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轶事


刘氏风筝的创始人是刘益卿先生。清末民初,刘益卿是拷绸(用草本植物薯莨的汁液染成的一种丝织品)店学徒。他头脑灵光,口齿伶俐,无师自通打一手好算盘,写一手好字,财主便提携他站柜台。从此,他就脱下短打衣衫,穿上白袜长衫。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酒肉朋友渐多,他很快入不敷出了。刘益卿原本住在谢池巷附近。这是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宅邸池上楼所在地,场地空旷,文人墨客多在这里放风筝。聪明的刘益卿发现制扎风筝可以赚些铜钿补贴家用,于是携家眷迁至鼓楼街,开始着手做风筝。当时,斗蟋养鸟放风筝是富家子弟消磨时光的娱乐,因此,造型精美的风筝很快成了抢手货。春秋二季逢风筝旺市,儿子刘永生便来帮忙刮篾粘皮纸,供应门售。于是,风筝成为刘家赚钱的营生。久而久之,刘益卿也开始放飞风筝。1938年,永嘉县(今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了风筝大赛。刘益卿报名参赛。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制作了一只镂空“福”字风筝。比赛那天,刘益卿和刘永生领着五六岁的孙儿刘瑞锦登上松台山一起参赛。结果,刘益卿获得三等奖。虽是“三等奖”,却是许多人眼中的“第一名”,他还因此获得了“风筝王”的称号。从此,刘氏风筝闻名鹿城。风筝对刘益卿而言,也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兴趣。在一次“拦街福”民俗文化活动上,鼓楼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除香烛缭绕外,周围十分冷清。刘益卿为了添些热闹,就在家门口搞了个“龙喷水”:一张茶几上置一只竹篾扎的风筝龙头,龙头里冷不丁喷出一股清泉,泉水托起一只滴溜溜转却掉不下来的乒乓球。茶几放在街上,引来许多看客。大家都纳闷,龙头喷出的泉水从何处来?人们弯腰屈背往红木茶几下瞧,也看不出什么蹊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龙喷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很多人会相邀:“到永古斋看龙喷水去!”这个故事在刘家代代相传,其间也伴随着刘益卿的名言:“放风筝人往高处看。”这是刘氏的座右铭,也象征着刘氏后人对风筝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步。
0.0818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