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u=1590338547,2095625627&fm=23&gp=0.jpg

林聪彝故居


简介

林聪彝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宫巷,建于明代。明末,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以此屋为大理寺衙门。清道光间,此屋为林则徐次子聪彝所居。


建筑特点

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临街十扇大门。主座第一进南面照墙上,画有一只獬,是明代大理寺公堂的标志。厅堂面阔3间,进深7柱,第二、三两进皆三间排,第四进为倒朝三间排。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用覆龟亭以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花厅一进为住房,二进为假山、鱼池、大榕树、花坛、亭台楼阁等,三进亦为住房。原有布局基本保留完整。


建筑文化

故居坐北朝南,东南西北风火墙。三开间的门头房,门头房北侧的墙头上有灰塑,灰塑的内容是这片宅院的立面地图,但现在已班驳不清。穿过门头房,入石框门便是熬头进,南面的山墙上原有精美的灰塑,为独角兽“獬”,在文革中被破坏,现在隐约看出当时的痕迹。为什么塑的是獬呢?因为在明末时,清兵攻占南京,明朝亡命皇族、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称帝时把大理寺设在此处,而“獬”是象征着正义的古兽,是明代大理寺建筑的重要标志。

入厅堂过雨亭往右走是第二落的第二进,南面是山子,山子是太湖石和海石堆砌而成,太湖石和海石都是做山子的最佳原料,山子中有一个池塘,现在已被填掉。这是歇山顶的亭子,供主人休闲、文娱。这里有山子、池塘、大榕树及亭台楼阁,是三坊七巷中最大的庭院园林之一。  

第三进是花厅部分。这里是房主购得此宅后从头修缮过的,纯粹是清式建筑,这里的建筑构件汇集了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花厅的回廊部分,檐下的悬钟上刻有“佛手”的图案。转过回廊至花厅廊檐。这里的檐下的悬钟采用透雕的手法,下为花蓝,上为红牡丹图案,檐柱下的青石柱上刻有浮雕动物图案,以及回廊上的妇女儿墙极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再往上看这里的马鞍与别处不同,这叫国公帽马鞍墙,因为它的形状就像隋唐演义中鲁国公程咬金的帽子。这里纯粹是清朝建筑,与主座的明代建筑简洁、规整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进的石门的框架有一个灰塑,塑的是亭台楼阁,保留相对完整;这是花圃歇山亭的北侧,隔墙上有漏窗,这种漏窗在三坊七巷的建筑中仅此一处,漏窗上的栏杆刻有竹节的图案。


历史沿革

故居保存较完整。1991年10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5月公布为省及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

林聪彝故居为明代建筑,距今已经近400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建筑价值。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南下渡江,攻占南京。明朝皇族、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在隆武政权建立后,把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设在现在的林聪彝故居里。当时郑成功的父亲也曾在此办公,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至今还保存在这里,非常珍贵。

除了历史价值外,林聪彝故居还体现了明清两代福州很高的建筑水平。可以说,林聪彝故居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有很高的建筑价值。



0.0784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