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贤贾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称贾家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是说贾家的官宦发达。对此,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掌故可以说明:因为贾信身为朝廷要员,与皇室关系密切,贾信的父亲贾季良在入宫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只会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员,而拒绝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怎肯低头拜妇人?”以显示自己的不寻常。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常人只当传闻一听了之,不过贾家古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官宦建筑风格,依然可以印证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贾家村在外任官的人多,回来以后所建房子风格多变,甚至含有皇宫建筑的元素。”刘金成说。
最有代表性的是贾氏宗祠。走过祠前巷,就可以看到这座四进式穿堂建筑的祠堂,占地面积达到1872多平方米,分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最为关键的是,雨亭、拜亭、寝宫、观音堂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甚至是廊道、庭院和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这明显是遵照了皇宫建筑中的对称原则,这在江南一带的祠堂中极为罕见。”刘金成说。
祠堂建筑中的皇家风格还不止于此。祠堂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为三层,在此天井被赋予了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传统理念。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而这还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被放进其中。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太平缸一口。
祠堂雕刻固然反映了当时工匠的技艺臻至炉火纯青之境,更透露出一种信息,贾家子孙在外致仕发达,也将所见所闻带回了故乡。
村落建筑官味十足
与一般古村的朴实无华相比,贾家非同一般的官宦建筑让这个村子多了一份雄壮威严。抗战期间,着名上高大会战前夕,国民党军长王耀武就居住在贾家村,在此酝酿上高大会战的部署指挥。王耀武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时任国军劲旅第74军中将军长,平时为人谦逊随和,战时雷厉风行,是国民党军八年抗战中最能打的虎将之一,1941年参加上高大会战,因74军作战有功,国民政府还特颁给74军星形荣誉旗一面。
王耀武所住的地方就是贾家官厅“赐福堂”。官厅是迎接府、县来往官员的驿站,也是政府机关。“赐福堂”无疑是贾家村中最典型的官厅建筑,是在清早期建造起来的,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我们从赐福堂可以看出,重内不重外、内秀外中的儒家理念,在整个村落中首屈一指,外观上很平常,但里面建筑却十分实用。”刘金成说,其中天井处由青砖砌成福、禄、寿、喜圆形字样,两侧为封火墙翘角建筑,赐福堂装饰为木雕、石雕,采用圆雕、镂雕和高浮雕技法,赐福堂山墙均用条形麻石砌成,高1.5米,非常坚固,防盗性能良好,山墙和后墙上有石刻多处,纹饰有鹿、凤、八卦、蝙蝠等。
江西畲山贾氏宗祠
高安市畲(shē)山贾家村,是江西省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处典型的江南古建筑群,并因此获得国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授牌。这座千年古村,370幢连绵古屋独具特色。它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前有温泉、庐泉两水交汇,流入肖江;后有龙山、三台山层峦叠嶂;左有3000亩庐泉湖环绕;右有珠山水库依偎。占地620亩的古代村落,建于“凹”形处,似金盆落地。
从高安市区,往西北的新街镇景贤村行进25公里后,两只大石狮上的“畲山贾家村”字样跃入眼前。进入村中宽阔的景贤大道后,一路可见典型的徽派及晋风京韵特色的民房,满庭桂树花香扑鼻。
走过祠前巷,就可以看到畲山贾氏宗祠了。它是一座四进式穿堂建筑,占地面积1872多平方米,分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最关键的是南北中轴线上的雨亭、拜亭、寝宫和观音堂,甚至连廊道、庭院和厢房,也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这明显是遵照了皇宫建筑中的对称原则,在江南一带的祠堂中极为罕见。
祠堂建筑中的皇家风格,不止于此。其中还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三层,并被赋予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传统理念。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三进院为寝宫,供奉祖先牌位,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放入。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一口太平缸。
本族名人
畲山贾村的贾氏始祖,可追溯至宋代。宋开宝年间(公元946年),进士贾湖中调任筠州刺史,其长子九四定居高安为始祖。至十五世几乎是单传,十七世开始人丁兴旺。贾氏从第一部宗谱至民国21年的九次重修大成谱,是反映贾村千年历史的珍贵资料。
祭祀活动
暂无相关资料,欢迎网友提供。
族谱家规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贾氏家谱(卷数不清)。
辽宁:本溪贾氏谱书一卷。
江苏:赣榆贾氏家谱一卷、镇江润洲开沙贾氏宗谱十三卷、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十卷、无锡锡邑尹城贾氏宗 谱十二卷。
浙江:海宁贾氏家乘十卷、东阳真定贾氏宗谱二十三卷、义乌洋川贾氏宗谱十七卷。
安徽:合肥贾氏宗谱十四卷、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山东:益都贾氏族谱不分卷、楼霞贾氏族谱世系考一卷、黄县贾氏族牒(卷数不清)、黄县贾氏族谱(卷数不清)、泰安贾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临沭贾氏支谱(卷数不清)。
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
河北:沧州市南皮县凤翔贾氏族谱一卷(唐朝启卷)。
在北京房山区房山城南的石楼镇二站村,有一座2005年修复竣工的贾公祠,是为纪念唐带代著名诗人贾岛而建。
贾公祠的由来 编辑
贾岛(公元779年——公元843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唐代范阳人。就是现在的房山区。贾岛诗风清寒,是唐代“瘦诗”的代表人物。其中最有名的诗是,入选小学课本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让贾岛流芳百世的是那个著名的“推敲”故事。诗人为写诗的认真与执著,千年来影响着后人。
贾岛早年为僧,在房山无相寺清居。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三十二岁时到长安。后归乡,元和七年再赴长安。文宗开成二年(873年)五十九岁的贾岛责授遂州长江县至薄。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卒于普州,终年六十四岁。被葬于今四川安岳县郊外的安泉山下。其乡人闻讯后,在今石楼镇二站村,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怀念。
明永乐十年(1412年)锦衣百户镇国将军李祥,在房山城南门外创建贾公祠,但这不是今日贾公祠原址。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当时房山知县罗在公,在二站村南的贾岛墓侧创建了贾岛公祠,这是今天贾公祠的前身。这之后贾公祠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可惜的是贾公祠在1956年被废弃,大小碑文也遗失。所幸的是2005年4月重新修复的贾公祠竣工,故乡之人没有忘记先贤。
重建景象
重建的贾公祠由两部分组成,西部是文化接待区,是两重院落。其中陈列了纪念贾岛的文字书画,供人欣赏。东区是贾公祠的重点,前半部是由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院落。正殿名为“骚坛异帜殿”,内有贾岛塑像。并有贾岛在房山无相寺清居生活的壁画。东配殿名为“瘦诗轩”,内有贾岛与另一位诗人孟郊的并列塑像。壁画表现了诗人为吟诗不辞辛苦的情景。西配殿名为“月下斋”,是表现“推敲”的故事。内有贾岛与人生知己韩愈的塑像。壁画再现了“推敲”发生的情景。
东区的后半部分为贾岛的衣冠冢。巨大的坟丘被青石所围绕,庄严郑重。新的墓碑昭示了后人的敬仰之情。新碑两侧是康熙年间修建贾公祠和嘉庆年间大修所立石碑。可惜的是其他已无从寻找。
经历几百年风雨,贾公祠盛世重光,实乃故乡房山人的幸事。
贾公祠的建造更加了解到诗人范阳人的生活态度,同时它的废弃也折射出了一个朝代的兴盛衰落。
人物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诩墓位于许昌市北10公里尚集乡岗王村东。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
墓室后被破坏,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毁,双虎铺首衔环画像石墓门、墓楣现藏于许昌博物馆。
现今墓已不存,仅有一小土堆。据村上老人说,岗上原有一大冢:方圆面积一市亩,高七尺左右,世代传贾诩冢。一千多年来,文人骚客每值清明,在冢前凭吊吟诗,旅游观光,络绎不绝,直至民国初年。
一九五八年村民平整土地,挖土拆墓。墓中发现尸骨,骨骼很长,说明墓主人生前个头很高。墓室西南角壁砖上有洞,说明墓在以前曾被盗过。墓室内,有瓦器、瓦楼房、碗盆坛、护心镜、五铢钱等。从汉砖、五铢钱可证是三国汉代墓葬,从瓦楼房、瓦用器可证是三国魏时墓葬。从贾诩的墓葬中可以看出,贾诩的后代是遵守、执行国家法令制度的。合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之议。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 ,《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2]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3-4] ,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 位列三公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223年(黄初四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同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19]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
兖州贾凫西墓
兖州牛王村西的公路南侧,兀立着一座古墓,墓前曾有石羊、石马、石拱坊伴守着墓主人,偌大的石碑记载着他非凡的人生。这座石墓里长眠着明末清初文坛怪杰、鼓书鼻祖贾凫西。
贾凫西,名应庞,字思退、亚藩,号凫西、澹圃,又称木皮散客或木皮散人,约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享年八十余岁。此人熟读经史,擅长诗词,性情豪放,酷爱说唱,却为“士林”所轻蔑。明天启年间(1621~1627),贾凫西以恩贡生任直隶固安县令,三年后升为部曹、刑部郎中。明亡后,他曾参加了反清复明的义军活动,后归隐故乡,进入了他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创作的长篇鼓词《历史鼓词》流传全国,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鼓书艺人黑白妞便以演唱贾凫西的鼓词而声名鹊起;而千古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按父辈关系应称凫西为叔,他也恭敬地在《桃花扇》引用了贾叔的一阕鼓词。贾凫西所作的《澹圃恒言》及各类诗抄,被人争相传阅。据今人徐复岭教授考证,清初流传一时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亦出自贾氏之手,可见贾凫西才华横溢,对文学艺术涉猎之广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拘旧礼,豪放不羁,常自编自演于闹市庙堂,弹唱于街肆村巷,针砭时弊贪虐,评价忠妍善恶,成为在封建社会有功名在身而甘操“下九流”行当的第一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贾凫西终年后,其孙将其葬于牛王村西。旷世奇才辞世,亲朋诗友同悲,村夫乡民亦感到失去了知己,葬礼想必极尽哀荣。贾凫西陵墓的庄严肃穆是今天牛王村人啧啧称道的。不断三百九十六年后,一场“文革”浩劫,贾凫西墓碑被砸,林坊拉倒,石羊、石马埋于地下,墓志铭流失无踪,而贾氏墓葬品也被“充公”卖掉。后随着农田变迁,墓址也湮没无闻了。悲夫哉,贾氏何辜,遭此荼毒?时至1996年秋,市文化局长同笔者夜至牛王村,访问知情老人,正巧公路扩建,路沟处挖掘机触撞到贾凫西那坚硬的墓顶,更幸运的是知情人告知墓内贾氏英骨犹在,这也许是天佑英才吧。在市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关怀下,市文化局在原址为贾凫西重修了陵墓,墓碑上书“明末清初曲艺泰斗贾凫西长眠于此”。墓旁竖立了文物保护碑。并计划勘控埋入地下的石马、石羊、石供桌等,将其重塑墓前,恢复并建立贾凫西陵园,使这儿成为后人凭吊一代奇才的游览胜地。有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牛王村前眠奇才,攻贪刺虐评百代。
木皮声声诉民意,留得文坛好风采。
这也是今人或后人游览贾凫西墓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