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家桥
我们阜宁陈氏发祥地——陈家桥,原名殷家庄。因一世祖兴一公于元末,由昭阳避兵,始卜居盐邑之殷家庄(即今之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建基立业,经营缔造。娶殷氏太君,生彦刚、彦高、彦广三公,人财两旺,拓宽了生产、生活面。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在南北流向的白兔港上架起了一座木桥,既方便自己,又便利四周群众往来,受到大家一致赞誉,皆称之为陈家桥。桥头两岸人家越居越多。逐渐形成集市,人们在此从事商业贸易,而且越来越兴旺,陈家桥即衍变成此处地名,闻名于本地区,古阜宁县志上都有记载。后来亦成为区乡村行政单位名称。1940年至1956年先后为陈桥乡、陈桥区、陈桥村所在地。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传至二世、三世后,我们陈氏人口越来越多,陈家桥的田产已不足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一部分人陆续搬离陈家桥,迁往串场河两岸高冈进行生产、生活。一世祖兴一公及二世祖彦高、彦广的墓一直屹立于陈家桥,直至1968年因取土打坝被平掉。但是,陈家桥作为兴一公迁阜以来的始居地永远留在陈氏后裔的记忆中不可磨灭。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阜宁陈氏由陈家桥出发,不断向东拓展,直至黄海之滨,又向四周分散,甚至飘洋过海、遍及全球。追根寻源,都来自陈家桥,所以陈家桥是我们阜宁陈氏的发祥地。
二、陈家墩
陈家墩位于沟墩北,小马庄东的范公堤旁,是明代为防倭寇侵犯,传递信息,以我们陈家命名的烽火墩(今条岗村境内)。
之所以以我们陈家来命名,是因我们二世祖彦刚公为谋求发展,带领四子友昂、友忠、友信、友敬自陈家桥迁出,选择中冈小马庄至范公堤较高地域生产、生活,人口越来越多,声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广,成为本地旺族,所以建于本地的烽火墩即以陈家命名。
此后,于清乾隆四十年在陈家墩旁,由十二世维均公首倡建起了陈氏宗祠,又经嘉庆十六年、宣统二年、民国二十二年三次改建、扩建、形成规模宏伟的三进四堂宗祠,论者谓已甲于淮东,成为阜宁以南的地标建筑。二世祖彦刚公及三世祖友昂、友忠、友敬、友信公墓都在陈氏宗祠西边。因此,这是一块陈氏子孙永不忘怀,永远值得纪念的宝地。
三、南陈庄
南陈庄位于沟墩南,串场河东堤旁(今郑飞村境内)距沟墩5里。为军用地图地理坐标地点,竖有“南陈庄”搪瓷标牌。
南陈庄西临串场河,旧时东、南两面有圩河,北有大路,庄基高出地面一米,占地百亩。为我们陈氏三世祖友忠公与兄友昂公于明代搬迁沟墩南、串场河东沙冈高地,兄弟协力同心,筑基建房,开荒种地,生产生活。随着家族繁衍人口逐渐增多,庄基逐步扩大,房屋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大庄,由于我们陈氏在串场河东建了多个村庄,此庄相对于中陈庄北陈庄位置在南,且宗谱中友忠公分为南门,因此称为南陈庄。庄上住有6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旧时,建有东大门、西大门门楼,中间为东西向的大拖巷,为庄上用拖车拖柴草,及收割庄稼的运输通道。房屋大多为青砖草苫。由于房屋稠密,错落有致,陌生人进庄后,很容易迷路,摸不出庄。
由于人口多,居住集中,南陈庄成了商贸地。庄上有同元油坊,馓子店、杂货店等,每逢农历一、六为集期,过年过节,货物不用到街上买,庄上就可买到。
1938年,日军由盐城向阜宁进犯,国民革命军在南陈庄及河西隆旺庙组织了一次顽强的阻击战。
1943年海南乡乡长郑飞带领乡干民兵在南陈庄打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时,在战斗中负伤牺牲。当时区委将海南乡命名为“郑飞乡”,以后南陈庄所在村一直被称为“郑飞大队”、“郑飞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电影制片厂和盐城电视台合拍电影《喊魂》时,以南陈庄为外景地,并邀当地20多名群众作群众演员参与演出。
南陈庄居住的南门后裔,秉承祖训,耕读兴家,人才辈出。如陈荫墀,清末举人擢为典史。宣统元年出资并主持修建了沟墩景云桥。再如:
陈克忠、黄浦军校十七期毕业,曾任宁夏省政府秘书。陈德治,杭大毕业,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陈栋臣,射阳县工业部,财贸部部长,陈德晏曾任淮阴市人大秘书长。陈昌峰因锤练了一支“陆上猛虎,海上蛟龙”的陆战精兵,受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表彰。
四、中陈庄
中陈庄位于串场河东侧,距阜宁县城南约25里,与原阜宁陈氏宗祠隔河相望。它是陈氏中门发源地和第一发祥地,所有居住外地的阜宁陈氏中门人,都是从这里迁出的。中陈庄最早得名于五百多年前的四世祖贤公时代,三世祖友敬公四子贤公就地分为中门,此地就得名为中陈庄。四世祖贤公智勇双全,赤身打虎,为民除害;五世祖仓公忠君孝祖,结集乡勇,屡平倭寇,有司以状上陈,以为孝义官,给冠带。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侯选知县白守廉题“孝义格天”金字匾褒奖(金字匾一直悬挂在陈氏宗祠的大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不幸被侵华日寇烧毁)。从此中陈庄就名振淮扬,像明珠一样光耀黄海之滨。
清末民初的中陈庄,人杰地灵,享誉盐阜大地。庄上民居豪华、古木参天,油坊、粉坊、豆腐坊、染坊、酒坊、杂食店、粮行、猪行、杂货店、布店等生意兴隆,和沟墩、南坎等地轮流逢集,贸易昌盛。沿庄东修建廿多里长的南北岗路,起点中陈庄设有上马台(上马台石现埋在庄上一陈姓的菜地里),一马平川直达阜宁下码头,距串场河不到一里路,形成水陆两条交通干线,运输业发达,中陈庄流传至今还有康熙六年的古井、栓马桩(陈建业宅前)。说起人才也数中门人颇多,十四世正同公是清太学生,其长子作舟、次子汉舟均是清朝郡庠生,汉舟公继书香门弟之传人,学业深厚,教书育人,桃李满园。民国江苏省议员、著名书法家陈为轩就是他的学生;汉舟公子贡三公学识渊博,满腹经文,民国初任阜宁南乡(阜宁大河南)乡长,开明士绅,深受广大乡亲拥戴。有史以来中门人好学奋读成风,德焱公子必兴公(字子龙)就是典型之一,师范毕业,博得国议员陈如宗宠用,除从政外,阜宁陈氏六门宗事大部份都交给他办理,而且办得十分出色。又有汉珍公子灿然(十八世,号大拔)三十年代的大学生,曾任常州武进县县长。
中陈庄人在历次民族斗争中继承先祖遗志,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就抗日战争中,中门人陈芳、陈柳、陈必发三位英才壮烈牺牲。(当时的射阳县政府命名南坎乡为三烈乡以资纪念。载阜宁新县志。)国共内战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胜、陈德雨、陈德山、陈德吾、陈林成、陈革、陈溢球等一直在该地掌管行政,他们领导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陈庄更是人才济济,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有为联公次子德朴公,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化学系主任,发表论文60多篇,拥有10多项专利;德瓅公次子必阊公,中国建设大学毕业,历任淮阴市电厂厂长、淮阴市化工局局长、淮阴市常务副市长;炳然公子瑞麟(十九世)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硕士、美国怀俄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美国注册职业工程师和美国德洲大学教授等多种学位;德梗子陈文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其妻王雪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国家大剧院人事培训处高级主管;陈晓公次子陈穆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历任阜宁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德鹤公长子必佐从军十多年职升团级,由部队转业后历任盐城市宣传部党教科科长、《东方生活报》社书记、总编辑,《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副社长;还有必保公四子昌辉南师大毕业后又考取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必位公历任校长、陈良镇、施庄镇、沟墩镇副镇长。必度师范毕业、历任射阳海河中学教员、射阳县新华书店股长、沟墩镇政府文书、村建办助理。必保公之子昌午本科学历,历任沟墩镇武装部干事、副部长、部长,沟墩镇党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必岚公之子昌林本科学历,历任沟墩镇共青团书记、党委副书记、陈良镇副镇长、郭墅镇镇长等职;必位公之子宏锦大专毕业,从军二十余年职升团级;必建公长子洪刚淮阴农校毕业,历任陈良镇农业助理、工业助理、司法助理、阜城镇司法助理、阜宁县计生委秘书、纪检书记。必舜次子昌俊安徽宿州师范毕业,历任中学教员、阜宁县丰谷乡统计员、党委秘书、阜宁县统计局人秘股长,县委办公室秘书、扶贫办公室副主任、县农委副主任。
中陈庄,是陈氏中门人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是人才辈出的宝地,是传承祖德的圣地,过去有过辉煌,现在及未来定会更加灿烂,人们永远记住、向往、崇尚这具有无限活力的家园。
五、北陈庄
北陈庄,始于我北门始祖起公分门迁入时,踞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当时此地只有梁陈两户居住,故称梁陈庄。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兴衰,梁姓人越来越少,且起公分为北门,故更名为北陈庄。
北陈庄历史上称为白虎地,头南尾北,南头东西两口古井为虎眼。民国三年发大水,西虎眼突然冒泉水,眼看村庄被淹,人们拿来了棉被,拖来了石磙,进行填埋和镇压,后来又在上面建了土地庙,相传至今。
北陈庄庄西河河西边有起公祖墓,墓旁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槐树,一百几十年前遭雷击,树干开裂,主干全是空心,依然枝叶茂盛。树内可藏几人,树围三人牵手不搭头。很有灵性。故北陈人在树旁建立了普贤壇,集资用生铁铸造了一人多高的大香炉,上面刻满了集资者的名字。信奉者香火不断,百十年前的陈为银,俗称二银爹爹,有灵狐附体,发香极灵。用香灰和壇旁沙井的甜水治病,救了无数人。二银爹爹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逝世,雷打树及普贤壇相继被毁。
民国初年,15世如磊公,字筱棠,因北陈庄居串场河里许,水道不通,公继先人之志,任劳任怨,驱除障碍,开新河一道,而地利以兴,商务亦因之发达。由此兴集,有商店三十余家。
历史上,北陈庄人才辈出,如陈剑秋,曾任北京法政大学等校教授,国民政府立法院简任秘书。现代,陈必亭副省长就出身在北陈庄的白虎头上。北陈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六、陈墩牯牛地
陈墩始建于清朝顺治(公元1644)年间,阜宁陈氏南门长房十一世祖以聪公、以高公以家族后裔长远发展为大计,从岗河边东迁,选址东墩(今陈墩)创标圈地,作为家族成员安生立命之所,陈墩经先祖几辈人开河修路、挖沟筑圩、垦荒种植、辛劳创业,逐步形成天地人和宜家居住的自然村,前有大塘,后有大井,西有打谷场,东西中心大路,成为阜宁南门陈氏家族长房的集散地。
陈墩地势形貌依照五行八卦,阴阳地理玄学推断,是宜家牯牛神灵所佑的风水宝地,主出贵人,神力天成。清朝嘉庆(公元1796)年间,先祖正乐公体形伟岸,卓立不群,天生神力,年方一丁,能力举千斤,肘夹一对石磙,行走十里仍然健步如飞,力挽五牛拖车行走,如履平地,力震四方,威名远扬,让乡邻敬服,也让小人忌妒怨恨,县令吴某,心怀叵测,用玄门巫术,在东墩开挖夹巷沟,筑望乡台,此沟神佑,昼挖夜长,数日依旧,县令吴某再用玄门印符法器,以大锹、蓑衣、斗蓬扮似人形,日落时,将假人形插入龙沟,午夜,响声如雷,瑞气冲天,牯牛神灵遭劫难。日出时血水盈沟,遗留玉石一对,形似牛卵。
为纪念牯牛地陈墩遗址,缅怀先祖创业伟绩,十八世孙必楼领衔捐巨资会同长房后裔子孙以及无私赞助的贵客同志,塑造石刻牯牛雕像,让陈氏长房后裔铭记家族的发源地和牯牛墩的传奇。
七、东陈桥庄
我西门始祖友昂公,随父由建湖辛庄陈桥东迁到沟墩串场河东,与弟友忠公创立南陈庄产业,基业定后,便只身举家继续北上,把原创的基业全部给其弟友忠公,另选地方自创基业,他看中了沟墩北十里、串场河向东三里这块地方,这里南有驳运港、北有兴隆港、中有贩盐路、东有匣子港。驳运港兴隆港西通串场河,东通匣子港。匣子港南通海河,北通射阳河,在这五里宽长的地方,有平整的荒地可垦,匣子港向东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草滩中长着无种金苗茅草、红草。在草滩另一处还有冒硝土面。还有天然的沟塘。始祖在这里落户之后,便在这开荒种粮,烧盐卖盐,捕鱼砍草。从三世到十一世,这里便逐步发展成一个庄园,靠庄园东的匣子港开始只有二三米宽,没有造桥,只用草滩中的大柴打成巴来搭桥,供人行走和大车拉草。随着夏秋水稻用水量大,港面必须拓宽,柴巴不能作桥,十六世为仓公献资造了木桥,为沿袭祖籍地名陈桥,故定名为东陈桥,经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历史演变,陈桥的地名一直未改。
东陈桥始祖到十一世时,周边人丁旺盛,共繁衍51支,人口超过五百,先辈们一耕二读为宗旨,出了很多人才,十一世祖以恪公(号谨斋)第三次独修六门宗谱。
因人多地少,先祖开疆拓土,举家分迁,多达十余支。有以举公、以进公、以宏公迁吴滩陈戴。以学公迁阜宁河南凤凰翅。以宽公迁合利转迁到射阳蒲港,以正公迁涟水王港,以龙公迁陈集,以公公以信公迁陈铸吴王。
据传说:陈桥庄是块风水宝地(诸侯地)后被南访先生(盐城吴知县)所破,不然我们西门要出大批人才,为国家效力,然而从陈桥迁出的人员都兴旺发达,十二世祖之岳公到福星庄定居后,经一番艰苦创业,丁财两旺,鸿儒满堂,登仕郎十人、太学生十三人、武进士正三品一人,廩生贡生一人,武庠生三人,邑增生一人,现在人口达四千,以宽公后人立旺公,从陈桥迁合利,从合利迁蒲港之后亦丁财两旺,昌金到青岛创业成了企业家。
八、陈家洋
一条发源于宝应县的射阳湖的自然河,逶迤东进,经建湖县进入射阳县境内,上川、下川、东湾,再经干饭港曲折向东,最后注入射阳河流进黄海,射阳段古称野潮洋。其流经的干饭港,亦称带饭港,其来历源自清初有人在这里“樵采”,大多是盐阜西厢的农民。他们从少到多,以割柴草、捕鱼、打猎等为生,早出晚归,常常带些干饭或饼馒,放在潮炖上,中午充饥,因无汤无菜,放称干饭。后来发现附近有个自然小毛港,淡水较多,尚可居住,久而久之,这个干饭港便成了陈家洋的前身。
由于人居的增多,人们发现干饭港那里的小毛港逐渐淤塞缺水,便向附近的次高地移居,移民中有陈、范、徐等姓,但以我们阜宁陈姓最众,占这块地方的绝对多数,我们阜宁陈氏中门、东门、北门族人定居于此者凡千余人。如十二世西亭公(讳田),半湘公(讳渊),东门的伯盟公(讳如宗)等,又因此地濒临野潮洋,约在光绪年间,这里便以陈家洋取代了干饭港。
陈家洋自清末民初受沿海农业资本家的影响,我们陈姓等富户,不再以“樵采”为主,开始垦荒种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大户,六大门、十二小家、二十四饶富,七十二小拐。三大户为陈少贞土地7000亩;陈瑞国土地4000多亩;陈为俊土地4000多亩;陈为干的六个儿子拥有土地5万多亩,时称六大门。
由于陈家洋水陆交通方便,清末民初时期已形成集镇。尤其是合德、海通、大兴等地的地主,商人的棉花,粮食、鱼虾、食盐、布匹、杂货,以及民众所需物品等,大都要经陈家洋进出,于是此地日益繁华,1936年至1937年达到高峰。二华里许的南北向的长街,中有S形的折角称为“角头街”,乃为最繁华的街市。商贾的市,沿街东西两侧依次排列。京广杂货、五洋百货应有尽有,加工业,手工业,服务业,交通邮政,文教已生等配套齐全。主要商户达300余家,加上后街居民共400余户,3000多人众。
陈家洋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初期同盟会阜宁支部长陈鼎元先生,因笃信三民主义,积极投身革命,经常与陈云程、唐向东,刘天恨等志士往来,支援讨袁护节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仍坚持地下活动。1914年在海河小关子被敌查捕,押到清江,拒不投降,誓死拥护孙中山。同年农历二月初四,被敌腰斩。1936年,国民政府批准为烈士,欲立祠竖碑,但因日寇侵华没有实施。
1945年7月初,中共射阳县委、县政府从阜宁县吴滩区董滩迁到陈家洋,同年8月建立陈洋区。从1945年10月至1950年2月这里一直作为中共射阳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后来许多成立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岗位上的负责人。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陈洋区成了射阳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参军、参战、支前等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陈家洋作为老地名,既载入历史,又留在人们和我们阜宁陈氏宗亲的心中。
九、陈家冲
陈家冲位于沟墩大桥向东越串场河东岸。古时,淮河等上河常有洪水泛滥,西水东注。沟墩地区的西水由沟墩大河向东,过沟墩大桥直冲串场河东岸,海河河口南岸,由于海河口两岸都住着我们陈氏中南门人,所以人们把此河口叫做陈家冲。
清乾隆年间,动用木料、石材建了一道河闸,命名为固安闸,又叫陈家冲闸。中南门人在闸南、闸北生产、生活,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闸南叫做太平庄、闸北叫做闸口庄,在阜宁县志上都有记载,因此陈家冲成了中南门人居住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