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
周成王与叔虞一起出巡到一个叫“唐”的地方时,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高兴,把此事告诉周公旦。周公旦问周成王:“这是你分封给叔虞的吧?”周成王说。“我是跟叔虞开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说:“你贵为天子,出口是金。说话怎能开玩笑?凡你发话的话,史官就要记载下来,用礼仪,完成它;奏乐章,歌唱它。”周成王说话算话,便将这块叫“唐”的地方,封给叔虞(叔虞之子燮(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叔虞因此改名叫“唐叔虞”。这便是“君无戏言”成语的出典。
可是在义乌洋川贾氏民间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有另一种“桐叶封地”的说法。故事说:
唐叔虞,又称康王。其后裔贾伯。生有“燮”与“共”二子。
长子“燮”(燮父)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兄弟两分家。其弟弟“共”,又名“公明”。正当哥哥“燮”一时想不出该分给弟弟多少地盘的办法时,一张梧桐树叶,飘落到“燮”的手上。“燮”随手拿起这张“桐叶”说:“就封你如同这张‘桐叶’大小的地方归你管吧!”
站在旁边的父亲贾伯,正当对长子“燮”以“桐叶封弟”疑惑不解时,小子公明,欣然从哥哥的手中接过这张“桐叶”,请父亲与哥哥一同回屋,指着晋国的地图,问哥哥:“你给我一张桐叶大小的地方,是在晋国东南西北的哪个方位?指给我看一下?”
“燮”未加思索,自以为是地随手在晋国地图的南面一指,顺口说“就在这里吧!”
小公明马上胸有成竹地将手上拿着的那张桐叶,往哥哥所指的地图一放,说:“谢谢哥哥的恩赐,给了我桐叶所遮盖的这么大一块地方”。因为哥哥分给弟弟这块地方的人喜欢做卖买生意,所以贾公明得到这块地方后,就称此地为‘贾国”。凡“贾国”的子民,从此都以“贾”为姓,贾公明成为了贾姓的得“姓”之祖。
这个故事来自我们义乌洋川旧谱“明宣德甲寅(1434)《重修宗谱序》”。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编写这个故事应该是认真负责的,但今天可以看出故事中有三个明显的错误。一是康王是姬钊,不是唐叔虞又称康王;二是燮与共的父亲是唐叔虞,不是叔虞之后裔“贾伯”;三是王侯传位是在其死后,所以燮继位是在其父死后,那么燮与共“分家”时,假说其父亲就是叔虞之后裔“贾伯”,其父也不能像普通人家分家时那样在一旁看着。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是过去修谱时,涉及到的历史资料,不像现在查寻起来这样方便,也可是靠口口相传,所以导致以讹传讹也是难免的。现在修谱时,若新旧资料相异时,必须作慎重的甄别与选择。发现确实有错误,应该坚决纠正,绝不能一错再错、想以己昏昏,使人召召。
其实,此贾国,仅仅后人所称呼的“诸侯”的封地而已。因为,春秋战国前,还没有“国家的概念”。直到春秋战国后,“国家的概念”才产生,“以国为氏”的贾地,这才被称为“贾国”。
“桐叶封弟”的故事,虽无史考证;但是贾公明“以国为姓”,成为贾姓之祖,己成了世人公认的史实。尤其是贾公明睿智超人,属于高知商型血统的基因之说,为其子孙后代,历史名人辈出,奠定了基础。
贾岛推敲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善贾而沽
春秋时期,孔子自认为当权者会推行他的仁政,在鲁国任职期间,鲁君受到季氏的控制,他只有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鲁君没有重用他,他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行。”于是抱着“善贾而沽”的念头去周游列国
南贩北贾
汉·焦延寿《易林》卷八:“南贩北贾,与怨为市,利得自治。” 指为了谋生而到处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