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世家,莫不有训。训也者,盖集先哲之格言,为后人之明鉴也。始于夏书之皇祖有训,商有伊尹作伊训,明言列祖之成德,以训于王,是为家训之嚆矢。其在宋时,有胡氏、颜氏及柳氏、司马氏为最著。未有端人硕士,而不由于训之有素也。此次续修宗谱,世系名行而外,即检旧谱家训、家法诸名论,准古酌今,搜罗极富。窃以为博而不约,皆涉猎于考据,驰骋于词章,虽明训昭昭,法语皇皇,而殚见洽闻,漫无心得,其弊与无训等。兹乃有鉴于此,因取前所刊者,删繁就简,选择要语,并为十八条,务使刿目鉥心,学而不厌,且皆为格言成语,无所谓谫陋贻讥。虽然知之匪艰,行之维艰,凡吾子姓,诚能于古人之名言懿行,不徒视为具文,躬行实践,处则为一乡之善士,出则为一国之完人,庶可以副祖宗期望子孙之至意。
十五世孙伯盟谨述
(一)重谱牒
所贵乎世家右族者,不徒求唐宋元明之王公将相,穿凿附会,载之于谱,乃嚣嚣然号于众曰:此吾祖也。夫舍吾祖而祖人之祖,本谱例所不许。吾族世系出自虞妫,历夏商周已分八姓,故陈氏与王与田同出妫姓,而陈氏之姓为大。古有大宗小宗之别,宗法亡而谱牒作,今之谱牒实古之宗法所由生。自宗而族,生生不已,至蕃衍而无极也。故宗为一统,族有万纷,欲不失之于诬,而亦不病于凿,此吾陈氏断自阜宁,另为一宗也。第求考正于百世下,文献之有征,则谱系之修,诚世家之首务,而子孙所当競競焉,不能视为缓图者也。是以我族谱系规定三十年一修,久则稽考为难,将有遗忘之患矣。
(二)尊祠宇
义门曰:祠堂者祖先神主所由藏,子孙昭穆所由序也。祠宇不修,则神主虽具,而藏之无所。昭穆虽明,而序之无地。其于祖先,于何虔奉。为子孙者,于何对越。古者孝子仁人,粢盛不洁,飨飧不备。祭服不具,不制衣裳。祠宇不修,不营私室。故凡我子姓,咸当以祠宇为重,不时周察,勤加修缮,既足尊其瞻视,又免工费奢侈,为力较易、亦自永无倾废矣。
(三)誌坟墓
义门曰:“夫坵垅者,祖宗骸骨之所栖讬,后人岁时之所式临者也”。凡我子姓于祖宗坟墓必祭扫无阙,寄缅怀之心。
(四)谨祭祀
义门曰:自仁率亲,自义率祖,礼所重也。世有于祖考俎豆弃捐而不举,则亦奚贵有后人哉。故凡我子姓,或拜扫坟墓,或祠祀祖先,及高曾以来生殁忌辰,务须竭如在之诚,隆报本之谊,庶展其爱敬,而笃夫孝思也。
(五)孝父母
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深恩,昊天罔极,是亲恩与天并矣。”故凡我族姓,为人子者,上则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次则生养死葬,尽其诚敬,务在惟力是视,委曲以承顺其意旨。其或菽水不供,逞凶忤逆,辱及其亲,而犯五不孝之条,族之人虽公呈不孝,不为过矣。
(六)友兄弟
诗云:“宜其兄弟,式相好矣,毋相尤矣。”兄弟本同气之亲,其初为父母所提挈,出入起居,罔不相同。其后更相违异,或因析产而忿争,或听妇言而结怨,以致变生阋墙,甚非所以笃手足之谊也。故凡我族姓,必恪守义门家范,雍雍穆穆,悉无闲言。忍见羞于鹡鴒遗讥于角弓乎。
(七)课子孙
凡人之横暴虐戾,不顺乎理者,皆由不读书,故不能变化其气质也。古者男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自洒扫应对,至齐治均平,盖无一不由教育以立其范,而趋于正轨者也。吾族世食先德,大率无不受学之人,为子孙者,要当及时奋勉,虽至贫者,亦宜入义务小学,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慎勿误入于邪僻,以致辱我门户,凡有父兄之责者,其各凛之。
(八)务本业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则农诚足食之首务哉。故凡我子姓,士焉必笃于学,工焉必精于技,贾焉必务于通,不克从事于斯三者,必竭我股肱,俶载南亩。春耕必乘其时,夏耨必致其深,秋成必谨于刈获,冬藏必密于仓廪。庶衣食足而后知礼义,风俗日以厚,礼让日以兴矣。
(九)禁词讼
义门曰:“夫讼者,逞刁顽以求胜利,非盛德事也,破家亡身每由此始。”故凡我子姓,每遇小忿,务宏含忍,总之口角细故,升斗微物,切不可轻易生衅,率尔滋讼也。讼则终凶,经有明训,吾族人其共懔之。
(十)择交游
孔子曰:“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仁贤甄陶德业,资益非浅鲜也。故凡我子姓,于缙绅重望,操行特达者,必隆礼优貌,虚心逊志,以承其训诲。不惟为身心性命之益,而亦砥行立名之基也。不如已则无益而有损,可不慎诸。
(十一)崇节俭
夫礼与其奢也宁俭,此圣人之良言。务奢靡者,未有不终穷者也。故凡我子姓,常年宜量入为出称家有无。衣足蔽体,不必绮罗,食足充腹,不必珍馐,俾前不过于丰,而后不困于乏也。至于鬻家聃妇,罄产赠女,炫耀于一时,而难继于异日,亦安足取哉。
(十二)端士习
士为四民之首,居里党,宜表率齐民。处家庭,宜薰陶幼辈。一族之兴衰,胥于士焉,觇之,顾不重哉。近世人情浇薄,等礼义于弁髦,廉耻罔顾,欹邪相习,有心世道者,所为扼腕长叹者也。吾族号称旧家,宜厚仁风,而远恶俗,倘有踰闲荡检及肆行无忌者,族之人当共斥之。
(十三)务和亲
张西铭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夫民物之疏远者,且视为胞与,况同宗之人,一脉相承者乎。”故凡我族姓,务相接也。以礼而和好不悖。相秩也以序而尊卑有等,善则奖劝而乐成之。过则教戒而规劝之,家风不坠,和气致祥矣。
(十四)广阴德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君子之修德,固无望报于天,而天之福善祸淫乃感应之必然者也。古人谓光前裕后,阴骘为良,即无因果,亦宜培植勿忘。
(十五)明伦理
太古时代,无夫妇之伦,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第。男女大欲若不限制一定之配偶,必争夺不已,此夫妇之道所由始,家族之形所由成,所谓人之大伦也。由夫妇而生子女,其子与女之人数、之年岁、之寿夭既不能出于一定相当之比例,遂不得不分配他人子女以交换而各得其对等之偶。乃有同姓不婚之制,欲其不渎不乱,故女子有从一而终之义。然夫死再醮本例所不禁,唯关于亲属则为礼法所不容。每见乡曲野人有弟收兄妻,伯占仲妇,父母为之主婚,邻右为之庆贺,真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矣。此之谓人常乘舛立见消亡。苟吾族有人犯此必立除谱籍。
(十六)恤仆御
昔陶渊明为彭泽令,尝遣一仆助子,薪水之劳,遗书诫之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何分物我,同为下民,宜矜愚贱,以恤孤贫。宁教人负我,毋使我负人。”孔子云:“远之则怨,是亦驭下者,所不可忽视者也。”
(十七)慎词款
宗祠公款原以备祭祀之用,或购置需要,或建筑推展各有用途。故凡我子姓倘有侵蚀短欠诸情事,一经察出,吾族众当共弃之,仍应按数著追也。
(十八)守家法
治国必有国法,处家宜有家规,其义一也。然必须共同遵守,乃可收治平肃睦之效,倘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则又何必设此空谈。故凡我子姓允宜各自修省,恪遵家训,不可视为具文,每逢春祭,必预推讲演之人,在祠内宣讲一周,庶合族老少咸知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