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洪颐煊故居.jpg

洪颐煊故居,在临海古城街道三井巷23号和21号。2001年2月18日,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洪居是洪氏家族的祖屋,也是洪颐煊辞官故里筑小停山馆藏书3万余卷的藏书楼地址。原来宅院有几透规模,只因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遭战火,藏书楼和主宅一半被焚,现存的洪宅四合院左厢房也是后来重建,新老结构虽有明显差异,但整体建筑仍具大家风范。

走进外台门,古色古香扑面而来,明清格式的门屋,厚墙雕础,龙栋翘首,三重雕梁,斗拱重叠,四颗门当户对饰中,显示门第书香。台门内道曲径迂回,两边旁墙建筑艺术,最有品位的是道壁上的石刻花卉浮雕。浮雕大小共18幅,每幅高90厘米,宽1.2米,画幅间相嵌竹节管状雕柱。雕作花卉图案多采,其中4幅是云彩、八结图案,14幅是梅花、菊花、茶花、蔷薇等盆花造型,幅幅花枝争妍,技艺精湛。特别是内台门外照壁墙的含笑、牡丹、大莲菊3幅雕作,枝繁叶茂,花翠欲滴,栩栩如生。这些雕作,历经几百年沧桑,仍葆青春魅力,可谓是宝贵的古建筑文化财富。洪氏故居的石刻浮雕,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和画幅之规模,可以说是临海和台州唯一,且在全省也是少见。

走过回道,迎面是内台门,台门建筑形式古朴,上有“百福”、“千祥”题字(曾被人铲得字迹模糊)。进大院乍一看房屋比较一般,但仔细观察,陈旧中蕴藏着特色。院落坐南朝北(据说是因背有巾山前横小河风水所为),正屋七间两厢各三,正屋前后开檐进深12米,两厢前开檐进深8.3米,三面檐廊阁斗式天花板,廊梁回形格花衬挂,中堂廊面特殊,廊柱园粗斗拱顶托,青石柱础蒜瓣形雕琢。正屋和右厢廊柱柱头木雕吉祥物饰面,部分门面尚留红漆痕。内照墙、石道地、石檐阶设施讲究,中左右压阶石足尺厚,台门两侧的内照墙尤富特色,墙壁底础一米高是竹节状石雕框石壁,中为砖砌画框,框中原有琴棋书画砖雕灰塑,“文革”中被铲现为空白,顶上短檐分水,壁顶用小瓦拼合成钱币型空心脊栋,这种别致造型建筑非常少见,可说是临海古建筑中一大特色。据主人介绍,原来全屋龙栋翘首,檐头瓦当,由于年代久远多代重修,现只剩下内照墙上的样本了。

洪宅的东西厢房各开云头卷拱廊门,原来西通藏书楼,东接书斋小院。如今小院尚存却见不到吟诗作画的院房,只有两块硕大的太湖石和院墙上的瓷窗。

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自幼苦志力学,与兄弟读书僧寮,夜每借佛灯谈经不辍。清嘉庆二年(1797),著名学者阮元视学台州,嘉其兄弟好学有识,亲书“鄂不馆”额以赠。七年(1802)颐煊以拔贡入京赴试,一试不中,从此,即无意再试。他一生在仕途上不着意进取,仅做过直隶州州判、广东新兴知县等职,毕生精力,钻研学术。他的著作有《读书丛录》、《尚书古叙录》、《平津(馆)读碑记》、《汉志水道疏证》、《筠轩诗钞》等20余种160卷,皆刊播艺林。他在杭州沽经精舍期间,曾为阮元主编的《经籍纂沽》分纂刘熙《释名》、《小尔雅》、《经典释文》、《山海经》郭注、《水经》郦注、《隶释》、《隶续》等部分,颇得阮元及侪辈所推誉。其力作《平津(馆)读碑记》颇享盛誉,被著名金石学家翁方纲评价说其精密处胜过王昶的《金石萃编》,而博洽可与钱大昕《金石跋尾》相匹敌。洪颐煊的学术成果影响深远,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校《管子》、《盐铁论》,和张舜徽教授著《清人笔记条辨》书,皆引其成果,用其笃论。(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0.0899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