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一、陈世家(史记)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当周厉王时。慎公卒,子幽公宁立。

  幽公十二年,周厉王奔于彘。

  二十三年,幽公卒。子釐公孝立。

  釐公六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六年,釐公卒,子武公灵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说立。是岁,周幽王即位。

  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

  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

  二十三年,平公卒,子文公圉立。

  文公元年,取蔡女,生子佗。十年,文公卒,长子桓公鲍立。

  桓公二十三年,鲁隐公初立。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三十三年,鲁弑其君隐公。

  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鲍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桓公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厉公取蔡女,蔡女与蔡人乱,厉公数如蔡淫。七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

  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

  宣公三年,楚武王卒,楚始强。

  十七年,周惠王娶陈女为后。

  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陈敬仲,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三十七年,齐桓公伐蔡,蔡败;南侵楚,至召陵,还,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齐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陈辕涛涂。是岁,晋献公杀其太子申生。

  四十五年,宣公卒,子款立,是为穆公。穆公五年,齐桓公卒。十六年,晋文公败楚师于城濮。是岁,穆公卒,子共公朔立。

  共公六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位,是为穆王。十一年,秦穆公卒。十八年,共公卒,子灵公平国立。

  灵公元年,楚庄王即位。六年,楚伐陈。十年,陈及楚平。

  十四年,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衷其衣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君臣淫乱,民何效焉?”灵公以告二子,二子请杀泄冶,公弗禁,遂杀泄冶。

  十五年,灵公与二子饮于夏氏。公戏二子曰:“徵舒似汝。”二子曰:“亦似公。”徵舒怒。灵公罢酒出,徵舒伏弩厩门射杀灵公。孔宁、仪行父皆奔楚,灵公太子午奔晋。徵舒自立为陈侯。徵舒,故陈大夫也。夏姬,御叔之妻,舒之母也。

  成公元年冬,楚庄王为夏徵舒杀灵公,率诸侯伐陈。谓陈曰:“无惊,吾诛徵舒而已。”已诛徵舒,因县陈而有之,群臣毕贺。申叔时使于齐来还,独不贺。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其甚乎?今王以徵舒为贼弑君,故征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复君陈如故,是为成公。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八年,楚庄王卒。二十九年,陈倍楚盟。三十年,楚共王伐陈。是岁,成公卒,子哀公弱立。楚以陈丧,罢兵去。

  哀公三年,楚围陈。复释之。

  二十八年,楚公子围弑其君郏敖自立,为灵王。

  三十四年。初,哀公娶郑,长姬生悼太子师,少姬生偃。二嬖妾,长妾生留,少妾生胜。留有宠哀公,哀公属之其弟司徒招。哀公病,三月,招杀悼太子,立留为太子。哀公怒,欲诛招,招发兵围守哀公,哀公自经杀。招卒立留为陈君。四月,陈使使赴楚。楚灵王闻陈乱,乃杀陈使者,使公子弃疾发兵伐陈,陈君留奔郑。九月,楚围陈。十一月,灭陈。使弃疾为陈公。

  招之杀悼太子也,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陈氏得政于齐,乃卒亡。自幕至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其在齐乎?”楚灵王灭陈五岁,楚公子弃疾弑灵王代立,是为平王。平王初立,欲得和诸侯,乃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立,探续哀公卒时年而为元,空籍五岁矣。

  十年,陈火。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二十八年,吴王阖闾与子胥败楚,入郢。是年,惠公卒,子怀公柳立。

  怀公元年,吴破楚,在郢,召陈侯。陈侯欲往,大夫曰:“吴新得意:楚王虽亡,与陈有故,不可倍。”怀公乃以疾谢吴。四年,吴复召怀公。怀公恐,如吴。吴怒其前不往,留之,因卒吴。陈乃立怀公之子越,是为湣公。湣公六年,孔子适陈。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吴复来伐陈,陈告急楚,楚昭王来救,军于城父,吴师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时孔子在陈。

  十五年,宋灭曹。

  十六年,吴王夫差伐齐,败之艾陵,使人召陈侯。陈侯恐,如吴。楚伐陈。

  二十一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

  二十三年,楚之白公胜杀令尹子西、子綦,袭惠王。叶公攻败白公,白公自杀。

  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陈湣公,遂灭陈而有之。是岁,孔子卒。

  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

  二、文范先生墓誌铭

  君讳寔,字仲弓,河南开封府嵩岳颍川人也。其先出自文祖有虞氏,中叶,当周之盛德,有妫满者,武王配以太姬,而封太昊之墟,是为陈胡公。春秋之末,失其爵土,遂以国为氏焉。祖嗣英名儒士,父翔拜承议郎,御史中丞,官至黄门给事。母金氏以孝德著世,笃懿德令闻。不显,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凭先民之遐迹,秉元妙之淑行。投足而涉其轨,施舍而合其量,夫其仁爱温柔,足以孕育群生。广大宽裕,足以包覆万方。刚毅强固,足以威暴矫邪。正身体化,足以陶冶士心。先生有此四德俱修,故言斯可法,行斯可则,动斯可象,静斯可效。是以邦之子弟,遐方后生,莫不同情瞻仰。由其模范,从其趋向,戾狠思和,争讼斯让,虽严威猛政,迫以刑戮,未若先生潜异之速。其立朝事上也,恭顺贞厉,含章直方。无显谏以彰直,不割高而引长。常翰州郡腹心之士,义则进之以达道,否则退之以光操。然后德建名立,盖于当世。辟司徒府,纳规陈谋,匡弼三事,义用昭明,台阶允宁,迁闻喜长,清风畅于所渐,俭节溢于监司。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绶去。复辟太尉府,选太邱长,民之治情敛欲,反于端懿者,犹草木之偃于翔风,百卉之挺于春阳也。以所执不协所属,色斯举矣,不俟终日。辟大将军府,道之行废,有分与命,乃羅密纲,以就禁固,潜伏不试。

  十有八年,大忌蠲除,举贤良方正。大将军司徒并辟,君曰:“七十有悬车之礼,况我过诸。”遂不应其命。容止法度,老而弥壮,凡所履行事类,博审,不可胜数。略举首目,具实录记于其传。君春秋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卒。大将军三公使御属往吊祠,会葬作诔,谥曰:文范先生。刺史太守,树碑颂德,许令以下至于国人立庙旧邑,四时蒸尝,欢哀承祀,其如祖祢,先生存获重称,亡歆血食,行修于己,德施于人,固上世之所罕有,前哲之所不能过也。孤嗣纪衔恤在疚,敢录言行,始终所守。

  乃有二三友在咨度礼节,咸曰:“君化道神速,行于乡国,法施于民,祀典所崇,乡人之祠,非此遗孤所得专也”。昔者,先生甚乐,兹土筑室,讲诲精灵所凭纪顺,奉雅意遂定兆域。宜有名勒表坟墓,俾后生之歌咏德音者,知邱封之存斯也。乃作铭曰:“于戏文考,天授宏造,渊源其深,巍峨其高,刚而无虐,柔而不挠。诞铺模宪,示世作教。君之诲矣,民胥效矣。道行斯进,废乃斯止。鲜有显春,既多幽否。舍荣处辱,涅而不缁。德之休明,贱不为耻。超邈其猷,莫与方轨。”

  太邱公赞:

  赫矣陈君    绝世超群    和含元气    瑞应昌运

  特表不践    常伯不羡    四门备礼    悬车弗问

  德务中庸    教敦不肃    善诱善导    仁而爱人

  乐天知命    淡然自逸    兼资德修    九德百行

  缙像儒林    论德慕踪    归高其名    千古流闻

  三、伯宣公遗著

  自周礼春官小史,有奠世系,辨昭穆之文,世本所录,上自黄帝,下迄春秋,祖世之所出,记载始详,谱之来由尚矣。汉则有邓氏之《官谱》,应邵之《氏姓篇》,王充之《姓氏论》,史迁之《世表年表》,我祖亲遗世绪于其子孙,因号世家献族,盖皆踪小史之意而成也。魏晋以来,类竟门弟,谱有世官,官有世胄,刘宋何承天复有《姓氏苑》之作,继以贾弼匪之希镜三世传谱学。凡十八州士族合百裘七百余卷,尤著简篇。唐初有《氏族志》,武后改《姓氏录》,升后族为第一,识者滋议。迨科举既盛,门第始衰,谱遂不掌于官,于是士庶之家,私自记载,而裴扬休、柳冲、路敬淳之徒,犹有《百氏谱姓略》,《族氏统》诸书,最有条理,盖以兼前人之长,可为后世之法则矣。

  四、义门记   掌纶诰太史渤海周父  胡旦谨撰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立教,人之全行也。是以古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尧舜率天下以仁,汤武率天下以义。义也者,仁之基,行之始,生民之大本也。莫不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

  昔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睢》乐而不淫,《螽斯》和而不妒,子孙众多,流于歌詠。故诗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内崇亲戚,外树声教。声教所被,从家至国。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衘于家邦。”成王之时,管蔡失道,周公摄政大义行诛,自是宗亲义渐衰缺,召穆公伤其不协,作协纠合。故其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迨至幽王,不亲九族,好馋信佞,骨肉相怨,父兄致刺而作焉。故其诗曰:“骍骍角兮,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平王东迁,泽不下降,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故其诗曰:“绵绵葛藟  ,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周鼎既亡,战国飚骇,秦废诸子,汉灭亲王。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而致败。南北不兢,隋唐失纲,骨肉参商,宗族鱼肉。朝不自理,政奚有经。广顺以来,中原版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庐山崔嵬,号为南障。彭蠡汇其左,九江注其右,豫章据其南,浔阳塞其北。其延袤一带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四方。家崇孝弟之风,门尚敦睦之义。其藉盛者,惟陈宗乎。

  按陈氏家谱,陈自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玄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仍留翰林院赠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官给事中、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京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盐官令。生灌,为高安县县丞。灌孙瓖任淮安令,其后避难于泉州,生伯宣。伯宣隐居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征不赴,就拜著作郎。其孙旺,徙居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曰伉、曰侍、曰仲、曰俛、曰伟、曰伸。六生十七,伉生五子,侍无子,仲生三子,俛生三子,伟生三子,伸生三子。伉五子生八子,仲三子生六子,俛三子生六子,伟三子生三子,伸三子生三子,凡二十六。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为人之本。欲隆风化之先,必从孝弟之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故其序曰:“吾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弟,业继典坟,由是子孙众多,上下和睦,将恐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负荷之理。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必要均等,务要和同。庶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于是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收赋税;勘司以序男女;学堂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法以备祈祷;医司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待学者;德安廨宇以奉公门。其余油盐酱米之储,巾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序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问疾吊丧,送往迎来,赏以劝善,罚以惩恶,凡诸纤细,莫不周详。然而臧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图忏之学,纵横权变之谋,佛图教门之言,商贾营贩之利,禁之不习,惧败家风。是以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史、右散骑常侍兼光禄大夫,赐紫金鱼袋,家法之行始于唐大顺元年庚戌也。至袞为江州司户参军,试太常寺奉礼郎。陈氏孝义之风愈加昌著,南唐李昪,旌表孝弟,标揭闾门,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南唐李昪元年丁酉也。昪卒璟立,璟故煜立。又蠲其沿征科役。开宝末(公元九七六年)江南平,江州下,右补阙张霁行江州事,移牒存抚。及城平,又奏,除两税正免外,并免泛征杂税徭役。宋初池州进士樊若水险货无行,遊学东佳,陈氏待以常礼,及为李朝摧,迁侍御史为江州转运使,若水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泛征杂税,陈诣阙以闻,诏免征差役。太平兴国七年,张齐贤为江州转运使,奏言“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行,在李煜时,尚蒙蠲免,今归圣朝后,岂合征收,宜免本户泛征杂税,彰显德化”诏可。淳化初,殿中丞康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岁春贷粟二千斛以赡之,俟年丰抵斗还官”。圣从之。至道中,太宗遣内侍裴愈赉御书散江表,三吴名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之一本。陈氏所得凡三十三卷,藏之于家。愈复上疏陈氏家法二篇。太宗赞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敕愈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焉。愈遂奏陈氏每岁租米四千余斛,距江州二百里转运,舟船不通,常费二千斛脚值,若就德安县仓输纳,以充军马驿料,则天恩加惠义门者厚矣。太宗许之,自是陈氏省费,县官便之。

  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三百口而义门立。开宝之末,计口七百四十人。咸平三年,增至一千四百七十人。然则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袞五世长也,昉六次长也,洪七次长也,兢八次长也,肱九次长也,逵十次长也,今袭十一次长也。《春秋传》曰:“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自旺至青五世,至袞八世,让、袞、昉皆兄弟,共为一世。袞立义门。昉督理家政三十五年,最盛。由洪以来又昆弟也。若崇为江州长史,勋为蒲圻令,玫为德安令,礼为吉安府司马,袞为司户参军,昉为奉礼郎,恭为洪州书院记,密知武阳县事,赏为渭州军事推官,皆衣冠之荣者也。若圭俦为节度押衙,珠为都知兵马使,让为衙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总管,郜为感义都军头,彰、巨、辉为讨击副使,谦为馆驿使,凉为教练使,皆文武宦职之崇者也。若戬为三史,用为三礼,昭、煜、深、卓为三傅,逊、俨、度、渐、绩、诱、永、陬、延年、延赏并举进士第;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之并作词人,又皆文学之英才者也。斯迁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氏之在齐比矣,实迁陈氏之于今世也。

  夫天地之一气也,万民之一性也,政教之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余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矜,技者不炫,清而纯者也。富者不骄,贫则不怨,善而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而正者也。吾以为士民之家,未有若陈宗者,其谓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教者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之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家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若其天无灾,时无病疫,岁有丰粮之利,政有富庶之教,岂为寿考之为福,亦将千亿之是保。丁酉岁夏,余以兵部尚书郎掌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嶺表,己亥年,会赦东归,辛丑春过浔阳,登庐山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藉口属,具知其状,因以为之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叶者。

  其词曰:

  舜有盛德,其后必昌,晔晔陈宗,义风克扬,家法足式,义门表德,明明在上,永为世则,

  古人有言,理家如官,若官尚义,其俗必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两途,人思异致,

  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维陈宗,世袭义风,僭昪伪煜,犹能敦恤,逮我圣宋,思惠骈属,

  圣宋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滂流,陈宗绵绵。

  大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岁次壬寅十二月朔五日

  五、义门家范十二条

  (一)尊朝廷

  太平之世,声教覃敷,谊隆轩冕,恩彻泥塗,普天率土,莫不沾濡。矧吾陈宗,被泽犹殊,金门锡爵,玉册蠲租,稽颡顿足,鼓腹含哺,何以仰答,逺著宏谟,出励名臣,处为硕儒,安兹作息,意乃公输,扬诩大化,嬉遊唐虞。

  (二)敬祖宗

  陈氏先代,渊源宏远,冥索遐稽,殊深缱绻,德为畴立,功为孰建,宜都以来,兹培不浅,司马参军,日恣流衍,补阙才高,秘监闻显,著作贤嗣,庐峰绝献,徙乎江州,始基是践,自斯而遥,其绪日展,俎豆勿忘,咸相黾勉。

  (三)孝父母

  父母生我,鞠育劬劳,顾复之恩,自少而髦,几经艰难,以养以教,冀其克遂,悲喜相交,与言及此,中心如刀,谓地盖厚,谓天盖高,跼蹐无报,徒属裹毛,遐思古人,其乐陶陶,养惟其志,不惟其肴,致其慕者,涕泣而号。

  (四)和兄弟

  鹡原志喜,雁序分行,维诗与礼,盖有明章,矧兹圣世,跻乎虞唐,荆花纷馥,接叶联芳,埙箎韵协,手足相将,其耽且乐,庶顺高堂,追惟先代,厥有二方,惟其难也,实至名彰,无歌偏反,以致阋墙,千古以来,被止眠姜。

  (五)严夫妇

  人伦伊始,兆自闺门,阴阳之义,亘古常遵,好合可乐,狎暱宜悛,正位内外,各以其分,鸡鸣致警,戒旦时闻,以乐鼓钟,以友瑟琴,梁妻举案,冀妇如宾,惟鸿与缺,道行于身,不知其然,以亵而亲,脱辐至矣,则又何云。

  (六)训子孙

  繄维义族,后起联翩,兰含春媚,桂馥秋妍,何以栽培,护其性天,巍巍桢干,饱乎云烟,农亩有田,诗书有经,耕食齿饮,为诵为弦,终身远到,基于少年,循矩斯方,受规则圆,非规非矩,遗羞昔贤,父兄之教,在所宜先。

  (七)隆师儒

  圣贤之道,孰与为明,千秋统绪,任在儒生,发聋启瞶,鼓振金鸣,石渠白虎,木铎传声,惟其义备,斯感至情,游杨二子,立雪于程,苏章千里,不惮遥程,跋涉艰楚,荷笈而行,吾陈东佳,无骛乎名,隆宠师儒,以植群英。

  (八)谨交遊

  生人所忌,处独居幽,慧无与发,思无以抽,士农工贾,惟其匹俦,或出或处,气类同求,戒勿知己,比匪非俦,声气是诩,他是为尤,与其为滥,无宁隘收,金兰善谱,不类盟鸥,少壮一诺,终当白头,风雨契阔,意致绸缪。

  (九)联族党

  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长幼上下,无寒无暄,驰驱皇路,退伏高原,咸敦一脉,其无后言,二百余口,与共饔飧,时勤课教,李笃训勉,有勋与展,有才足论,何疏何戚,维此义门。

  (十)睦邻里

  古者八家,同井相助,由近而远,情谊攸著,为邻为里,居遊与聚,疾病相扶,死丧与赴,患难忧危,戒惊恐惧,謦欬欢逢,寿考媾娶,伏腊周旋,心融情豫,岁酒同甘,烹宰饱饮,阗阗里门,倒屐解屦,诗称洽比,殷其景慕。

  (十一)均出入

  生财之难,期其恒足,制用有经,积施相续,积而不施,施而不彀,侈靡吝悭,均为薄俗,生齿云多,资用繁缛,老疾殡祭,莫敢不肃,以赡耕稼,以资诵读,家庭内外,持筹仆仆,惟均惟平,度其盈缩,乾糇从愆,为汝曹勖。

  (十二)戒遊惰

  凡人之生,畴无担荷,均在四民,责无敢堕,行期必力,志惟务果,奋进而前,犹不与我,矧其嬉遊,安敢偷惰,既历艰危,无挫坎坷,丈夫志雄,磅礴磊落,进止帷幄,了如观火,何乃自戕,手足委亸,家范谆谆,铭为佩左。

  六、阜宁古县志节选

  忠义

  (中门五世)陈仓,号松窗,父贤,字文整。好义有胆略,族多逋欠,贤代输之,岁以为常,数至巨万。偶村行遇虎,从者皆逸,贤当道立,曳之去,贤乘间伤虎,虎毙贤无恙。

  仓材略肖其父,亦代输族租数年。会倭寇至,众惊敢,仓负母遁,倭跳追击之,仓匿母林中,奋夺倭刀,反杀数十人,母获无虞,仓归纠绅富,集乡团官兵,身自率之,击倭,倭大溃,乃遁出海,有司以状上陈,以为孝义官,给冠带。

  ——《庙湾镇志》

  笃行

  (中门十一世)陈允儒,名鉁,字颜庵,母近期颐,依然孺慕。尤好施,沟墩大桥圮,允儒售产得八百余金,独修之。嘉庆间,南水暴至,众议筑圩,皇皇若无所出,适允儒归馨,舟中三百金,以济其急,墩境得无恙。

  ——《阜宁县志·人物》(光绪十一年本)

  (中门十二世)陈杰,字冠时,号一亭,附贡生,敦族谊,尝建宗祠,修家乘,族中寒畯,曲为资助,俾读书底于成。又尝创节孝祠,助修文庙,襄复学田,士林多之。子立屿,字孚若,岁贡生,工文章,凡睦族好施,競競承父志,衣冠俭朴,有古人风。

  ——《阜宁县志·人物》(光绪十一年本)

  (东门十二世)陈之长,一名继开,号小山,太学生。渔深河东,旧有圩,年久坍陷。继开倡捐重资,纠同人复修之。道光辛卯,运河决马棚湾,水大至,西风浪作,圩几沉没。继开拜祷,愿以一身代圩内万口请命。俄顷,上游萍藻随风拥至,环护其圩,风亦顿息,圩工今屹然存。

  ——《阜宁县志·人物》

  (中南门十一世)陈以和,字春融。性宽厚乐施,时有王姓舟泊浅港,潮骤落,胶舟不得出,计七口,绝食已三日,莫可为计。以和以己资为之筑堰,车戽浮舟出深水,又赠以一月粮。王感次骨,愿留女为婢以报,坚却不受。

  (东门十一世)陈纲,字敦三,南乡人,武庠生,乾隆五十年大旱,饿殍载途。纲储麦五百余斛,谓家人曰:“天降奇荒,闾里之贫者,朝不保夕,吾家温饱如是,已获天佑,忍再居积,以促民命乎?”乃举屯麦尽,以赈贫。纲长子早丧,至是生子,年八十三卒。

  (中门十三世)陈达森,字秀翘,廪贡生,工书能文。咸丰十年,冯子材军门督办镇江军务,聘为记室,深信任焉。保山东知县,尝戴蓝花翎。未几,冯移督广西,邀与偕。达森假归,遂辞差,以呤咏自娱,年七十余卒。

  列传

  (东门十三世)陈立基,字弼周,沟墩里人。捻陷阜城,东南乡恐。立基率弟立蒸、立仪、立峰纠合乡团,堵截新河口,地当范堤末,与城厢仅隔一衣带水。立基与捻互以火枪相攻,裘为穿不退,捻又编木浮水宵济。立基兄弟分率勇健者,抵死抗拒,捻不得逞,乃去,县东南以安。

  同治五年,西水东注,清水潭溃,平地成泽国。立基集乡人,保障渔深河东大圩,亲持畚锸,日夜不懈,圩以不没。

  邑初建考舍,立基解囊独成五楹。(光绪八年冬月兴工)

  邑人征捻祸,城外筑圩。立基率佃建筑城东一段,坚固逾恒,当道敬之。

  又屡煮粥振蚀民,清光绪间,与陈为育募建大同乡尚贞院东广福桥便行旅。卒年七十余岁。

  (东门十三世)陈立峰,字小鲁。少游武庠,兼擅技击,随兄立基御捻于新河口,乘间率陈如裕及健仆一人,驾小舟经渡射阳河,夺捻炮一尊,旗三面。捻追之,立峰且战且却至河畔,值潮落,舟距岸丈余,一跃而登,乃得脱。后入行伍,仕至都司。

  烈传

  陈如尹,字效伊,伯盟四弟。毕业日本工业学校,归办淮东实业学校有名。(宣统二年三月,在小马庄北陈氏宗祠开办,内分蚕科、染织科、民国三年停。)民国二年土匪戴如山猖獗甚,如尹练壮丁数十人,屡挫之,终以奋勇先驱,为所狙击卒,年方二十五,乡人如失长城也。

  

  (中门五世)陈仓妻何氏,仓先娶仇氏,仇染毒疡,仓屏使别居,而娶何。于归数月,始知仇病状,以大义责仓,舁仇居静室,亲为洗涤,召医治之,疡尽愈。仓富于资,氏佐仓睦宗亲,赖以衣食者百余家,又别其奢俭勤情而厚薄之,由是惰且奢者皆改行,族渐盛焉。

  旌表

  (东门十二世)陈之臧(东门)字师古,聘妻蒋氏,幼归陈为养媳,未婚之臧故,翁姑欲为择配,女泣不从。翁姑哀其志,招其弟至妻以女而馆之,所以慰之也。翁姑殁,抚夫弟二,恩义备至,及疾革,犹强起,盥栉曰:“吾不可蓬垢见姑于地下。”易箦时,鼻垂玉箸长尺许。道光十三年旌。

  (东门十二世)陈祉字肇敏,妾崔氏(南坎人有坊)

  (南门十三世)陈寅,一名立瀛,字守魁(南门十三世)妻高氏,年二十一夫亡,无出,以从侄正义为嗣,扶如已出,夫弟夫妹各一,均幼稚,氏亦调护周至。氏家二木楼,祖遗渔港业百余年矣,豪强藐其孤孀,谋侵夺之,兴大狱,会星使莅袁浦,氏携子鸣冤十余年,艰险备尝,案始完结,港业卒归陈氏,道光五年旌。(南陈庄有坊)

0.0822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