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忆述我的故乡我的双亲

  (三哥忆述)

  我的出生地——芝南,座落在芝山脚下,面对纱帽山,右面有仙山嶂,左面有马鞍山,群山环绕。村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田野,一条溪从田野流过,溪的上游有几条从崇山峻岭流出的支流,水质清彻见底。溪下游汇入敖江,敖江是省会福州的水源地。有两条人工水从村境穿过,一条水位高,途中建有四个电站。两条水渠能灌溉村里所有土地,从而旱年保收。田野里溪流河床较低,两岸护岸坚固,洪水也不会泛滥成灾,所以也少有洪灾。我大哥、二哥分别在南京、北京工作,曾下乡到苏北和北京郊区农村,对比之下,说我们村的环境好多了,是个好地方。

  我们村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中学叫古田县第三中学,是省级达标学校。小学校养成教育出名,获教育部表彰。

  古田县第二医院座落在村西南方。

  省道203公路穿村而过,是二级公路,拟建的古宁高速公路在村附近有出口,拟建的古宁高铁在村附近也安排有车站。

  我们村离古田城关50公里,离宁德市50公里,离省会福州100公里。

  我们兄弟四家,大哥定居南京、二哥家定居北京,弟弟一家定居福州,只有我夫妇,和大儿诚还住在老家。

  我们介绍故乡的一些情况,是叫我们的后代不忘故乡,能多抽空回去看看。

  我们的父母亲养育了六个儿女,四男二女。父亲对儿女是严且爱。

  父亲的威严是不容置疑的。

  父亲不容儿女越轨。有次拔草到了一户人家的番薯地,人家怀疑我偷挖番薯,告到我父亲处。晚上我回来,父亲不动声色地操起扁担要打,幸好被母亲拦下。要不非打成伤残不可。吓坏了,小弟也目瞪口呆。所以我们兄弟从不会小偷小摸。

  父亲安排给我们兄弟的活是不能打折扣的,要坚决完成。我们兄弟放学回家,假日假期,都不能闲着,要做很多事情,读大学回来的大哥二哥也不例外。

  大哥在读中学时很喜欢打蓝球,而父亲安排他每天傍晚要到深山里挑一担柴火回来。有次大哥打球忘了这事,天黑了才回家。父亲二话没说,把扁担递给大哥。大哥立刻明白了,拿了扁担摸黑去深山里挑柴回来。

  父亲对我们的爱有如春雨,滋润着我们健康成长。父亲的教育很多时候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父亲说,北宋名将杨继业的祖先,曾请地理老师为他家找风水宝地。一天,杨家和先生叫人了一个大罗盘寻找宝地。罗盘指向前方,但来前方,罗盘又指向前方……最后来到海岸边,罗盘显示宝地在水下。此时恰一赵姓渔民从水冒出,提一篓鱼上岸。杨家忙问水下情况。渔夫说,他打鱼若别处没有,到这水下的两洞里必有收获。地理先生悄悄告诉杨家,两洞的左洞能出天子,右洞出将。杨家苦于无法下水,心生一计,对赵姓渔夫说:“水下两洞葬之,右能出天子,左能出将。你我两家各把先人骸骨葬入好吗?”渔夫当然乐意。各自回去取了先人的骸骨,然后下水安葬之。渔夫完事上岸,杨家问如何放置?渔夫说,宝地是你们发现的,当然右洞天子洞是归你,我渔夫后代能出将已心满意足。杨家听后仰天长叹,天意啊,好心好报!于是说出实情。渔夫听了,忙说,这不行要换回来。于是再次下水,但两洞穴已闭合。渔夫出水看有柴夫挑柴,忙向他借了挑棍,下水用挑棍想撬开封口,要把两家先人骸骨调换。但已撬不开,反把挑棍折进一段。一百后年,赵家做宋朝皇帝三百余年,杨家出了杨家将,而柴夫后代也做十年皇帝,即后周柴荣。

  父亲说,有一大户人家,供养了一个地理先生,专为他家寻找风水宝地,好吃好喝伺候着。一年后,地理先生出外寻找宝地。一个月后回来,对东家说,找着一地,能大贵。东家问他,若将先人葬入此地,对他人有否妨碍?先生说对紧邻的村庄有害,东家忙说,不用,再找。于是先生再找。二个月后,先生回来对东家说,又找一处好地,能大富。东家问,对别人有无妨害?先生说对邻墓有害。东家说,不用,再找。先生于是再找,但心里很不愉快。三个月后,先生无所发现,却指着一处山腰,骗说是宝地,并对他人无害,东家于是将先人遗骸葬之,日后却无比兴旺发达。原来先生以为不是宝地,却是一处难得宝地,白天看不出好,待到晨曦,云雾缭绕,有如万马奔腾、百凤朝阳。

  父亲说,人得意时不可骄傲、炫耀,应该感恩、谦卑。

  他说,曾有一座好祖坟,连着三代出高官。到了第三代人,得意洋洋,择日广宴席,延请千人,并请戏班连演十八场的戏。结果第三代后开始衰弱,不但再无人才出现,乞丐倒不断涌现。因为连演了十八场的戏,王侯将相不断出现,连皇帝也多次出现,唯乞丐没有出现,因此上天安排其后代产生乞丐。

  父亲说,有两个人,一个叫旺财,一个叫旺义。两个做生意回来,路上看见前方一黄马一白马。走近一看,却一黄坛一白坛,旺财知道黄坛里是黄金,白坛里是白银,于是抢了黄坛,旺义抱走白坛。旺财回家赶紧打开黄坛,却发现只是一坛黄水,不甘心喝了几口黄水,结果旺财肚子大痛不止,快死时,吐出的水又变成了黄金。旺义抱回白坛,打开一看,却是一坛子白花花的银子。

  父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不要太自私、太贪心。

  父亲常对我们说,要学会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

  父亲说,有一个叫祖厚的老人,季去水渠给自家稻田引水,把水渠开一个小口。这时另一个叫祖亘的老人也到水渠给自家稻田引水,也在水渠开一个口,祖亘老人嫌水量不够大,把祖厚老人开的水口堵上。祖厚见了与祖亘老人论理。祖亘老人不但蛮不讲理,而且还把祖厚老人推下田去。祖厚老人从田里爬起,满身泥浆,象个泥人。祖厚老人四个儿子见了,忙问何故?祖厚老人说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几天祖亘老人因心脏病发作去世。这时祖厚老人才对四个儿子说出实情,并说当时说出实情,你们一定去找他算帐,报复,扯打,那他现在的死就与你们脱不了关系,这不是就惹上了天大的祸事。

  父亲说轻易不要心生怨恨,怨恨是双刃剑,既伤对方,也伤自己。要胸怀宽广些。

  父亲说,有两个,一个叫泽仁,一个叫泽义,因为田争得脸红耳赤,没办法只得上省城衙门告状,但在省城的路上却结伴而行,同吃同住,告状共伙食。

  父亲要我们对人要有礼貌。

  他说,有一书生去杉洋,到一岔路口,不知走哪条路。见一农夫正在里犁田,大声说:“喂,去杉洋怎么走?”农夫说:“喂,往右走,下一个岔路也是往右走。”书生着走,又回到原地,书生恍然大悟,忙说:“大伯,请问往杉洋怎么走?”农夫忙说:“小弟弟,往右走,第二岔路往左走。”于是书生走对路,顺利到达杉洋。

  父亲教育我们,兄弟要团结,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父亲说:有两兄弟和其他十几人一同上山打猎。哥哥看见一只老虎,开枪打了一枪。老虎中枪却没有死,张着血盘大口扑向哥哥。哥哥急中生智,把枪一横,挡住了老虎。老虎咬住枪棒,哥哥用力推着,老虎牙齿够不住人,却把头伸出往哥哥的脸上抹来抹去。此时万分紧急,哥哥若撑不住,老虎扑倒哥哥就会吃了哥哥,同去的十几人都惊呆了,但谁也不敢前去救援,怕被老虎伤了自己。但唯弟弟见状,奋不顾身冲上去,挨着老虎补了一枪,老虎应声倒下,哥哥获救了。

  父亲说,有兄弟俩不和,哥哥结交了很多狐朋狗友,每天吃喝玩乐。大嫂很贤慧,劝道:“兄弟如手足,你要珍惜。”哥哥当耳边风,仍然我行我素。大嫂很聪明,一天晚上,她杀了一只狗,用衣服包裹着放在大门后。半夜哥哥与朋友喝得醉醺醺回来,推门进去拌倒在地,一摸软乎乎一堆东西。叫妻子撑灯一看,见是一个死人,满地是血,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问妻子乍办,妻子忙说:“请你的好朋友帮忙,偷偷把他收拾埋葬了。”哥哥忙去找朋友,朋友知情都推托不去,哥哥垂头丧气回来。妻子对哥哥说:“找你弟弟试试。”哥哥找到弟弟,弟弟二话没说,拿了锄头与哥哥一起把尸体埋了。第二天,衙役找上门说,有人告他杀人,且指出埋尸地点。但掘开埋尸点土层,发现只是一只狗,衙役又抓了告发者,告发者却是哥哥的狐朋狗友。

  父亲教育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他说北宋有一举人,屡试不中,但却不灰心,还留着一块地建状元府。别人见了都耻笑他,他不以为然,坚持不懈,最后80岁中了状元,盖了状元府。

  父亲还讲一些真实的盛衰的事,说以前这个村有个财主,担心后代落泊,房子漏雨无力修补,他瓦片盖得特别厚。但后代好赌,把瓦片抽稀了变卖凑赌资。还有财主怕后代变卖田产,把分块小田块整一块大田,结果后代子孙破落,还是大块田划分几块变卖了。

  父亲讲的故事很多,还有三国演义的故事,唐朝薛家将的故事,北宋杨家将的事,南宋岳家军的故事,还有传统戏剧王宝钏的故事……民间传说……

  父亲故事教导我们要好心、善良、重情重义,要宽容、要忍耐,做事要坚持……

  父亲也很幽默,常会说笑话。

  他说,有一家子有两个儿子,一高一矮。当年是计划经济,物资短缺,每人一年只发一丈二的布票。哥哥身高,一丈二的布票不够用,弟弟矮,一丈二的布票有余,因而当家的母亲喜欢弟弟而不喜欢哥哥,哥哥心里不服气。兄弟俩都是一同涉水到溪对岸上学。一次恰逢下大雨,溪水涨了,哥哥人高可以涉水过河回来,弟弟只能待在对岸。母亲见回来的只有哥哥没有弟弟,忙问哥哥,哥哥说弟弟在对岸“散步”(本地话散步与省布同音)。

  父亲的很多话充满生活哲理。

  他说,“好吃莫如龟”(本地话龟与饿同音,他说“少吃多味道,多吃臭屎味”,他说“三寸喉咙过后,不是屎就是尿”意思好吃不好吃的东西到胃消化后都变成了大便小便,不必太爱贵的好吃的东西。这些话在现在看来还有养生的道理。

  父亲还有不俗的见解。当年地、富农被划为阶级敌人,倍受歧视。但父亲却说,他们其实都是有本事的人。

  父亲还说“赠金不如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父亲胆大、勇敢。父亲能打凶猛的野猪。且他技法科学,他懂打野猪要等野猪跑前面后打他的耳后,这样野猪受伤后往前窜,便不会伤人。有人迎面打野猪,结果野猪受伤后向猎人,把人咬伤。父亲一个人在深山老林碰见老虎也不怕,父亲还会打飞禽,懂得瞄准时要超前些。

  解放前,土匪猖獗,常常到父亲早年住的深山里老屋骚扰。每次土匪来时,父亲安排母亲带儿女和爷爷离家躲避,自己只身与土匪周旋,曾被土匪用枪托狠狠地打过。

  父亲很聪明,他的彻石手艺是自学的,是附近最出色的工匠。加上他本分,做工负责任,所做工程质量好,在本地最受欢迎。古田三中有很多工程,特别信任我父亲,全部请他做。学校大操场边的护岸,高10米,长80米,是父亲用溪里的鹅卵石垒成,60—70年后今仍文丝未动,如刀切一般,见的人无不称赞,成为一道奇观。

  父亲是一个很感恩的人,当年我大哥、二哥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缺路费,余庆长老解囊相助,父亲一直记得,且不断向我们念叨。二哥有次生病高烧不退,十分危险,是黄仁斌校长送了抗生素的药,转危为安,父亲也一直记,不断向我们述说。

  父亲常常干很危险的事,把倾斜的10米高土墙搞正这需要在地基上操作,操作时土墙随时有崩倒危险,他都冷静处之,我们和母亲都极为担心。

  父亲喜欢创业,他一生盖了三座房子,一座比一座宽大、漂亮。

  父亲对母亲的爱是深沉的,表现在危难关头。早年我们父母和大哥、二哥是住深山里的独座房子里,有一次母亲得白喉病,到半夜,病情危急,呼吸困难。父亲见状,不顾天黑路险,急跑穿过十华里的深山老林,一路狼吼虎啸全不放在心上,赶到村里敲开老中医的门,拿到治白喉的特效药赶回,此时母亲已牙关紧锁,不能呼吸,父亲用铁器撬开牙关,灌入药液,母亲才呼出气,转危为安。

  父亲不仅养育我们四兄弟,还关心大姐、二姐的困难。把两家很小的外甥带在身边,传授技艺,跟随做工赚钱,解决她们家经济困难。

  母亲是个十分贤惠(慧)的女人,心里只有丈夫儿女,没有别人也没有自己。她十分善于持家。

  当时父亲虽然是当地著名的工匠,找他做工的人不断,他常忙不过来,但工钱不高,且常常被拖欠。父亲的工匠收入大部分用于盖房子(他盖了三座房子),交给母亲当家的钱不多。

  一大家子的人的吃饭、穿衣、儿子上学、年节、人情往来等,都要母亲操心。她却统筹兼顾,长治久安。

  母亲每天要做饭。从我记忆时,每天吃饭的通常有5人,但在盖房子时,却有十几、甚至二十几人,当时使用的土灶,效率很低。通常母亲每天鸡叫就要起床(约3—4点),忙碌到天亮要让一家人吃上饭。大家吃饭时,母亲不上桌,还要补些菜肴。待大家吃完,母亲才匆匆吃剩饭剩菜,还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赶紧收拾。逢到盖房子时,有两桌子人吃饭,母亲要半夜起床做饭。中午饭、晚饭每顿最少也要花23小时。

  母亲给一家人洗衣的工作量也很大。父亲一天重活下来,衣服又脏又汗要洗,我们兄弟虽然上学,但放学回来也要帮活,衣服也很容易脏,23天后也要洗,被单、蚊账有时也要洗,那时没有洗衣机,洗衣的工作也很辛苦且费时。

  一家人的衣服缝补也很花时间。当时物质困难,再破的衣服也要缝补使用。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穿了弟弟穿。母亲缝补衣服都是晚上挑灯进行。晚上母亲有时还要为家人做布鞋。做布鞋纳鞋底是很费力的。

  逢年过节是我们高兴的时候,却是母亲更累的时候。母亲除烹煮更费时,还要杀鸡、鸭、兔子。

  母亲做饭、洗衣、缝补的工作量,在现在人看来是很难完成的。

  但母亲还要种菜、养鸡、鸭和兔,还要养猪——菜猪和母猪。

  母亲种得菜要够一家人鲜吃,还要备用——腌菜。母亲的腌菜是用大木(直径近1米)装。

  养鸡、鸭、兔,要管鸡、鸭、兔的三餐,还要定时给它们清理粪便。养猪的工作量更大了,猪吃得多,喂得多。猪食问题是不容易解决。那时番薯要种几千上万株,挖的番薯是一两万斤。番薯加工成干薯条(叫番薯米)是很苦的活。大冷天起大早(5-6点)要动手,赶太阳出来晒。番薯藤也有二三万斤,要切碎做猪一年的饲料。切碎饲料只能在晚上做,母亲常常要做到半夜,切番薯藤声音:“嚓嚓嚓……一直进入我们的梦乡。给猪清理粪便活又脏又累,我们都很害怕,但母亲却高兴,因为这是种菜的好肥料。

  母亲是持家的高手。她总能保证一家人有吃、有穿,且能做到收支平衡。

  她设法增收节支。节支的办法,吃的东西除盐外,基本自给,甚至食用油也是自给。她每年茶籽收获时,上山捡别人采剩的菜籽,然后榨油备用。增收的办法主要养母猪。她每年可以出售两窝猪仔,有一笔不小收入。这笔钱她不让父亲挪用,她对父亲说全用于还债了,一分不剩。其实她全存着,细水长流,供一家人日常使用和紧用。养母猪虽能赚钱,却是很难的活。小猪哇哇堕地,母亲是接生婆。小猪一天天长大,母亲是保姆。小猪一天天长大,食量倍增,母亲筹食、煮食、喂食的量也一天天增大。多苦多累想到小猪出售时的收入,母亲都甘之如饴。

  母亲是很苦的。别人生孩子,做满一个月的月子。母亲的月子只有三天。母亲总是背着孩子干活——煮饭、洗衣、种菜……

  孩子是母亲的心肝,是母亲的生命,为了孩子,母亲可以拼命。

  当时医疗条件差,大哥体质差常生病。大哥有次病,母亲背大哥日夜背了一个月。二哥也不省事,几次重病都把母亲急坏,幸而转危为安。

  为了孩子们平安,母亲常烧香拜佛。

  母亲为不让在外读书和工作的孩子担心,总是隐瞒自己的病情。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是自发的,母亲对孩子教育是科学的。

  她鼓励孩子勤劳。我们干好活,她会微笑着给予赞扬,有时还赏赐糖果一颗。如果干脏活累,还会奖励鸡蛋一个。

  她教育孩子节约。她常说,有时常想无时,俭要俭冬,没时俭空。意思是说,有钱时要想到没钱时,有钱节约花,以备没钱时用。有钱节约,没钱时节约不成。

  母亲常说竹枝是良药。孩子犯了错,用竹枝打一顿,痛得哇哇叫,就记住了,但不伤身。我们都吃过这样的“良药”。

  母亲是很漂亮的,但她自己全然不知。她端庄、秀丽、自然。她50多岁在南京,大哥带她照了像,辞世后做遗像,挂在老家房子的大上,后代可以去瞻仰瞻仰。母亲从不收拾打扮自己,她心里只有丈夫、孩子,并为此劳作,任劳任怨,她心里没有自己。

  一些我们父母的事,是怀念我们的父母,重温父母的教诲,感念父母的宏大恩,也想让我们的后代看了后,从中受益,获得启迪。

  

0.160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