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宣
薛宣,生卒年不详,字赣君,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以知人善任著称。历任不其县丞、乐浪都尉丞、宛句令、长安令。
汉成帝时,诏补御史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任御史大夫,后任丞相。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被免去丞相之职。
薛宣为官赏罚分明,用法公平,任职过的地方都有教令可为准则,多数宽厚仁爱使民有利。为人喜欢威仪,进退举止容仪温文,性格细致安静有智谋,执行职守,务求其利平安。下到节制用度笔砚开支,都有计划,官吏百姓都很称赞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世雄
薛世雄(555年—617年),字世英,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是隋代著名的军事将领。
薛世雄自幼习武,十七岁时就跟随北周武帝参加了平齐战争。经过这样大的战争的锻炼,薛世雄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武将,入隋以后也屡立战功,进升为通议大夫,左监门郎将。
大业十三年(617年),涿郡留守薛世雄统率燕地精兵三万南下攻瓦岗军,兵至河间(今属河北)。两军在乐寿的七里井(今河北河间南)交战,窦建德军在乐寿周围各县分散收麦,闻世雄前来,指挥部队从各城中撤出,向南转移,然后乘其不备,选精兵数千人为伏兵,亲率敢死之士280人夜袭成功,薛军大乱,自相践踏,史称“河间之战”。薛世雄带数十骑逃回涿郡,惭恙发病,不久病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道衡
薛道衡(540年—609年),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隋朝大臣,著名诗人。
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隋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大业五年,逼令自尽,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著有文集七十卷行于世,至今已佚,仅存《薛司隶集》一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诗二十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八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举
薛举(?—618年),隋朝末年群雄之一,祖籍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初任金城府校尉。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俘虏其大将慕容罗睺、刘弘基等,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收
薛收(591年—624年),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
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万均
薛万均(?—641年),唐朝将领。本敦煌人,后徙京兆咸阳,隋朝名将薛世雄第三子,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之兄。大业末年与弟薛万彻客居幽州,后随罗艺归唐,授为上柱国、永安郡公。贞观初年,随柴绍讨梁师都,任行军副总管,击走突厥,围歼其军,升任左屯卫将军。
贞观八年(634年),随李靖讨吐谷浑,任沃沮道行军副总管,在青海遇敌,单骑冲阵,诸将跟随他,斩数千人,升左屯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639年),以交河道行军副大总管的身份与侯君集击高昌,进封潞国公。贞观十五年(641年),坐事下狱,忧愤而死。唐太宗为他举哀,命陪葬昭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万彻
薛万彻(?—652年),唐朝名将,汉族,唐朝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原籍敦煌(今属甘肃)。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第四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仕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武安郡公。本为隋将,后与兄长薛万均同自幽州降唐,因征讨梁师都有功,授车骑将军,随罗艺四处转战其他起义军,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赏识。
玄武门之变时,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以太子首级,他才放下武器带领数十骑逃入南山。后来唐太宗赏识其武勇,屡次遣使招谕才复出拜将。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尚太宗妹丹阳公主。后因参与谋立荆王李元景为帝,被长孙无忌所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元超
薛元超(623年—684年),名振,以字行,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朝宰相,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
薛元超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简州刺史、正谏大夫,袭爵汾阴县男。
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监国,并在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62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刺史,谥号文懿,并陪葬乾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令之
薛令之(683年—756年),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人。福建(时称建安郡)首位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儿时聪颖好学,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当时,李林甫做丞相,独断专权,导致民怨四起。薛令之借题诗表达自己对李林甫专权的不满,被唐玄宗所不喜,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薛令之回乡后,隐居在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唐玄宗听闻他生活贫困,下了一道““令有司资其岁赋”的圣旨,但薛令之只支取俸禄,从不多取。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薛令之生前著有《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均已佚失,现存诗作仅有《自悼》、《灵岩寺》、《太姥山》、《草堂吟》、《唐明皇命吟屈轶草》、《送陈朝散诗》等6首,前3首收录在《全唐诗外编》中,《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后3首存录于《高岑薛氏宗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稷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汉族,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
薛稷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讷
薛讷(649年—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人(今山西省新绛)人。北魏河东王薛安都七世孙,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长子,唐朝将领。
唐高宗时以御边有功,官封平阳郡公。其故里为令山西万荣薛李村。唐武德三年(620年)由龙门、稷山等县划地设置万泉后,父子分属两籍,薛仁贵仍属居龙门,而薛讷随地属万泉, 薛讷不善言笑,但沉着勇悍,越是大敌当前,越是从容镇定。他富有正义感,不畏权贵。
当时他仅为一县令,皇帝宠臣来俊臣权势倾朝,人们多趋之若鹜。在这一案中,来俊臣因受贿草率断之,但薛讷以民意为重,义正词严,拒理抗争,迫使来俊臣收回成命,从而以刚正秉直而闻名于世。
薛纳以将门之子得到武则天重用。当时突劂侵入河北,边患紧急。武则天授讷以左武卫将军、安东经略,镇守边疆,屡立战功,后拜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
开元二年(714年)夏,他受命和左监门将军杜宾客等率领大军二万余人,抵御契丹。军士苦于酷暑,行军到滦州,不期与敌遭遇,军事失利,被朝廷责备并削去官爵。但薛讷“资忠报主,见义忘身”,在吐番侵扰临洮、渭州、兰州等地时,他以平民身份摄佐羽林军,为陇右防御使,奋力抗击,大获全胜。
玄宗本拟亲征,得此捷报,非常高兴,又拜薛讷为左羽林大将军,掌管京师卫护,复封为平阳郡公。后告老回家,死时七十余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涛
薛涛(约768年—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史学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岁。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旧五代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显
薛显(?—1387年),徐州萧县杜楼镇人,明朝开国大将。最初赵均用占领徐州,让薛显为元帅守卫泗州。赵均用死后,薛显率领泗州投降,被授予亲军指挥,跟从朱元璋征战。南昌平定后,命薛显跟从朱文正守卫。陈友谅进攻南昌时,薛显守卫章江、新城,后派出精锐斩杀刘进昭、活捉副将赵祥,固守三个月得以解围。邓仲谦占领新淦后无法被攻陷,薛显征讨并斩杀,后升任江西行省参政。跟从徐达收复淮东、征讨张士诚。后跟从常遇春进攻湖州,后升任行省右丞。
之后跟从徐达进攻中原,攻克兖州、沂州、青州、济州、东昌、棣州,乐安、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德州、长芦、通州、北平。后分守古北口,进攻大同,活捉乔右丞等人。进攻山西、保定,攻破七垛寨,追脱因贴木儿。后与陈友德率领三千人,攻下太原、追击扩廓。后与徐达会师平阳,招降杜旺等人。后抵达临洮,追击元豫王等,取平凉。张良臣假装庆阳投降,薛显纳降去,后张良臣晚上袭击薛显营,后突击幸免。薛显后围张良臣,此时韩扎儿进攻原州,以骚扰明朝军队。薛显驻兵灵州,张良臣无援后战败。此后薛显狂追贺宗哲到六盘山、追扩廓到塞外,从此陕西境内战事平息。
洪武三年,功臣赏罚,因为薛显曾经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以及千户吴富等人,封永城侯,被贬到海南。次年,朱元璋想念其,召其归还。此后跟随徐达征战漠北,屯田北平。洪武二十年东,召还,到山海关的时候去世。赠永国公,谥桓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薛瑄
薛瑄(1389年—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河津县)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卒,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