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薛时雨

薛时雨(1818年—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

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与著名词家并画家周闲、书法家秦光第、画家应宝时、《寒松阁谈艺琐录》作者张鸣珂、道光进士与诗人张保衡(张任庵)及沈濂、著名篆刻家吴传经等广有交游。

去官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惜芳书院等,门生甚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薛文潮

1.jpg

薛文潮(1753年—?),字长纲,号飞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村,父亲开豆腐店,为人勤谨,对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从小好动,尤喜使刀弄棒。时在县衙任把总的伯父看小文潮是根将苗,便有意引导他习武。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伯父就把年仅十二岁的文潮唤醒,带他到考坪练操。

小文潮的操课很简单:抱石头。伯父拣来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先让小文潮抱小石头绕考场行走,过几天就换抱大一点的石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这样练了三年,薛文潮的手劲很大,能抱二百多斤的石头疾步小跑。此后,伯父开始教他刀法。由于功底扎实,飞舞一个时辰而不心虚气喘。旁人看了,皆道是神力。乾隆四十年,薛文潮参加县学考试,名列前茅。四十四年参加省试,中武举第六名。四十九年经兵部考核,薛文潮被选为羽林军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薛福成

cdbf6c81800a19d8f645ec9f36fa828ba71e46e1.jpg

薛福成(1838年—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记》及续刻已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薛雪

1.png

薛雪(1661年—1750年),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薛允升

薛允升.jpg

薛允升(1820年—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陕西西安长安区马务村人。进士出身,历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允升对汉、唐、明几代的法律进行了认真研究,编成《唐明律合编》四十卷、《汉律辑存》六卷、《汉律决事比》四卷,还将自己平时判案的笔记加以整理,撰成《读例存疑》五十四卷,其他著述收于《薛大司寇遗集》中。

0.1032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