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开河流,抗灾保收。
1.子诚河,原名陈元港,由南坎庄分串场河之水经黄花墩,东通匣子港,十五世东门如意公,字子诚,于清同治年间出资率众开挖。
2.小洋河,亦名三丈河,由陈洋镇北坝入口,东行至双龙港会合德公司新开诸渠入于河,长约三十里。河身久淤,由十五世伯盟公与合德公司集资开浚,计费银币二万余元。
3.唐洼大港,由十四世正宽公于光绪年间开浚,长七里。陈介眉等于民国十年春继开三里,并将旧港加浚宽深。
4.条龙港,由十五世如春公等集资开挖。
5.北庄河,十五世如磊公,字筱棠,因北陈庄距串场河里许,水道不通,公继先人之志,任劳任怨,驱除障碍,率弟玉声公并力兼营,开新河一道,而地利以兴,商务亦因之发达。
6.新港,十六世为春公。十五世如衢公,字效伯等于光绪三十年兴挑。民国十年续开,宽三丈余,仍拟开至老沙直达射阳河。于旱道浚沟渠,兴水利,疃近农民咸拜赐焉。
7.振新港,会文公。荫棠公等于民国十一年集资兴开。
8.十七世德森公,字木三,开千余丈港道,踊跃捐输数十顷滩田,悉资灌溉,活人多矣。
9.卯酉河,继尧公等于民国十八年春倡议开浚。
二、疏浚河流,田亩受益。
海河,梁家大港,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伯盟公。为轩公倡议筹款疏浚,并呈省厅获准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二月兴工疏浚了由沟墩起至海关止15公里的海河,计挖土56893方,戽水、筑坝各费共支银币35519元有奇。1921年,他们又出面筹款,为轩公带头捐出1500银元,无偿补助工程费用。使西从梁家坝缪家沟起,向东一直到陈家洋的梁家大港得到重新疏浚。
三、修筑圩堤,保人保田。
清嘉庆十一年夏(公元1806年)十一世允儒公由陈洋返阜宁,阻雨泊舟沟墩,闻悲号愁叹与风涛声相杂,惊访之,乃知西水涌注,田圩将沉,族众聚议修筑,而苦于无策,公问所需几何,答非二百千不可,公曰:“事急矣,幸吾舟中所存尚足,为此可暂挪用。”言巳即将二百千尽运之首事家。乡众闻之,无不踊跃宣沸。不日而圩成。数千百家得免于漂没流离之患者,公之力也。
渔深河东大圩,年久塌卸,十二世东门之长公,字继开,集资重修,以御坝水。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运河马棚湾决口,西水大至,风高浪急。之长公不惜用身体堵漏,保护危险地方,使大圩里得以保全,没有沉没。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遭清水潭决口,淮安、扬州两府都沉到水中。之长公子立基率领壮丁,保障大圩。亲自挑土,日夜不懈,加筑由沟墩镇沿渔深河东岸至喻口长约三十里的圩堤,终于保住大圩,大圩内数十里喜庆秋收,以后多次经历大水,此圩均未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