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人岂无亲乎?
吾李氏家族明永乐初奉命自三河县迁此,经清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一年、道光二十四年登多次重修,距今有一百五十余年。
百年间世事沧桑,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族人无暇,此乃百年吾族谱未修之故,实乃有愧于先祖也。
今恰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吾李氏族人安居乐业,国家号召传承民族文化,使家风家规永传于后,此乃再修族谱之契机也。
吾辈长者尚存,再续世谱责无旁贷。
二〇〇一年有意为之,搜集资料,寻访族人,与其华、承套等人共议此事,皆对修谱赞之并曰:此时不修,更待何时。
万事开头难,然征途更难,几经磨砺,一分耕耘,历时数载,于二〇一七年付梓,文雅大欢,若能慰之先祖,励之后人,吾心足矣,余不揣冒昧,谨以此文为序。
李承虎
二〇一七年三月
前人不修谱,今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这句话正道出了修谱的必要性;盛世修谱,乱世藏金,今恰逢盛世,国泰民安,修谱义不容辞。
李公讳玉,生三子,长名贵,次名真,三名宝,居山西省壶关县树掌村小圪台上。贵祖生二子,长名初,次子名二,以此起名也。自明永乐七年真祖从山西迁河南彰德府林县择里于县南五十里辛店西庄村上名九莲池,生九子,长子名三,次子名四以至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也,塟南磊城东沟坐北向南立祖,其子或曰东茔四,西茔五也。宝祖迁居于东姚镇李家湾,子三人,长子名十二,次子名十三,三子名十四也,葬庄西南坐东向西立祖,十二祖也葬祖茔,十三祖乃迁居于汤阴县寺湾村葬庄后地名北土冈,坐北向南立祖,十四祖乃迁居于安阳县天起镇塟庄东南,坐南向北立祖。
据大清道光五年十二世萬春碑文记载:旧有族谱可考传,谱遇火焚失,十三世培植修谱之时,碑碣可考。由此推断,二修谱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十三世培植所修,三修谱是清嘉庆十年十三世可觀所修,四修谱是清道光三年十四世靈心纂輯,共十卷,分别是卷一《李氏老谱》、卷二《李氏自通支谱》、卷三《李氏自逹支谱》、卷四《李氏嵐支谱》、卷五《李氏芝芳支谱》、卷六不详、卷七《李氏知臣知贤嘉节嘉殽嘉乐支谱》、卷八《李氏毓秀明秀俊秀支谱》、卷九不详、卷十《李氏坤成支谱》,自此后各支派修各支谱。
据嘉庆十年宗谱记载始祖九世孙明秀俊秀傑秀益秀毓秀振秀,以上六祖为胞堂兄弟,不知谁与谁是亲兄弟,六祖中或迁外或失传,至道光三年只有明秀俊秀毓秀传下子嗣,主要居住辛店村、马儿沟、茶店街;道光三年至今183年中经中华民国动乱、家族衰败、反四旧、文化大革命迄今没有发现续谱,或已失传。
公元二〇一五年乙未首夏上旬
廿一世刚毅敬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泱泱华夏、民族之源、文明昌盛。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溯本思源。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也。
本族素来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乡土观念,此乃本族之所以传承至今,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也。谱牒者,详生没,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自古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于是,士庶之家俱各修谱树牒。特别是文宗巨擘欧阳修、苏东坡诸公所创谱例,更趋系统化、科学化、人文化,至今为后人循蹈延袭。近年来,国泰民安,氏族文化研究盛行一时,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余曾浏览诸家新老谱牒百余本籍,然大多或掇拾高门,强为联络;或实出一本,不屑纪叙;或借重于名公巨卿之撰序;或假托隐逸文人之笔墨,大失谱谊,均难启后。且多仅记世系神主,史料支离,无传世价值。谱牒者,家之序也,有如参天巨树,论其树冠枝叶如何繁茂而其主干为一;亦如黄河发自青海,东流入海,毋论其沿途注入百千支流而主流仅一条耳。倘或谱牒不叙,不惟祖功宗德无由以彰,窃恐后之子孙支繁派广,世远年湮,而视亲支为途人,以近族为陌路者矣。谱牒作为家族之史料,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因而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缅怀先人、追远祖德、秉承先祖传统、继承家业、传承家规、以励后人,实为族人之众望,族人岂有不重之理乎!此为余修谱之初衷。
余等曾与本族长辈多次切磋,推敲谱例,研讨体裁,确定吾族谱牒为八卷分叙式,即卷一序言概述,卷二家训族约,卷三大事年表,卷四世系图考,卷五坟冢图录,卷六人物简介,卷七艺文传说,卷八附录杂缀。各部分既独成体系,明其一端,又相互印证,合而为一。余不敢假托以失真,亦不敢借重以矜美,谨以祖宗实迹纂辑成册,以昭伦序,以传后世而已。
此次修谱的特色有五:
一、新谱作为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册,不带神秘色彩,不做祭祀工具,谨使子孙后代了解先世;
二、新谱提倡男女平等,故将吾族有史可考之女性均列入世系录,有建树者均上外亲传介;
三、鉴于家族成员多散居于各地,故新谱印刷每户一本,以便了解家族渊源,共享先人之荫泽;
四、此次修谱,翻检大量方志文献,搜集众多口碑史料,栉风沐雨,奔波颠簸,实属不易耳;新谱凝聚我族几辈人之心血,也必将成为后续家谱第一手珍贵资料,为免使谱牒失传,望持谱之人妥善保管,并郑重嘱托后辈代代相传,使本族亲情永续,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
五、本次修谱由族委会主持,经多次议决,本次修谱设帐所需资金,由本世所有族孙承担,捐资明细将载入谱记以资纪念。新谱在前谱的基础上,又经多次考核,新增资料,力求其详,设专栏详述,世系以线条明之,分门别支、一目了然。
修谱者,乃维系宗族千秋万代一脉之真传也。得之机遇,来之不易。此后,望我族后人大力倡树敦宗睦族之美德,弘扬传承家世之风尚,缵续辑之,嗣而修之,以继往开来,流芳千古!以不愧对世代先祖,不愧对子孙后代!
族谱告竣,草成陋文。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