养了一批既懂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又有军事才干的党员。

  大学毕业后,有上百块大洋的月薪,母亲和妻子却整天纺线织布,艰难度日。朋友批评他不是“孝子”,不是“贤夫”。

  1923年的一天,魏野畴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批评信。这位朋友看到他的母亲和妻子整天纺线织布,生活很苦,而魏野畴工作后每月有上百块的大洋,却很少给家里钱。这位朋友批评他不是孝子,不是贤夫。

  魏野畴看着这封信,泪水涌出了眼眶,自己3岁丧父,是母亲守寡把自己养大,可老人家至今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织布,艰难度日。他又想起去年过年时,母亲向他要钱去办年货,他摸遍全身只拿出了两块大洋。

  是啊!钱都到哪儿去了?魏野畴心里最明白!一部分寄到北京,作为《共进》的筹金;一部分用来解决贫苦同学的日常开支……可为了组织纪律,他不能给母亲说!不能给妻子说!不能向朋友申辩!

  用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学生,争取青年学生。领导西安女师学生运动,赶走反动校长,被誉为“学生司令”。

  1924年,魏野畴在西安省立第一中学任教时,一个学生问他:“老师,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原来是有个传教士在学校讲课,说人死了,好人魂灵升天堂,坏人魂灵下地狱。这位学生因为搞不清人究竟有没有魂灵,结果被对方给辩倒了,就来问魏野畴。

  魏野畴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说的灵魂,不是一回事。唯心主义鼓吹好人死了魂灵可以升天堂,坏人入地狱,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唯物主义所说的“灵魂”,是指人的精神思想。共产党人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唯物主义。人死了,但精神思想可以传下去。他还让这位学生给同学们宣讲这些道理,让大家都明白这些道理。

  1925年9月13日,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康继尧阻挠女学生参与妇女解放活动,开除了几名“不服管教”的女学生。学生们早就对康继尧那一套反动谬论产生了反感,见此时又开除了几名学生,愤怒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不要闺阁式的教育!”“赶走康继尧!”

  魏野畴听说这事后,立即在《西安评论》上发表题为“警告郗朝俊及其走狗康继尧们”的评论。在学生们的强大压力下,伪省长被迫免去郗朝俊教育厅长职务。郗朝俊滚蛋之后,魏野畴又指导学生乘胜追击,把刚刚走马上任的康继尧赶出了女师。这次斗争,严重打击了陕西教育界的反动分子,魏野畴也被誉为“学生司令”。

  毛泽东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的著作我读过,写的很有水平”。

  1928年,魏野畴领导了皖北阜阳暴动,起义失败被俘。敌人多次封官许愿,均遭魏野畴严词拒绝,敌人又对他严刑拷打,魏野畴厉声骂道:“你们这些土匪,把老子枪毙了,老子也不会归顺你们。”后来魏野畴、胡怀西二人被押到陕西会馆,他们决定出逃,考虑到两人同时出逃目标太大,不易走脱,魏野畴便用绳系着胡怀西,将他拉到房梁上,胡怀西跳出天窗脱了险。而魏野畴却因被看守发现遭杀害。

  魏野畴一生钻研马列主义,努力实践马列主义,在西北和皖北人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威信。解放后,毛泽东同孔从洲谈话时问起魏野畴,并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的著作我读过,写的很有水平,陕西历史上人才是不少的”。

  2、魏征梦斩蛟龙

  传说唐朝时候,泾河一带出现了一条青龙,人们叫它泾龙。这泾龙心肠歹毒,性情残暴,动辄发怒。它一发起怒来,不是泾河横溢,洪水成灾,就是赤地千里,百日大旱,常折腾得老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这一回不知为什么,泾龙一怒,竟大旱了三年,关中六料颗粒未收,百姓啼饥号寒,冻饿而死者成千上万。

  一天,泾龙化作一少年出外游玩,眼见沿途土地龟裂,尘土飞扬,哀鸿遍野,饿殍如山,泾龙不但毫无怜悯之心,反而洋洋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转眼间泾龙转到龙门镇,见一白胡子老头手执“文王八卦”,给人算命。泾龙于是上前,揶揄老人说:“老头子,都快火烧眉毛了,你还算啥命哩?”老人抬头一看,是泾河龙王,连忙打躬说:“请龙王放心,下午便有清风细雨。”泾龙听罢,嘿嘿一笑,也斜了老人一眼,心想:我乃一河之主,都没想过啥时下雨,他却知道下午有雨,岂不是痴人说梦。于是居心叵测地对老人说:“此话当真?”老人说:“我一把年纪,岂敢道谎。”泾河龙王不怀好意,捋着白须说:“你说吧!”泾河龙王骄横地说:“下,我把头割了送给你。要是不下,你向我进三年贡,怎么样?”王老人再三谦让:“以龙头担保,非同儿戏。不敢,不敢。”泾河龙王以为老人胆怯,更加狂傲自负,步步进逼,老人无奈只得和他击掌盟誓。

  泾河龙王游玩一毕回宫,还没来得急进门,女儿便匆匆迎来报信:“禀报父王,玉帝已降旨多时,命你申时普降清风细雨,请速作准备。”泾河龙王大吃一惊,像一桶凉水从头浇到脚。想起自己刚愎自用,和老人击掌的事,十分后悔。但又一想:我,一个堂堂龙王,岂能败在一个凡夫俗子手里,让天下人耻笑,日后还有何面目做人?雨权在我手里。我爱怎么下就怎么下。于是泾河龙王偷偷将“清风细雨”改为“狂风暴雨”。

  申时到了,乌云翻滚,天如泼墨,狂风怒嚎,暴雨如注,炸雷如山崩地裂。倾刻间,平地积水三尺,千亩良田悉被洪水淹没,大地变成了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海洋。

  第二天,风停云散,泾河龙王趾高气扬去见算卦老人。还没等泾河龙王开口,老人惊恐地说:“龙王,大事不好!请你不要再纠缠了,赶快逃命去吧!”

  “逃命?笑话。是你,还是我?”泾河龙王仍然执迷不悟,自以为得意地向老人一笑。

  老人焦急而严肃地说:“我这把年纪,还能骗你不成?请你不要再开玩笑了。你私改雨谱,触犯天律。玉帝已令魏征斩你的头,悬持午门示众。”泾河龙王一听,这才如梦初醒,吓得浑身冒汗,“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老人救命。

  老人见他跪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怪可怜的。念他年轻气盛,且已有了悔过之心,顿时发了慈悲。让他起来,答应救他一命,说:“我一个山乡野老,如何救得你龙王的性命。不过,我可以给你提供一点希望。魏征是唐王李世民驾前的重臣,你去求唐王也许有救。”泾河龙王感激不尽,叩拜而去。

  泾河龙王找到唐王李世民,向他说明原委,苦苦哀求唐王救他一命。李世民见他说得可怜,一时发了善心,答应救他。但又一想,魏征向来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劝说恐怕未必奏效。于是就想出了一条调虎离山之计。

  在处斩泾河龙王那天,唐王有意把魏征召来,饮酒下棋,以拖延时间。谁料在酒棋正酣之时,魏征却打起瞌睡,不久便呼呼入睡了。唐王看魏征鼾声如雷,不觉暗喜:一向精明过人的魏征,今日也会上老夫的当。只要午时一过,泾河龙王不就得救了。魏征在鼾声中连喊:“杀!杀!”唐王看魏征梦做得正香,微嘻了一下,说:“杀个屁,做你的美梦去吧!”等魏征醒后,唐王得意地笑着问:“爱卿,你刚才梦见周公,连喊杀声,杀的什么?”魏征一字一板地说:“我已把泾河龙王砍了,头已悬挂在午门外。”唐王微微一笑,揶揄地说:“爱卿,恐怕梦还没做醒吧!”魏征说:“真的,我把龙王杀了。不信可派人去查看。”唐王立即命人去看,果然如魏征所言。

  3、魏巍在桂北的一段往事

  读初中时,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谁是最可爱的人》,对文中描绘青年战士马玉祥“长着一付微微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比喻深感生动形象,更对军旅作家魏巍产生了由衷的仰慕和崇敬,心想如能见到这位作家,那是终生的荣耀和满足。

  在期待中送走了32个春秋,终于等来了与心中敬慕的作家谋面的日子----那是1984年金秋10月上旬的一个上午,桂林地区军分区军旅作家赵清学副司令来电话告知,作家魏巍为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来桂北沿红军长征的路线采访,打算写一部教育后人的书,现在住在军分区招待所。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喜出望外,立即骑单车来到军分区招待所二楼,拜会了作家魏巍。大概是盼望产生的一种通感,素未谋面的陌生,在相逢一握手后,竟然一见如故。他是那样的谦和可亲,平易近人,几句寒喧,使我在这位将军、著名作家面前没有一点拘束。我向他讲述了红军过桂北的传说故事、红军过桂北的宣传歌谣和老百姓赞颂红军的歌谣。如红军歌谣:

  反动官兵好恶毒,

  活吃穷人不吐骨。

  粮食鸡鸭抢尽了,

  还抓老少去挑夫。

  红军专帮穷苦人,

  打倒地主和豪绅。

  没屋的人有屋住,

  没田的人有田分。

  又如老百姓赞颂红军的歌:

  枫树叶子三个角,

  百姓田中收糯禾。

  肖克带兵田边过,

  又帮扛桶又帮割。

  村连村来庄连庄,

  红军驻扎不进房。

  买双草鞋给铜板,

  买点粮食红光洋。

  魏巍听了以后,连连称这些歌谣生动、真实,尽是红军和百姓的肺腑之言……我们相互间言犹未尽,这时漓江出版社的孙如蓉、桂林日报社的苏理立等同志都来了,大家一顿问候,下楼到招待所院内,和魏巍合影留念后,我就离开了。次日,军分区宣传科的负责同志陪同他去桂北红军长征经过的县,沿途采访数天,才返回北京。

  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又25年了。今年5月下旬,单位组织离退休同志到兴安游览,却意想不到得知了魏巍同志在兴安的一段趣闻轶事。

  当年军分区的同志陪魏巍来到兴安县,在县人武部长杨义的安排下,由南下老干部、县党史办公室的祝遵琪陪同魏老(因为他与魏老是同乡,相互交流更为亲切)和军分区的同志,走访了全州、灌阳、资源等地,观看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战场。惨烈的湘江战役,使魏老大为震撼。

  采访回到兴安后,祝遵琪同志又陪魏老游览了古灵渠。灵渠的悠久历史、艳丽的景色激起了作家的诗情。时任兴安县委书记的彭川知道后,将此喜讯告诉在兴安二中任副校长的堂兄彭旭。彭旭是中国诗词学会、广西书法学会会员。他立即带着一支大笔、一瓶优质墨汁和几张宣纸到县武装部,请魏老为兴安留下墨宝。

  魏巍同志欣然同意。他与彭川、杨义、彭旭相互问候后,彭旭便在大桌子上铺开宣纸,递上毛笔。魏老走到桌台边,挥毫在纸上写下“万里桥” 桥名,并署名落款。那墨迹虽然不是龙飞凤舞,却严谨端庄,遒劲清丽,彰显出一种军人的儒雅风采。接着,他又铺纸挥笔,题诗一首云:

  三匠垂千古,桂香飘岭南。

  再创新功业,万世说兴安。

  写好后,他看了一遍,不大满意,又写了一遍。彭旭将第一张诗稿珍藏了,将“万里桥” 题名交给彭书记。彭川将它交给一位姓王的人去制版做匾,而那张诗稿则交给了灵渠公园管理所的张所长。

  “万里桥” 题名的版制好后,一位管文化的县领导看了,竟将魏巍的署名和落款抹去,只留下桥名。当彭旭追问他时,他说:“他的名气,只不过写了篇文章!”就这样,如今“万里桥” 桥亭上的题名匾就没有了署名和落款。而那首诗呢,彭旭曾撰文在报上介绍过,可惜原稿因不小心被水浸湿破了;另一张在何人手上迄今不得而知。

  魏巍回京后,立即向中央军委负责人聂荣臻元帅汇报了桂北湘江之战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史实。聂帅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纪念先烈,更有益教育后代。军委采纳了建议,立即设计、拨款,责成兴安县政府在1996年元月建成了碑园。同时,被中央民政部、国家教委、解放军三总、共青团中央领导机关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而魏巍自己呢,则写下了著名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讴歌了先烈,激励着后人。

  如今,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同志已作古,而那块悬挂在万里桥亭上的巨匾仍熠熠生辉,让人一看见,就想起了这段不平常的往事。

  4、魏大仙之天过洞庭

  前面讲过,魏大仙的四弟是个驾船的,后来在湖南落了籍。湖南、湖北虽说相隔千里,但两地魏家人往来甚是密切。每年冬腊月,田里的农活忙完了,四弟就带一些土产品过洞庭,穿刁汊,来到湖北老家;玩些时后,再把老家的人接到湖南去玩。起先是老子带着儿子来往,老子年纪大后,这事就落到了儿子们的身上。这一年,四弟的两个儿子驾船来到了西寺台,专程接老家的人到湖南去过年。

  当时驾船主要靠人力。小船用桨,大船用橹,沿河靠拉纤,一天行几十里路人要吃大亏。象这样一望无涯的八百里洞庭七百里刁汊,用人划谈何容易。一般都是等风过湖。

  年关一天天逼近,湖南的侄儿子催促道:“二伯,我们走吧!”

  魏大仙说:“不慌”。

  又过了几天,侄儿又催:“二伯,再不动身就赶不到了。”

  魏大仙还是那句话:“不忙”。

  湖南的侄子见二伯总是说不慌、不忙,也就不催了。两天后,魏大仙说“今天出发!”于是,他领着老家的几个侄子,带了些食品,下了船。侄子们在船尾轮班掌舵,魏大仙在舱中饮酒作画。一路顺风,船行得很快。

  船行到洞庭湖,天气陡变: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不一会下起了冻雨,接着飘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好在风向好,船象离弦之箭向前驶去,真有乘风破浪之势。同行的几只船象赛龙舟似的,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为了加速,个个扯起了满篷。魏大仙的几个侄子立在船头,手舞足蹈,为船鼓劲。眼看船慢慢地上前了,正在暗暗地高兴的时候,魏大仙发话了“伢们的,把篷落下来!”侄子们很不情愿地把篷落了下来。篷刚落下,魏大仙又叫把篷扯了上去。船又象箭一样向前射去,侄子们的劲又来了。船刚刚赶上前面的船,魏大仙又叫落篷……争强好胜的侄子们很有点不耐烦,但长辈的话也不能不听。这样一来,同行的船都跑到了前面老远,后面的船也超过了他们。几个侄子站在船头,闷闷不乐,不知二伯葫芦里装的么药。

  船正在行进间,一股旋风突然从船后刮过来,刮得船左右摇晃。魏大仙说:“快!快落篷!”

  侄儿们解开篷绳,篷倏地一下,落了下来,船马上平稳了。跑在前面的船见旋风刮来,忙去落篷,好不容易把冻结的篷绳解开,但篷怎么也落不下来,因为桅杆顶端的滑轮凌死了。

  前面的几只船,就这样眼睁睁地一只接一只地翻入了湖中。

  5、魏文侯从谏传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资治通鉴》

  译文

  魏文侯命令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轻松拿下,于是把自己的儿子魏击封到那里为王,也就是把中山国给了儿子魏击。事后的某一天,魏文侯问众大臣说:“你们看我这君王当得如何呀?”众人一齐说:“没治了!酷毕了!”大臣中只有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叫任座。他说:“你把中山国打下来了,不把这中山国给自己的弟弟,却给了自己的儿子,就冲你这一点,也不是啥明君!切切,自己个儿没事瞎吹吧你就。”文侯一听大怒,任座一看惹不起,躲吧。于是就急匆匆地走了。他刚走,文侯就问翟璜:“我是个好的国君吗?”翟璜说:“你是个好的国君。”文侯问:“说说理由?”翟璜说:“臣听说君王如果仁义贤明,那么手下的臣子一定敢说真话。今天看这个任座敢这样说你,我就知道你是个仁君了。”文侯一听大喜,马上命翟璜去赶任座回来,并且亲自走下堂来迎接,把他当成上宾来看待。

  这是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乐羊取了中山国,然后将中山国与了其子的事情为引线,道出了帝王将相的生存之道。

  人皆有私心,却要与大局相权衡。文侯虽贤达,却也难免生出些护短之心,取了块不错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却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实上后世江山都是儿子的,那么把一点眼前利益给了中以帮他稳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君主没有臣子豁达。更幸者,臣子中贤达者有二。试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时指出魏文侯的过失,那么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那么他也就连“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附:魏斯魏文候,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百年霸业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 、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6、魏希徵任雍正皇帝的老师

  雍正皇帝的老师

  魏希徵进京应试,一举得中,被点了翰林。魏翰林任东宫侍讲时,所教的是皇子皇孙,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祺也在内。他教学认真,一丝不苟。胤祺贪玩厌学,成绩不佳,一次魏翰林提问胤祺,胤祺回答不出,魏翰林毫不留情地罚了他站。逢巧康熙皇帝巡视东宫,见太子罚站,很不以为然,就说:“读书坐天下,不读书也坐天下,何必如此!”随即令胤祺坐下。魏翰林据理直言:“读书则为尧舜,不读书则为桀纣。”康熙听魏翰林言之有理,下令胤祺罚站,并和魏翰林攀谈起来,魏忘记了太子罚站的事,使胤祺站了一个早晨。胤祺恼怒,待康熙皇帝走后,在魏翰林门上贴了封条。魏翰林被封在室内,不敢出来,一连七天,差点被饿死。室内可吃的东西都吃了,据说还吃了花瓶中桃枝上的干巴小桃。幸亏同僚奏知康熙皇帝,才把魏翰林解救出来。

  魏希徵曾两任顺天大主考,可谓肥差。别说殿试选拔状元、榜眼、探花诸进士,就是县一级选个秀才,一些学监们大饱私囊,肥得流油。辛未年,魏翰林又任大主考,决赛既见分晓,一日,魏翰林下班回府,书童突然报说有人求见。问他什么人,书童说那人很横,声称不见翰林不告姓名。只见来人穿戴不商不文,看不出身份。施礼完毕,那人从怀中掏出一信封,神神秘秘地递过来。翰林打开一看,上写:如取镶黄旗人萨穆哈为头名状元,定赠银十万两。前无称呼,后无落款。翰林眉头紧皱,沉默不语。来人见状走近前说:萨穆哈是西宫娘娘的家侄。翰林闻言一笑:“既是皇亲国戚,何不去求皇上?”边说边将那张价值十万两白银的纸条丢进了废纸篓。来人脸色大变,想争辩几句,翰林却一甩袖走了。次日,魏翰林在琼林院南书房议定科举人员,力荐北京顺天府大兴人黄淑林为头名状元。殿试揭晓,布衣黄淑林高中。皇上把魏大主考叫到跟前,笑曰:十万雪花银,爱卿未动心,真乃不可思议。魏主考答道:臣为国选才,不为己谋财!

  (曾做过雍正皇帝老师的魏希徵60岁时告老还乡,在郓城开一饭铺,首创郓城名吃“糁汤”。此汤是以牛肉、麦仁为主,内放姜、葱等作料制作而成,上面是牛肉稀汤,下面是麦仁稠粥,他将稀汤卖给有钱人喝,稠粥施舍给穷人吃。他曾做“窝窝赋”:“美哉窝窝兮,本天地之所产,人力之所造。……田舍翁之常食,穷秀才之佳肴……富豪视尔为粗糟,吾辈守尔如旧交。……”在民间广为流传。遗有《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二首及《母训十六章》等文章。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病逝。

  

  

  

  

  

0.0930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