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济贫 乐善好施

  

  四世贤公(中门),字文整,族中逋租积五百余金,力不能输,慨为代纳。其子仓公,秉承父志,岁以为常,数至巨万,久而不易。

  十世士成公(东门),字伯恺,为诸族脉代完逋欠,悉免催科之扰。亲睦之风,至今犹称道不衰。

  十一世(中门)允儒公侧室谢孺人,每见公有义举,心窃慕之。公卒后,清道光六年,西水下注,阜境几成泽国,饥溺之苦,惨不可言。孺人典质簪珥,倾囊得三百金,交当事者赈济。

  十一世(中南门)以和公,字春融,为人宽厚,好善乐施。乡党有贫乏者,必抚恤之。乾隆十八年,有王姓七口,舟陷旱港,绝粮三日,公闻之即为出舟至深水,并贷以一月之粮。王感泣,愿留女为婢,以报公德,公慨然曰:“吾悯若困而济之,岂望报哉。”坚却不受。

  十二世(南门)之源公,性慈善,好施与。将韩家墩已田三十亩推为太平庵庵产,永充香火之资,乡人美之。

  十四世(西门)正彬公,字焕章。咸丰六年大旱,次春灾情尤重。公磨豆麦为粥,以周贫困至麦熟乃止。有韩姓远来就食,甫上坂惫卧不能兴。公亲扶同归,使掌炊事,留养数月,并振其家焉。韩子遐贵,今居匣港,力田置产,每见公孙轩犹姁姁述其先世受恩之深,感激不能自己云。

  十四世(东门)正毂公,字孝忠。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奇荒,活族之无依者十数家。

  十四世(北门)正谦公,字益三,性慈善,好施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岁大饥,道殣相望,惨食人肉,公不忍,发仓麦三百斛有奇,助赈里人。

  十五世(西门)如李公,字少白。光绪中叶(公元1891年),沟墩镇遭火劫,公赈三百金,全活甚众。

  十五世(南门)如市公,字景槐。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奇荒,邻有冻馁者,公顷囊助之,活人甚多。艾年以后,尤重族谊,告贷无弗应。其豁达大度,益见重于宗族乡党云。

  十五世(东门)如枫公,字晚林。以勤俭致富、邻里借贷无弗与,有弗偿者,则焚其卷。

  十五世(东门)如东公,字芝山。咸丰六年岁荒,留养亲戚十余户,无冻馁者。

  十五世(东门)如宗公,字伯盟。民国十年(公元1921)运河倒坝,至西乡一片汪洋,顿成泽国。许多房屋沉入水底,农田颗粒无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范公堤高处难民蚁集,生活无着。伯盟公提议,由县成立募赈会,县长兼任筹赈会会长,伯盟公自任副会长,亲自与公务人员深入未受灾户和富裕户募捐,将募捐的粮食和实物一面煮粥在范堤放粮,一面将物品分配到户,维持生计,以解贫困。

  民初,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致农业歉收,穷苦人生活无着,成为乞丐,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常见露宿街头。伯盟公深感痛心,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与族人议定,拨出陈姓祭款,在沟墩北首建成四间砖墙草盖平房为栖流所,以解流浪露宿街头者之苦。

  十六世(东门)为堉公,字少和,配顾孺人,持家有法,待人以厚。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旱荒,同治五年(1866)水荒,尝减食以济邻佑,活数人焉。

  十六世(东门)禄康,字锡光。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大饥,流离满目。公分设粥厂,并联合族戚罷春醑助赈,活人无算。北五省旱灾,夏令时疫作,公施药施棺。从无德色事闻、邑宰议旌之,谢弗受,平修清一,惟善是亲。

  

0.0851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