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简介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陈胡公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他原本姓妫名满,是舜帝第33世孙。妫满的父亲阏父,因商纣王昏庸无道,制造了大量武器帮助周武王,为周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追封先贤遗民时,将阏父的儿子满,封于陈地,国号为陈,建都于宛丘,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满。因此,妫满也被称为陈胡公。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在北方地区则位居第七大姓。

  

  陈系大姓氏。根据有关资料,中国五大姓是李、张、王、刘、陈,共有人口三亿五千万多。中华民族之姓氏,多奉黄帝为共同祖先,而陈氏则源自舜帝,四千多年来,世代繁衍,遍布全国,分衍全世界。陈氏在福建是个大姓氏,在漳浦县也是大姓氏,在台湾是第一大姓,据调查统计,十一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个姓陈的。漳浦陈姓据最近调查有十三多万人,占全县人口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六个漳浦人就有一个姓陈的。

      欲述陈氏怎样成为闽台大姓,得追溯世系源流。

  (一)、源流世系概述

      陈氏子孙是重华公(舜帝)之后,舜帝早年躬耕历山,以大孝美德受尧帝禅位,为陈氏最早之祖先,称太始祖。

      满公(周)为受姓之始祖

      实公(汉)为颍川始祖。

      自太始祖重华公至今,传了150余世,历4200余年,源远流长,世系分明,世系者,血缘一脉相承,有系统记述世次。

      

      据族谱记载,陈氏世系有七,兹略述如下:

  世系之一——自重华公起

      太始祖重华公,诞生于公元前2293年,传至34世胡公满受封为陈侯之前为止,历1181年,传代平均年数为34·73年。

      

  世系之二——自胡公满起

      胡公满受封为陈侯之年(公元前111年)起,到了陈国被灭(公元前478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633年,平均传代年数为31·65年。

      

  世系之三——自衍公起

      54世衍公(公元前435年)传至65世平公(汉丞相), 经71世汤公,至81世实公止,历27世,计628年,平均传代年数24年。

      

  世系之四——颍川世系(自实公起)

      自重华公传至实公为81世。颍川始祖实公字仲弓,谥文范,传至元光公,历13世,计512年,平均传代年数39年。

  世系之五——南朝世系(自霸始公起)

      89世霸始公(公元509年),字兴国,第一代武皇帝,传至145世少棠公,历56世,共1247年,平均传代年数22年多。

    

  世系之六——开漳圣王派(北陈)世系(自元光公之父政公起)

      实公11世孙政公,生于隋大业12年(公元615年),唐高宗诏镇闽,子元光屯漳浦、云霄,卒于仪凤2年(公元677年),封开漳圣王起,传至116世道明公(公元1260年)历24世,计582年,平均传代年数24年多。

      

  世系之七——太傅派(南陈)世系(自忠公起)

      94世忠公,原籍京兆万年县,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偕子邕公被谪入闽。邕公官至太子太傅,为开闽始相,传至128世玛珖公之子史修公,为鉴湖1世祖,历25世,计619年,平均传代年数24年多。

      上述七世系,各派各支,日益繁衍。因篇幅所限,仅就以"颍川"为郡望的开漳圣王、太傅两派在漳浦,台湾之源流、分布,略举其显著者概述。

  (二)、颍川发祥

      陈氏以颍川为郡望,当溯源于六世祖、汉朝丞相汤公之后,居于颍川。

      汤公,少好书,博达善文,西至长安求官,得大官献食丞,数求使外国,迁西域副都尉,在甘延寿属下,镇守西域边界,论功封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卒於公元一年,迨王莽专政时,迫封为胡壮侯。汤公之长子冯袭封为破关侯。

      74世孙盂琏公为固始祖。

      冯公之子名嗣。官拜司隶校尉。

      嗣公之子翔,字子磷,少年时已略知名,善结交,缘太尉周景辟之荐举,官拜侍史,后迁升定襄太守,再拜议郎,补为御史中丞。

      生三子:长窬,次邃,三实。

      实公世居颍川,为颍川始伹。

      颍川,于秦灭魏、韩后,设颍川郡,郡治长社,辖河南中部大片土地。

      西汉季年,改为许县,仍属颖川郡。东汉、魏、晋因之。东魏恢复长社为颍川郡治,又改为南郑州州治及颖川郡之郡治。隋改长社为颖川县。唐改颖川县为长社。今长社即长葛。故颍川陈氏遗迹多在长葛县境,小部分在今许昌市、郾城县境内。

      钟皓、荀淑、韩毅、陈实是汉朝同郡的鼎鼎人物,称为颍川四长。

      实公祖居长葛坡东陈故村(因实公祖居而得名)实公拒不出仕,隐居于紫荆山下小洪河畔,建宅闲心静养。实公去世遂葬其宅后,改宅为"陈太丘祠"。经历代修葺,形成规模宏大之古建筑群,祠内石碑林立,刻记陈氏繁衍世系。龙凤柏数十株,传为实公手植。景观宜人。

      "长葛县志"为之作记,今祠已改为长葛中学。旧屋、碑刻、坟墓已毁灭。

      颍川世系堂号有: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德星、德聚、绳武、但以颍川为著。

      从这么多的郡望,足证明始祖在颍川发祥,繁衍益众,千派万支,分布各地,贤人辈出、仁孝著称。古时读书皆以门第(郡望)做标榜而相称。

      赤湖、大坑、马坪于清咸丰年间联宗在佛潭埭头兴建颍川陈太丘公祖庙今重建。

  (三)、迁移转徒,自北而南

      根据族谱记载,迁徙原因有以下几种:

      封地被并 奉旨分庄

      动乱避难  随任移眷

      生齿日繁  迁地立基

      明清两朝从闽粤移居台湾的,属于"迁地立基"一类,自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迁台者注入从军、从政、任教、求学,经营农工商业、从事手工技艺,及其他职业等多种成份。

  移徙之后,开基生传,日益繁衍,其后子孙奉为始祖。

      流移路绕:自汉以后陈氏住在北方各地者,已开始向南方发展,由河南、过山东、经江苏、入浙江、进福建至广东,达海南。支派越多分布越广。尤其自唐宋以至元明,福建省沿海各县市,漳浦县各乡镇,都遍布陈氏子孙。自明末至清朝,大量转向台湾,港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繁衍。

      而今分衍于闽粤台各地的陈姓,有如下三大派系:

      见于族谱记载的,陈氏较早南移名士:西晋太尉陈伯珍,于晋元帝大兴初年(公元318年)渡江,至曲阿(今江苏丹阳县)新丰湖。孙陈世达(一作陈达)为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遂家其地。传至陈霸先,建立陈朝,都于建业(今南京)。族人遍布长江、闽粤各地,传衍后裔为"南朝派"

      唐高宗总章在二年(公元669年),归德将军陈政偕子元光,入闽开漳,所传后裔为"开漳圣王派",又称"北陈"

      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京兆陈忠之子陈邕,任太子太傅,与丞相李林甫不洽,被谪人闽,定居漳州南驿路南厢山,所传衍后裔为"太博派",又称"南陈"

      五代十国,中原板荡,许多河南的陈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宋"靖康之乱"。逃到福建避难的陈氏更多。

      陈伯宣与孙陈旺南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德安派始祖。德安派芳振江州,三朝旌表,十四世同居,三千九百多人共住。宋仁宗以义门聚族大盛,,下诏分二百九十八庄,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县各乡村居住。

      自宋太祖统一天下至宋室南渡的百余年间,陈氏在浙江、福建二省极为发展,在江西、四川等地的陈氏子孙也颇活跃。

      陈氏由闽入粤,以魁公率领其族众移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孟二郎,盂三郎由闽迁粤之桂乡(今之梅县),其后传衍大埔、兴宁、龙泉。有的由闽南传衍潮州、海陆丰、惠来、海南、丰顺……等县。

   

  

0.1935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