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按左氏所明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此后论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类,一曰以国为氏,二曰以邑为氏,三曰以乡为氏,四曰以亭为氏,五曰以地为氏,六曰以姓为氏,七曰以字为氏,八曰以名为氏,九曰以次为氏,十曰以族为氏,十一曰以官为氏,十二曰以爵为氏,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十五曰以技为氏,十六曰以事为氏,十七曰以谥为氏,十八曰以爵系为氏,十九曰以国系为氏,二十曰以族系为氏,二十一曰以名为氏,二十二曰以国爵为氏,二十三曰以邑系为氏,二十四曰以官名为氏,二十五曰以邑谥为氏,二十六曰以谥氏为氏,二十七曰以爵谥为氏,二十八曰代北复姓,二十九曰关西复姓,三十曰诸方复姓,三十一曰代北三字姓,三十二曰代北四字姓。夫五代以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至神农氏、轩辕氏虽曰炎帝黄帝而犹以名为氏。至二帝而后,国号唐虞夏商因之虽有国号,而天子世世称名。至周而后,讳名用谥,由是氏族之道生焉。春秋之时,诸侯称国,未尝称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又如姚恢改姓妫,妫皓改姓姚,此氏与姓浑而为一者也。吾族以国为氏,固尽人而知之,自不可以概其他。兹特胪举源流,以备好古者之参考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季春月十八世孙东门藻臣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