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颖公陵园修建碑记

  赖氏之兴,源于西周初年。赖氏始祖叔颖,为轩辕黄帝之后,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本姓姬。     

  殷商末年,纣王无道,民怨沸腾。武王姬发继承父志,替天行道,兵发西岐,会师于孟津,鹰扬于牧野。伐纣之后,武王以叔颖有功,乃敕封其为子爵,并赐其驻兵之赖地为食邑,国名为“赖”,史称“赖子国”。     

  叔颖受封立国后,筑城练兵,拓土开疆,教民耕牧,立业安邦。传14世,至添公,历五百余载。春秋后期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七月,楚灵王伐吴时,“遂以诸侯灭赖”。然先辈们不失王者遗风,怀念故国,“以国为氏”,尊叔颖公为太始祖。赖子国所在地褒信,即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一带,是为赖姓祖地。因而,赖国源起距今已历时三千余年。     

  赖姓的迁布与多数中华姓氏的分衍流徙相似。由《左传》可知,楚灵王“迁赖于鄢”,各地赖氏族谱也记载着“首迁于鄢”。“鄢”地即今河南鄢陵,秦汉时鄢陵为颍川郡属地,颍川即成为赖氏的首个郡望。赖氏族人因战争、灾荒、经商、任官等缘故四处迁徙,特别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唐末光州固始人王审知率军入闽,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致使许多原居中原的赖氏族人播迁他乡。清康熙之后,赖姓东渡入居台湾,移居港澳、东南亚、日本,乃至远赴欧美,遍布世界各地。赖氏族人如同松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到之处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当代赖氏在神州大地多有分布,以南方居多,尤以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最为集中,四川、重庆、广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次之。据2006年中国科学院统计论证,赖氏位居第90位,位列百家大姓之一,迄今全球赖姓人已有三百余万。     

  中华赖氏,人文荟萃,不愧为顽强繁茂、生生不息的大姓望族,不愧为中华姓氏的古老家族。自立姓以来,一脉相承,均系叔颖公之后裔,各支宗亲,同根同脉同祖。故此,海内外赖氏宗亲寻根问祖拳拳切切,锲而不舍,赤子之心,苍天可鉴!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河南省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多次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对古赖国实地勘察及研究论证。1982年,“赖王墓”(即叔颖公之墓)被公布为息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确认古赖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息县包信镇东南2公里的闾河之滨,尔后又将“赖国故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使离开祖地二千五百余年的全球赖氏宗亲能够正本求源,找到三千多年前的祖根,找到天涯游子梦回故乡的心灵家园。     

  叔颖公之墓历时三千余年得以存留至今,应归功于息县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归功于包信镇历代父老乡亲的守护,归功于当今各级人民政府的呵护,归功于各位专家学者的奉献以及所有宗亲的不懈努力,在此深铭谢忱。     

  2010年4月30日,世界赖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息县成立,表明了天下赖姓后裔认祖归宗之愿望,弘扬中华文明之心志。总会将修建叔颖公陵园作为首件大事付诸实施,得到全球宗亲的热切响应。今天,这座庄严、祥和、恢弘的叔颖公陵园,终于矗立在中原大地,鼎立于赖氏族人心中。我们衷心祝愿祖地繁荣昌盛,宗支世代兴旺发达。

  

                         世界赖氏宗亲联谊总会                 

                           二零一二年四月八日

                           岁次壬辰三月十八日

0.0916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