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之沙洲上。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其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魏源就是在这栋楼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魏源故居距司门前镇3公里,距隆回县城6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1794年,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诞生在这里。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时,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94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故居内住户全部迁出,收归国有。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进行了维修。
魏征故里
魏征故里,有争议,有巨鹿、晋州、馆陶等之说,各地政府都以魏征故里做了不少的宣传。历代史料记载魏征是巨鹿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中记载:魏征,钜鹿人也。魏征故里(魏家庄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晋州市,晋县县志记载,此处为魏征故里,今遗址尚存。经多方考证,剑阁是魏征的祖籍。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午庄故居
魏午庄故居位于隆回县司门前镇石山湾村,1982年公布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距魏源故居1.5公里。 因居住这两地的人以魏姓居多,俗称“魏家塅”,魏午庄故居所在地居金水河下游,亦称“下魏家塅”。这里交通便利,从魏源湖乘船荡过四十里水路也可直达故居。
人物简介编辑魏午庄(1837-1915),字光邴,号光焘,谧威肃,因晚年在今邵阳市郊佘湖山筑别墅居之,故晚号湖山老人。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位代理巡抚,后来他历任陕甘、云贵总督,累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清朝政府重臣,曾国藩湘军的承者,左宗棠的重要助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有旨授湖广总督,未赴任,告病回邵阳筑“湖山别墅”(今邵阳市敬老院)居住,后卒于别墅,葬在今新邵县酿溪镇禾树村辉山。被世人称作“武威将军”。
魏午庄是魏源的族侄孙,他曾出资刊印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它多种著作。他本人亦有《勘定新疆记》(8卷)、《湖山老人自述》(家刻本)等著作传世。他一生中最为显耀的尤以抗击日寇,血战牛庄,抵制帝俄,收回国土,治理西北,开发边疆,以及推行新政,拒袁电邀,不畏权贵,保持晚节上显露着为国为民的一身正气,而垂青史册。
魏杰故居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楼区东门塔头街,坐北朝南,三面围墙,共四进。
1987年3月,魏氏子孙集会,议定在本宅恢复二月初二祭祖礼仪。同年8月,魏玉蓉在“鹤山草庐”旧址寻获魏杰公立像石碑,随即又从泉石居旧址迎回魏杰公坐像。翌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在此宅举行祭祖活动。
1988年,鼓楼区人民政府认定“魏杰造像”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魏杰故居 经福州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福州市代表性古建筑”,予以挂牌保护。
1993年,塔头街以“旧城改造”为名拆迁以开发房地产,本建筑在拆迁范围内。后经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协调,决定按异地重建处理。选址过程几经周折,才于2001年在金鸡山顶划地800平方米重建,并于2002年十月建成。
2003年,“中华魏征文化发展促进会”及“世界魏氏宗亲总会”曾联合组团来此参观。
魏承高儒林第
“儒林第”创建人魏氏十七世承高公,系长乐(今五华)孟,县大富翁(魏氏家谱七百二十三面)十五世魏锡朋(金同)之孙。
魏承高御封儒林郎(州府文书),后任职布政使司理问(顾问),其专长地理,喉科。儒林第的楼名来历,一般以建造人命楼名,承高以官名命楼名,官职儒林郎,故此为儒林第,地理精堪、结构独特、名闻全市,现在全市人民流传做屋无沟,看儒林第。
由于魏承高家财超越其祖父,故魏族父老题赠一匾“克笃前烈”挂在“儒林第”门楼上,以颂其“青出于蓝胜于蓝”之意。
由于魏承高精通地理,故“儒林第”的屋址选择,择日课及楼房的总体设计均由自
己操作。屋址选在“新田岗” (地名),坐北向南,建成于乾隆初年,距今二百余年。
精明的地理设计“暗拱大江”,即屋地低,前面案高,又是琴江。整座楼的结构由十条石柱竖立支撑,石柱上面雕刻龙凤呈祥,内室为“九天十八井”,横屋共分八份,每份四房三厅。由于整体楼房结构严谨,造型独特,遐迩闻名,民间流传“做屋无沟,请看儒林第”。近年来五华县文物保护等有关单位多次到“儒林第”实地勘查,主体楼房及附设建筑共面积约为二万五千平方米,初步拟申请“县文物保护”单位。
儒林第门上之匾 “克笃前烈” 的含意。金同有13孙儿,唯独承高能超过其家产房屋,故此魏族父老题赠此匾,现在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之意。
横陂魏氏书院
横陂“魏氏书院”位于横陂圩尾古驿道(今五惠公路)旁,座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8年)。是魏族父老集资建设的,是上三下三的近代建筑结构。装饰雅致,雕梁画栋。是横陂人们集文之胜地。从1908年至1951年,办学44年,人才辈出,孕育了不少栋梁之材,如魏鉴贤、魏国模、魏汉华、魏济中、魏崇良、魏中天、魏大杰、魏汉乔、魏汝谋、李彩球等将军,魏汉新、魏子华、魏育怀、郑群、魏麟基、魏振兰、曾光、陈景文等英才,造福国家和人民。尤其是辛亥革命后,(1911年)推行新学。书院改为横陂、叶湖、彭城、夏阜、四乡联合办(崇文高级小学),入学不分姓氏,四方学子,纷纷来校就读。师生聚增,教师住房不足。在民国十年又集资增建书院后面围龙屋十多间作为教室、住房、厨房,同时将邻近的文武祠、关帝庙、淋涧寺上堂亦辟为教室,并将这些庙宇门前筑一道围墙,围墙正中还建了校门,门顶呈三角形,上书“崇文高级小学”(当时校名“崇文”意即崇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