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善的修史制度。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映,是重要的史料。重视家谱,是人类尊重祖先的天然感情的表现。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研究“人民的历史”,不能不依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浩瀚的家谱遗产。家谱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乔氏谱牒的撰述,有史料记载可考的,据史籍《唐韵》,《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万姓统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其次当数桑君编辑的《新百家姓》,此书记载了在北魏时期乔氏的发展变化情况,南北朝北魏末期大臣桥勤改姓乔,从此改桥氏为乔氏,世代相传至今。民间传颂最广的古代乔氏名人 : 乔玄 (109 -183 ),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汉末名臣,将领、政治家,太尉、太中大夫曾任大鸿胪、司空、司徒等职。桥瑁 (?-190 ),东汉末官吏,字元伟,睢阳 ( 今河南商丘 ) 人,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初平元年 (190),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乔琳 (?-784 ),太原 ( 今山西太原 ) 人,唐代宰相。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乔允升,明代大臣,素以清廉正直著称,字吉甫,号鹤皋,洛阳人 ( 今孟津县会盟镇人 ),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万历十年 (1582 ) 中举人,万历二十年 (1592 ) 中进士,历任山西闻喜、太谷知县,御史 ( 巡按宣府、大同、山西、畿辅 ),顺天府丞、府尹。万历三十九年,齐、楚、浙三党用事,移疾归。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 年升贵州巡抚,1852 年卒。乔松年 (1815-1875) 清代官吏、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字健侯,号鹤侪,谥号勤恪,山西清徐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少时随父居北京,道光十四年 (1834) 中举,次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后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再迁郎中,咸丰三年 (1853) 后历官松江府知府、苏州府知府、江宁布政使、安徽巡抚、陕西巡抚、江苏两淮盐运使、河东河道总督等,为 " 淮左第一园 " 泰州乔园第四代园主,著有《乔勤恪公奏议》、《乔氏载记》等。

      其次,对《中华乔氏统谱河北分谱》的出版深表祝贺。古人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一国之事,谱叙万代之传流。当代 21 世纪初,我国文化部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家谱“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民族的根,是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五千年而繁荣昌盛,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伟大的中华文化所哺育和滋润。宗谱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是宗族血统的源流图,更是宗族辛勤劳动、存亡兴衰的晴雨表,是本族生存发展最忠实最可靠的历史。而《河北分谱》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有总序、凡例、总字辈、源流、总世系表、宗规、仪礼、宗族文献、艺文、文物、传记以及附表等内容,30 余万字,确是一部文史巨著。它的问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确令河北乔氏族人大喜大贺。

  最后,衷心祝愿河北乔氏族人在河北分谱的润泽下,继承乔氏先辈勤劳俭朴、忠孝仁义的优良品德,心怀天下,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也祝愿湖南高氏家族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人才辈出,族人和睦,家家幸福,个个安康。基于此,是为序。

                               全国人大代表、乔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理事长    乔彬

   

  

0.1034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