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桢
邓廷桢(1776年—1846年),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屡分校乡、会试,历任浙江宁波,陕西延安、榆林、西安诸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陕西按察使等职。
邓廷桢善时文,犹精于音韵。所著笔记和诗词并行于世。有《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石观斋诗抄》、《双砚斋词话》等。
此外,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擅写小篆及楷、行诸体,尤以小篆最精。南京市博物馆藏有他玉筋体小篆《说文叙辞轴》,是他晚年从伊犁获释,与挚友林则徐分别时所作,用笔园劲匀称。从端正秀丽中,可看到他刚正不阿的气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荫南
邓荫南(1846年-1923年),原名松盛,字有相、荫南,排行三,又称邓三,广东开平人。开平公学堂及檀香山华文学院肄业。遗著编入《荫南文存》。
早年到檀香山谋生,后经营农场和蔗园,成为当地的富商。性情慷慨,乐于助人,深得华侨和当地土人敬重,与孙眉交往甚密。1894年与孙中山见面。加入兴中会。次年变卖家财充革命经费,回国参与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避居澳门。
1898年与宫崎寅藏等在广州设东亚同文会,以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的掩护。同年协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
1923年2月5日,邓荫南在澳门病逝。孙追授为陆军上将,给银1000元治丧;为遗像题词:“爱国以命,爱党以诚。家不惶顾,老而弥贞。”并下令在广州东郊大宝岗(今先烈南路)青龙坊安葬遗体,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1929年1月,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894年),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中国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
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有《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仲元
邓仲元(1886年—1922年),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清朝末年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功绩卓著。
早年就读于惠阳,后肄业于崇雅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
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张云逸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1935年,中华民国当局决议,在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内增订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广州番禺的广东仲元中学以示纪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中夏
邓中夏(1894年—1933年),汉族,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工人运动的领袖。
1933年5月15日晚,邓中夏在互济总会援救长家研究和布置工作,被法国租界巡捕逮捕。在狱中,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摧残。
1933年9月21日黎明,在雨花台下,邓中夏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邓中夏对于指导和总结中国工人运动的学术研究贡献较大。其《工会论(上编)》和《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是最早从宏观上对中国工人运动进行系统研究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后者,直至今日仍是该领域有价值、权威的著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恩铭
邓恩铭(1901年-1931年),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水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
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2月8日,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于纬八路刑场就义。
2009年9月,邓恩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发
邓发(1906年—1946年),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
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后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长征中任纵队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
1946年4月8日,同博古、叶挺、黄齐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吕梁市兴县黑茶山遇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小平
邓小平(1904年—1997年),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颖超
邓颖超(1904年—1992年),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邓颖超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青年时代,邓颖超投身革命,开始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职业革命家生涯。
1977年以后,邓颖超先后访问了缅甸、斯里兰卡、伊朗、柬埔寨、日本、朝鲜、泰国、法国和欧洲议会,会见了来自亚、非、拉、美、澳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客人。1982年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为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与友谊,为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2年7月11日上午6时55分,邓颖超与世长辞,享年88岁。
邓颖超同志一生追求真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她都勇于探索、不懈奋斗,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表现出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1986年),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一次实验中,邓稼先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