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我们阜宁陈氏自兴一公元末东迁,由昭阳避兵,始卜居盐邑之殷家庄以来600多年,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目前已传至24世,现有人口达10万之众。历经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五个朝代四次历史变革。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绝大部分家族成员参与了革故鼎新,朝代更迭的斗争,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同时分享了新的社会制度的福利。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一代一代传承了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创基立业的家风,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艰难险阻,谋取了族人的幸福安康。为了生计,先人们不断选择条件好的地方迁徙开拓,自一世祖兴一公卜居殷家庄创基立业后,二世祖老大彦刚公首先迁出殷家庄,选择沟墩北西小冈上高地小马庄居住,买田置地,拓荒种植,首创串场河西基业。三世祖友昂、友忠、友敬、友信、永清、起公陆续到串场河东择地居住,渐成南陈庄、中陈庄、北陈庄等庄园。真是“兴家于陈桥,六百年瓜迭绵延;聚族于场河,三十里村墟络绎”。随着海岸线东移,明、清两代,族人不断东迁,垦荒种地,垒灶煮盐。以农为主,盐业、渔猎为辅,兼营工商,遍及老阜宁县(东到海,南至草堰口河,西到苏家嘴,北到废黄河)广大区域。进入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经营范围,走出县界越过国门,从政、求学、经商等等,有的定居海内外。先人们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开拓精神,艰苦创业,兴修水利,筑路建桥,兴办学校,为家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宗亲们奋斗在各行各业上,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改天换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实行改革开放,宗亲们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经济收入迅速提高,家家推倒草房盖瓦房。有的成为万元户,告别乡村上城镇,建起楼房搞商贸、办工厂、做老板。搞建筑、去打工。在农村承包土地,搞种植业、养殖业,家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激烈竞争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带头人。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宗亲们传承弘扬了我族的传统美德,涌现了很多能人志士,成为社会名人。明朝陈仓抗倭,成为本邑民族英雄。清朝武进士陈为绮官居三品,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民国国议员陈伯盟,省议员陈为轩、陈如璜。参议政事,为家乡水利事业、教育事业奉献力量。进入共和国,更是人才辈出,比较杰出的有三次带领科学考察队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并在南极建成长城站、中山站的陈德鸿,被《半月谈》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国家能源企业神华集团董事长陈必亭为国家能源作出贡献。受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两次接见的军中楷模陈昌峰等等数不胜数。

  自兴一公元末卜居殷家庄以来,至明万历47年,世世子孙浸昌浸炽,支派日繁,在世人口已达3000左右。完赤、明廷、古遗三公惧其久而失其次,首创宗谱,至今九修得以延续,功德无量。现在存世的只有五修三本残卷,六修十二本现存十本,七修也只有几套分藏于部分宗亲家中,非常珍贵。先贤们顷注心血,历经艰辛,出资出劳历修八次,才使我们得以第九次续修。纵观全谱,完整的家族风貌呈现眼前,使大家感到十分欣慰。

  明万历47年(1619)初修宗谱时距元末(1366)兴一公卜居殷家庄年代最近。凌铁岩(华亭县教谕)先生在初修序中载:“陈氏自兴一公由昭阳避兵,始卜居盐邑之殷家庄。”一句话20个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是昭阳(即今兴化县城昭阳镇)发生战争之时,应是元末。因为到了明初,昭阳就没有战争了,也就谈不上避兵。地点是兴一公由昭阳迁居殷家庄(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人物是兴一公,没谈及其他人。事件是说兴一公为躲避昭阳发生的战争而由昭阳迁居殷家庄,决不是移民到殷家庄的。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料,我们只能本着这句话,寻根问祖,偏离这句话都是错的。一至六修,先贤们每次修谱都在寻找兴一公以上世系,但限于当时条件没法找到。七修时,由于寻祖心切,根据外边广传我们这一带先祖是从苏州来的。便在名行中写道“兴一公由元末自姑苏阊门避兵昭阳,旋迁于古盐城县治之殷家庄。”在不知道兴一公身世、父母家庭的情况下,怎么能知道兴一公自姑苏阊门避兵昭阳的呢?这样改写了初修序中的记载,并在族中广为流传,都说我们祖上来自苏州。因为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打平江前,先规取淮东。昭阳之战在平江(苏州)之战之前。打平江时,兴一公应由昭阳迁居殷家庄了。二0一五年武汉市新洲区沧埠街道高陈村兴二公裔孙陈才元等,根据《黄冈界牌陈氏宗谱》记载:“宗显字道智,任明重庆府同知,诰授中宪大夫。元顺帝末兵起,公诸子俱分迁。公与次子来黄冈石界牌之高家小屋塆……子四,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兴一字伯兴迁蕲水县矾石港,兴三字叔兴迁贵州,兴四字季兴迁郧阳府”。到谱中所记地方寻找兴一、兴三、兴四公裔孙均没找到。后在互联网上看到我们兴一公的信息,与银川秘书长取得联系,并和必进会长一起主持了阜宁兴一公、武汉兴二公、宝应兴三公、泗阳兴四公后裔代表研讨论证会,大家认为我们阜宁兴一公、武汉兴二公、宝应兴三公、泗阳兴四公为亲兄弟。他们的祖籍是江西省瑞昌市肇陈镇(元朝时为江西瑞昌肇陈口紫溪畈)兴一公父亲宗显公以上代代可考,为江州义门分迁果石庄之后裔。(详见考证资料)九修时由宗亲代表签字确认。

  专家学者认为,纂修宗谱属文化领域,考查论证属学术领域,遗传基因检测属遗传学领域,这三者对于家族修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鉴于文化领域的修谱,因为年烟代远,很多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无法考证。但只记好事善事,作为正能量传承美德,激励后人奋发上进,所以相对宽松。

  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祭祖礼仪,体现族人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教育后代、传承祖德、宏大家声的大好事。东门七兴祭陈际新宗亲,组织祭祖20余年不间断,每次祭祖都进行孝道演讲,效果良好。五修、六修、七修均立有“祭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结合当前情势,切实搞好祭祖礼仪。

  认祖归宗是一件好事,前人在家谱中对认祖事谊作了一些规定,我们应结合实际,讨论执行。

  家风家教家训写在家谱中,希望我们每个家庭都要注重身教言教、注重家风建设、注重家训贯彻。良好的家风能使家业兴旺,家庭幸福,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这次九修总谱在各门完成支谱基础上,在六门宗亲代表强烈要求下进行。陈必进会长首先联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董事长陈昌金讨论纂修总谱事宜,决定先修电子谱,同时编写材料,出版印刷谱。必进会长以为宗亲服务的高度热情,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青岛、阜宁,奔走于六门之间。多次召开会议,抓重点、解难点、组织各门反复校对,直到宗亲满意为止。昌金董事长在恒星科技学院新建了姓氏文化学院,成立了陈氏文化促进会,首先安排炎黄家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蔡允中总经理负责编排我们家族宗谱。在蔡总的组织下先编电子谱,接着编排印刷谱。昌金董事长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必进会长担任常务主任,银川秘书长与各门宗亲联谊会会长担任副主任,陈冶担任主编,各门支谱主编担任副主编,编委120多人。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付梓。

  九修宗谱侧重整理我们阜宁陈氏文化,总结先人美德懿行,以冀教育当代,启迪后昆,弘扬陈氏文化,传承美德懿行,光大前辉,照亮后人,跟上时代步伐,敢为人先,不失为陈氏子孙也。

  九修宗谱得到广大宗亲热烈响应和全力配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领导及其姓氏文化学院领导大力支持,炎黄家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诸同仁的辛勤工作,致使宗谱圆满完成。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尽管编修人员十分努力,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编修时间较短,资料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错漏难免,深表歉意,万望谅解。

  

  

                                                                                                    兴一公 十八世孙  陈 冶 谨撰

  

                                                                                                                         二零一八年十月

  

  

  

  

  

  

  

  

  

  

  

  

0.0940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