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

请输入内容

  1.jpg   

清人《文姬归汉图》卷 纵32.2厘米、横245厘米


蔡文姬,名琰,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好文辞,精音律,汉末天下大乱,蔡文姬为南匈奴所虏,嫁与南匈奴左贤王,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曹操惜其才,特命使臣持金璧将其赎回,此图为文姬离夫别子,毅然归汉时的感人场景。文姬头戴暖帽,肩披绒裘,穿窄袖短衣,着百褶长裙,是胡汉一体的打扮。她虽然骑马欲行,但对两个幼子却怀抱手牵,迟迟不肯放开,母子深情跃然绢素。左贤王拨马一旁,默默远看文姬母子,神色黯然,周围的侍女,保姆以及胡汉送迎随从姿态不同,表情各异。此图笔法细腻,设色雅丽,是一幅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佳作。


2681211_14.jpg

拾葚异器为《二十四孝》中记录的汉代孝子蔡顺的故事。


典故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施行暴政,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琅琊人樊崇率领一百多名饥民起义。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不久,赤眉军打到汝南地区,为了避战祸,老百姓都外出逃难。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又遇灾荒,许多百姓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背井离乡、出外求生。有个叫蔡顺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为命。为了养育他长大成人,母亲一直守寡,为此吃了很多苦头。所以蔡顺对母亲特别孝顺,眼下遇上了荒年,母亲经不起逃荒之苦,蔡顺便陪伴母亲留在了乡间。由于家中无粮,无奈之下,蔡顺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

这一天,蔡顺拿起篓子,对母亲说要出去拾些桑葚。母亲看着瘦弱的儿子,忙叮嘱道:“孩子,外面兵荒马乱的,不要跑远了让娘牵挂。”蔡顺恭恭敬敬地对母亲说:“母亲,您的身体要紧,不要顾念孩儿。您就安心在家中等我吧!”

蔡顺背着一个篓子,抱着一个篓子,来到林中。林子里的桑葚都被采光了,饥肠辘辘跑了好长时间也没看到一棵有果实的。就在他焦急的时候,忽然,隐隐约约看到远处有一片桑林。他急忙跑过去,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葚,他如获至宝。他把红色的桑葚放在一个篓子里,把黑色的桑葚放在另一个篓子里。拾了许久,蔡顺看看天色,已经很晚了,母亲恐怕早就饿了。想到这儿,便准备回家。刚走出丛林,忽然,一队人马到了跟前。一个士兵见了他,厉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什么一人在此?”蔡顺见这些人眉毛上都涂上红颜色,他曾听人说过赤眉军的事,知道遇见了起义军,就回道:“我叫蔡顺,就住在山脚下。因为战乱,家中没有粮食充饥,只好上山拾些桑葚果腹。”那个士兵见蔡顺带着两个篓子,将黑色的桑葚和红色的桑葚分开,不知搞什么名堂,就把他带到头领面前。头领看了看蔡顺,问他为什么不外出求生。见他篓子里采的桑葚并不多,却用两个篓子将黑色和红色的分开,就问他为什么。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是熟透的,比较甜,是给老娘吃的;红色的桑葚还没有熟透,是酸的,要留给我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那个头领一听,心里不由一震,一下想起了家乡的老母亲。是啊,自己加入赤眉军很久了,家里的老母现在怎样了呢?再看看眼前之人,语真心善,颗颗桑葚充满了对母亲的孝敬之心。蔡顺的孝子之心深深打动了这位头领,他令手下快去拿来两斗白米,还有一头牛。他要把米和牛送给蔡顺,要蔡顺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

谁知蔡顺却拒绝了,他说:“就是因为战乱我才拾取桑葚给母亲果腹,战乱不知让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父母挨饿受冻。你们快回家吧,白发苍苍的父母正盼望你们早日平安归来呀。”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都不想再四处征战,想尽快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那个头领对蔡顺说:“是啊,我也要回家照顾年老的双亲,以尽孝心。这头牛你就收下吧!你母亲那么大年纪了,天天吃桑葚,时间久了身体受不了!”接着,又把两斗白米给了蔡顺。想到家中的母亲,蔡顺只得收下了。



 附:

原文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赠之。

译文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对待母亲很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两斗白米,一只牛蹄子,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2017012214850502066684019.png

蔡道宪祠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塔头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于乾降年间,占地456平方米,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岽祯十年(1637年)进十,初授大理推宮,后补长沙推官,著有《诲后诗集》。崇祯十六年八月廿六日,在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因顽抗农民起义军,被捕后为张献忠刺死,时年29岁。明王朝赠为太仆少卿,后加赠太仆寺卿,谥忠毅,祀于木里学宫。

祠坐东朝两,由门楼、厅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56平方米。门楼前轩廊木构架以三层三跳接檐檩,跳首雕龙,斗座雕卧狮。斗作八角、圆形、莲瓣、荷花四式,檐下雕花篮吊简8个,工艺精细,结构严谨。祠内庭院中立1石碑,高1.91米、宽0.97米,碑额雕双龙,中刻篆书“御制”。正面镌清乾隆皇帝所题挽诗,楷书,56字,背面是记载蔡逍宪事迹,全文楷书356字,系清乾降五十六年(1791年)大学士蔡新恭录敬书。

     

11 11
0.0659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