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氏受姓源流考
陈出自胡公满。满妫姓,阏父之子也。周武王时为陶正,武王克殷(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据夏商周年表)大封帝王之后,满以舜裔受封于陈,都宛邱,以奉舜祀。周成王九年满卒,谥胡公。胡公生犀……(见《史记·陈世家》)传至湣公二十四年,为楚所灭,是岁孔子卒(即公元前四七九年)。湣公之子衍避居阳武户牖,时周敬王四十二年也(公元前四七八年)。衍生琏、生玙。周贞定王十六年,敬仲之后改姓田氏,田氏得政於齐,尽官其兄弟宗人,琏、玙皆往仕焉。周考王六年,衍卒,琏归,奉宗祀,生履辉,履辉生周昌。周安王十三年,田和求为诸侯,魏文侯请为王,王许之。周昌复仕齐。三年民和事治,齐康公倚之。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卒,无子,田氏并齐有之。周显王二十八年,周昌卒。周昌生裔。裔生伯承、仲丕,时周衰道微,民无定止。赧王四十五年,范睢入秦,教计策,秦始横行天下。五十六年,秦伐六国。是岁伯丞、仲丕卒。伯丞无子,仲丕生从善、从吉。从吉往从秦,拜上大夫,遂居秦。从善生德绍。德绍生述,有识量,当周亡秦兴之际,结纳贤豪,人不敢犯。始皇三年卒。述生二子,长伯以耕稼为业,性极孝友。次平,气貌冲粹,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伯为耕田,纵平游学。伯妻疾平不亲产,曰:“亦食糠核尔?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而逐之。及平长,可娶,富人莫与者。久之,户牖富人张负见之,曰:“固有美如平,而长贫者乎?”卒以女妻平。平既娶张氏,资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分肉甚均,因叹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秦二世元年,陈涉起,平谢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为太仆。人或谗之,亡归项羽。惧羽虐,又亡归汉。汉王与语,大悦之,使参乘典护军,从击楚,定汉业,凡六出奇计。汉王剖符封功臣,平封户牖侯,更封曲逆侯。汉惠帝六年,拜左丞相。文帝二年卒,谥献侯。平生原仁袭侯爵,生子远、子逸。子逸从卫青有功,汉武帝时拜骠骑将军。子远生澄。澄生与京,汉宣帝时拜员外郎。与京生考,移家山阳瑕邱。元帝二年,石显倡议先朝臣子功罪,考以与京之子亦收捕,家计因之一空。考生汤,汤少好书,博达善属文,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拜为郎,迁副校尉。汤沉勇有谋,善奇功,与甘延寿画用兵之策,延寿从之,成大功。功上汉元帝,从刘向议,下诏封延寿为义城侯,赐汤爵关内侯,各食邑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卒於长安。子二,长冯,次勋。冯生藏。藏生晟。晟生会可。会可生珍,当汉章和二年,拜司隶校尉。窦宪专政。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吏民共为贿赂,帝不能平,欲诛之。珍进曰:“凡事不密,则害成,陛下耳目皆宪党也,愿熟虑之。”帝曰:“然。”延光二年卒。珍生嗣,嗣生翔。翔字子麟,少知名,太尉周景辟举高第,拜侍御史。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劾冀恃贵不敬,请收案罪。时人奇之,迁定襄太守,徵拜议郎,迁扬州刺史。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吴郡太守徐参在职贪秽。参,中常侍徐璜之弟也。由此威名大振,补御史中丞。坐党事,卒於家。子实,字仲弓,汉桓帝时为太邱长,与同郡荀淑、钟皓、韩韶俱为令,时称颍川四长。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尝有盗伏梁上,实见之,呼其子曰:“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也!”盗投地伏谢。尝 携子及孙同访荀淑,感德星见。卒谥文范先生。生子六:纪、政、洽、谌、信、光。纪字元方,生群,字长文,为魏司空,奏立九品中正之法。群子泰,字原伯,为冀州刺史加奋武将军。泰子准。准生匡。匡生逵,扈晋元帝渡江,历官太子洗马。生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晋尚书公弼。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常侍安。安生高。高生淮安令詠。詠生长安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赞,文赞生谈先,谈先生绍世,绍世生叔明,叔明生志高、志能。志高娶王氏生才,才生蕴圭、蕴圭号雪严,娶汪氏生兼,兼举唐太宗贞观进士,官集贤院学士兼秘书少监,生京、生齐,齐迁瑞州。京无子,以齐子盐官令褒为嗣(此本九江义门谱考正加褒增嗣)。褒生灌,官高安县丞,娶孙氏,生钰,钰生瓖,官临海令,归隐后避难于泉州,娶谢氏,生子五:曰淇、曰阔(字伯宣)、曰洪、曰浩、曰渊。阔与马聪友善,因聪移官南康,遂与之偕。暇游庐山,悦其美,而遂宇焉。
二、阜宁陈氏(兴一公系)祖源考证
我们阜宁陈氏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初修宗谱,凌铁岩先生在序中说:“陈氏自兴一公由昭阳避兵,始卜居盐邑之殷家庄”,至于兴一公的身世,父母家庭情况,自己从哪里来?祖上世系情况只字未提,成了我们后裔不解之谜?
历次修谱,先贤们都热心寻找祖源(兴一公以上世系)终因年煙世远,资料缺失,无法找到,无奈断自兴一公为迁阜始祖。王安石曰:“人不生于空桑,岂无祖宗?可知者固可续矣,其不可知者,必夜而思,旦而求,捱形捉影,岂有不得者焉?苟委于不知,而又安于不知,其为不孝者也亦大矣。”因此寻根问祖成为我们践行孝道,不可推御的责任,决不能委于不知,而又安于不知。
可喜的是,目前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它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了方便。2014年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道高陈村(元、明时称黄冈石界牌)兴二公裔孙陈才元在网上找到我们兴一公的信息,正是他们要找的兴二公哥哥兴一公。于是就与银川秘书长取得联系,了解兴一公有关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初步认为我们迁阜始祖兴一公就是黄冈石界牌陈氏始祖兴二公的长兄。2015年春兴二公裔孙代表十人,带着民国时的老谱和论证资料《界牌陈氏寻亲专题》到我们这里,与我们兴一公裔孙代表共同研讨论证。10月我们兴一公裔孙代表十四人在必进常务会长带领下,会同宝应兴三公裔孙代表胜祥、泗阳兴四公裔孙代表前栋一起到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道高陈村进行研讨考证。
(一)考证要点:
迁阜始祖兴一公与迁界牌陈氏始祖兴二公是不是同一时代人?迁徙原因及时间是否相同?兴一公是怎样来到昭阳的?为什么兴一公未向后人讲明自己的身世、父母、家庭情况,祖籍何在?
(二)考证依据:
考证过程中参阅了《明史。明太祖本志》、《兴化县志。战事》、《陈友谅传》、《张士诚传》、《阜宁陈氏宗谱》、《黄冈界牌陈氏宗谱》、《光山下湾陈氏宗谱》、《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虎谷谱序》、《颍川陈氏考略·江苏盐城陈氏考辨》等资料。
(三)考证内容
《界牌陈氏宗谱》记载:宗显公,字道智,任明重庆府同知,世居江西瑞昌肇陈镇。 “元顺帝末兵起,公诸子俱分迁,公与次子(兴二公)来黄冈石界牌之高家小屋塆。兴一字伯兴迁蕲水县矾石港,兴三字叔兴迁贵州,兴四字季兴迁郧阳府”。
河南光山兴二公长子清一公系《下湾陈氏宗谱》序说:“元末,宗显公字道智,由果石庄赵陈村迁黄冈石界牌,因兵燹频仍子兴一公迁蕲水,兴三公迁贵州,兴四公迁郧阳府。”
《阜宁陈氏宗谱》初修序记载“陈氏自兴一公由昭阳避兵,始卜居盐邑之殷家庄。”伯盟公在七修谱序中说:“吾族自兴一公元末避兵,由昭阳而迁于盐邑之殷家庄。”
由上述宗谱记载可知,宗显公的四子都是元末人氏,至现在都传了二十三、四代,因此为同一时代人。迁徙原因,都是因元末战乱避兵而迁徙。“兴一字伯兴迁蕲水县矾石港”所迁之地比较具体,应是首先迁出。兴三,兴四只是大概去的地方,范围广大。
1.蕲水即今浠水,是徐寿辉、陈友谅于1351年起兵反元,继而建立“天完国”,并定都蕲水的地方。兴一公迁蕲水,暗指兴一公投奔红巾军,参加反元斗争,转战各个战场,因战功不断升迁。后因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进行争夺政权的战争失败,兴一公向东寻机继续与朱元璋斗争,又因朱元璋向东攻打张士诚,兴一公放弃原来的计划,到“自古好避兵”的昭阳寄居。
陈友谅鄱阳湖兵败后,宗显公与其三子兴二、兴三、兴四因兴一公成败兵之将,预感大祸临头,于是组织“分迁”,按不同方向各奔前程。兴二公后裔修谱当然知道宗显公详细住址,兴三、兴四公都是打算去的地方,是否到达,其实不知。兴一公是死是活,到了哪里,更不知道。后来父子、兄弟各居何处互不知道,更没联系。所以兴二公后裔修谱时,也到谱上所指地方寻找过兴一、兴三、兴四的后裔,但都没找到。
2.或因1363年8月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后,对鄱阳湖周边义门陈人进行追杀,为避灭门之祸,宗显公父子由祖居地江西瑞昌赵陈村按不同方向“分迁”。兴一公带着三弟、四弟来到蕲水。10月朱元璋又围武昌,分徇湖北诸路,兴一公三人在蕲水无法安身,只有向东避迁,沿途艰难困苦,迫使兄弟失散,或因其它原因各奔前程。兴一公最后到达昭阳。
1365年10月朱元璋下令讨张士诚,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11月攻兴化、高邮,兴一公在11月前就离开昭阳,北迁至盐邑之殷家庄。
兴一公来到殷家庄之后,因自己在陈友谅军队参加过与朱元璋的战争,是朱元璋的敌人。或因是被朱元璋追杀的对象,所以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世。但又十分怀念自己的家乡、家人,可是怕引杀身之祸,不敢回家。只是按家族排行用字“彦、友”为儿孙起名。寄托自己思乡想家之情。
(四)考证结论:
1.名字相符,阜宁陈氏宗谱与界牌陈氏宗谱记载的名字相同,都叫陈兴一。
2.是同一时代人。兴一、兴二、兴三、兴四都是元末人氏,传至现在,都在23世左右。
3.迁徙原因相同,都因元末兵燹频仍,避兵而迁。
4.迁徙时间与迁徙路程符合客观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迁阜始祖兴一公就是《界牌陈氏宗谱》所载的兴一公。为兴二、兴三、兴四公的长兄。兴三公后裔住宝应县的夏集镇。兴四公后裔住泗阳县。祖籍地为江西省瑞昌市肇陈镇(元末称:瑞昌县肇陈紫溪畈)。祖源世系为宋嘉佑八年(1063)江州义门分庄时86世思洪公代祖分庄至果石庄,传至95世宗显公生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弟兄四人,因元末战乱而分迁。
说明:
1.假设兴一公由江南或周边不远的地方客居昭阳。昭阳之战后,他可以回家,人是不会轻易离开故土的。
2.假设兴一公是因明初“洪武赶散”而迁殷家庄的。一是迁徙原因不对,兴一公是避兵而迁的,不是因“赶散”而移民的,“洪武赶散”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历史资料记载。二是时间不对。“避兵”是在元末战乱之时。“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明朝建立后,昭阳就没有战事了。
3.盐城陈氏1992年的“姑苏七代世系图”是人为编造的,随后废止,彻底否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