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我经过几年的实践,砌筑房屋基础的技术已经很好了,那年公社建筑社(镇建筑公司前身)为了拓展业务,争取到南平市来舟火车站候车楼工程的施工项目。那年代,一个地方的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候车楼是最大的形象工程,和人民的需要,领导对这个工程非常重视,在老家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和民工前往该工地施工。我们基础工程技术师傅有五个人,领导把工程分为两段,我和我的师兄分为一组,分得一半工程量。领导的用意是两组进行竞赛,比速度比质量来提高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要求。
那个年代,特别是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们自己解决食粮、蔬菜、养猪、喂鸡,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盐要去买,其他的都是自己家庭解决。身上穿的衣服除了买些布料加工外,自己也纺织些粗布做衣服,这种粗布的植物叫“苫麻”,又叫野麻, 其纤维细布柔韧,是织布的好材料,我家种了一小片,小时候母亲教我怎么加工,怎么搂成线。在收割的过程,这种植物茎上及叶子有很多毛毛虫,至今回想起来还有点毛骨悚然。我们民工很多人都穿这种粗布用手工做成的衣服,戴着旧斗笠,在火车站工地干活,与南来北往的旅客对比,像是半原始部落人群一样与众不同。我们生活很节俭,一盒来饭加5分钱的青菜,就是一餐的伙食了。
在挖地基时,有一个转角土质很差,挖到5米深还是烂泥巴,地下水很多,用潜水泵抽水,我第一次看到带电的水泵还可以放在水里工作,有一次坏了,听说还要送到福州修理。最后决定不挖了,打木桩增强受力面积,再浇捣钢筋混凝土底板。木头这东西,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三五年。所以在地下水位以下是不会腐烂变质的。以后我在西洋中学遇到烂泥地基也是这样处理的。
来舟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只是一个小村庄,但来舟火车站是福建省最大的一个中转火车站。厦门到外省,福州到外省,厦门到福州都要经过那里,或者在那里人流中转,货运调度,南来北往的车厢都要在那里重新编组发行,白天黑夜都是编调车皮的鸣笛声。
我在那里干了几个月,第一次体会到外出打工的艰辛,也增加了很多见识。我认为经历也是财富,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付出才有收获,见识多了,才能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