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教 兴办学校

  

  一、开设私塾,耕读传家。

  明清两代初等教育以私塾为主,我们陈氏历代耕读传家。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以自然村庄,拜师读经。陈姓私塾教师层出不穷。陈姓学子比比皆是,不乏优秀者成为邑庠生、郡庠生、太学生,由此步入政界,成为官员。

  1.十世(北门)天保公,字受轩,授徒养生,尽心教育,从之者日益众,前后统计两千余人口,为士为商,因材造就,均无歧误。

  2.十四世(南门)正财公,勤奋好学,授徒养生,乐育英才。桃李满门。

      十四世(中门)炳南公,字燮和,诲人不倦,门墙之桃李增辉,论者称道学先生。

        十四世(东门)正颜公,字贵三,读书养气,守正不阿,为童子师,教育学生敦行立品,不问外事,景仰者群推为端人。

  3.十五世(中门)汉舟公,字筱川,秉铎授徒,循循善诱,人才蔚起,族之优秀,邑之英髦,出自门下居多,其所造就者大矣。

  4.十五世(北门)如寿公,字亦彭,富而不骄,文而有质。入泮后,犹为父叔辈执鞭,远近人皆重之。

  5.十五世(中门)作舟公,字少川,桃李满门。

  6.十六世(中门)为镳公,字子鸾,乐育英才,多士好之。

  7.十六世(东门)为恕公,字少平,专事舌耕,受业于门,蜚声庠序者,指不胜屈,用是来学者日益众。

  8.十七世(东门)德进公,字懋修,课徒无类,教子有方。

  9.十七世(中南门)子芳公,授徒养生,美名远扬。

  二、利用祠堂,兴办学校。

  十三世东门立基公,字弼周,利用陈氏宗祠,增设家塾,大庇陈姓及他姓子弟从幼入学,读经诵诗。为轩公于宣统二年(1910)二月开办沟墩小学堂。于1911年在家乡西门支祠创办复兴国民小学。民国七年六月在沟墩痘神庙开办县立第四小学堂,南门宗祠租赁给学校办学。位于匣子港东边的中南门宗祠开办了匣湾初级小学,位于北陈庄的北门宗祠开办了北陈庄初级小学。

  三、举办职教,培养技工。

  十五世伯盟公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日本留学归来,深知教育是兴国富民之本,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须大办教育。

  伯盟公首先就附陈氏宗祠的设家塾开办淮东实业学堂,内设蚕科,染织科。培养植桑养蚕染织人才。

  四、创办中小学,师范学校。

  民国十二年(1923),因当时阜宁县没有中学,要上中学必须到盐城、淮安,因此许多学童辍学,不能深造。伯盟公和为轩公带头捐资,在沟墩购地创办沟墩中学堂,规模宏伟,时为苏北一流。后于民国十七年与县立师范易置,中学迁至阜宁,成为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前身。接着办阜宁师范学校,培养众多教育人材。

  五、助建阜宁考舍。

  阜宁旧无考舍,光绪八年冬月兴工建考舍,十三世立基公捐资构五楹(建五间)以后成为阜宁中小学校址。

  十六世(东门)为封公,字静康,宗祠建家塾,基址不敷,公为筹划,割小宗之地以镶之,其尽义也如此。

  十七世(东门)德峻公,字继琴,敦朴寡言,任大事无吝容。民国成立时,捐资兴学,教育部褒奖金质嘉祥章,临时执政府题给“敬教劝学”匾额。

  六、重教执教,亲任教育会长。

  十六世为轩公,重教职教,亲任教育会长。1889年应聘到外地教书,在清江、淮城、高邮、宝应等地与学童为伴。1898年考入江南高等学堂,1900年就读于江苏水师学堂,1906年参加筹建两江政法专业图书馆工作。1908年与伯盟公共同捐资创办沟墩小学堂和沟墩初级中学堂,并由为轩公负责学校事宜。荫堂公担任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堂堂长。

  1906年为轩公在官立高等小学堂堂长任上,联合同志组织阜宁县教育会并任会长。

  

0.1216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