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序

  国家写史,地方修志,家族编谱,这是我国史学的三大支柱。时逢盛世,史、志、谱的编修已成当今社会兴起的一股热潮,蔚然成风。这里的谱指的就是族谱,族谱亦称谱牒、家牒、家传、世传、宗谱、家谱、世谱、世牒、家乘、家志、谱录……等二十几种称谓,我们习惯称之为族谱。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施行,祖国变得愈发强大,而《重庆璧山区正兴镇石院竹林湾陈氏》也在跟着发生着令人可喜的巨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谓是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所以部分石院竹林湾陈氏家人便热切地提议,盼望能新编我系《石院竹林湾陈氏族谱》,以记俊彦,温旧知新,弘扬祖德,启迪后人。

     修谱最先盟生于历届清明会主管成员提议,其后组建修谱理事会。有陈远清、陈远忠、陈远中、陈万礼、陈万贤、陈万忠、陈万志、陈万均、陈万良、陈万树、陈万林、陈万尧、陈万西、陈代富、陈代国、陈代华、陈代宇、陈代洪等成员,于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号,经会议通过正式成立,石院竹林湾陈氏修谱理事会。会议决定由陈代宇担任《石院竹林湾陈氏族谱》主编。其他成员为副主编。

     理事会成立四年来,我们不负重托,根据祖墓碑记,金单簿、祖上流传、中华姓氏通书、颍川陈氏考、义门陈文史考、孝感陈家榨族谱(卷三)等书籍为依据。重点梳理记载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尖山村竹林湾‘金鼎世系’源流。并先后到湖北武汉、麻城、孝感,贵州遵义、播州、桐梓、毕节、仁怀、四川泸州合江、大桥镇、望龙镇、重庆江津、元明镇等地进行考查取证。结合事实,尊重历史。在编写‘ 石院竹林湾陈氏族谱’时,资料参照其他支系部分老族谱,取其精华进行修谱。本谱有题词、序、祖训、渊源世系、人物春秋、文史故事、历史资料和其它部分组成,本谱的编写力求做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章目清晰、编排合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重庆璧山石院竹林湾金鼎公世系源流。掀开历史篇章,拂去岁月风尘。沧桑巨变,大浪淘沙。江州义门,然而陈氏家族在悠长之岁月河流中,宛如一株参天大树,经受着疾风暴雨之洗礼,本固枝荣,枝繁叶茂,花香四海,籽播世界。泱泱大族,其子孙约七千万口,跻身中华大姓前列,位居第五,堪称中华姓氏文化一大奇观。我竹林陈氏宗族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上承远祖黄帝。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建陈国,陈国(公元前1045-公元前478),出土金文资料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了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成为陈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陈氏人以国为姓,至今三千年。

  据《中华姓氏通书》等书记载,胡、田、孙、王、姚、袁、黄等姓都有从陈姓避难而逃迁者改姓。陈完,公元前705年生,陈国厉公跃之子。陈完奔齐”。完公入齐后,齐桓公要拜他为卿,陈完以“羁旅之臣,不敢当高位”坚辞,就封他为“工正”(管理百工之长),并赐给他很多田地。陈轸,颍川人,祖籍临淄。轸,天资聪明,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游说列国。公元前329年,出仕秦国。公元前328年,陈轸离开秦国来到楚国。公元前322年,谏止楚王逐张仪于魏国。公元前319年,出使过魏,为犀首献复相主事之策。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建议秦王抚慰义渠。公元前314年,向楚王献救韩存楚之策,事成“拜楚相,封颍川侯”(见 南宋陈晔《古灵先生年谱》)。公元前313年,谏楚王不要与齐绝交。公元前307年,谏楚王勿救宜阳。公元前298年,陈轸仕魏,力劝齐国与三晋联合抗秦。齐、魏、韩联合抗秦,历时三年,攻入函谷关,危及咸阳,迫使秦国归还所侵韩、魏之地。公元前298~296年,是陈轸政治活动的最后年代。 陈轸约生于公元前354年,后人尊之为颍川陈氏始祖。东汉颍川陈实(寔),出身单微,但兼资九德,总修百行,成为名倾天下之一代贤人,谥号文范先生。于是德星显象,万派归宗,天下陈家奉寔公。寔公玄孙陈准发迹为西晋太尉(三公之一),陈氏因先人景行懿德而崛起为中州郡望。陈寔公西晋末期,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水深火热,陈姓再度逃迁。陈达徙往江南,任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得一方风水宝地。从此陈氏子孙繁衍兴盛,渐次成为江左衣冠望族一支。寔公后裔,陈文赞生三子,长子谈先(梁东官直阁将军),我石院竹林湾陈氏金鼎系属谈先公之后裔。次子霸先。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今南京)建国,历五帝三十三年。三子休先(梁文德主帅)。叔慎,字子敬,宣帝第十六子,母,淳于姬。太建十四年立为岳阳王。按姚思廉《陈书》载,叔慎年十八为湘州刺史,隋师渡江,拒战,死之。而另据江西峡江县马埠陈氏族谱所载:“叔慎,字子敬,封岳阳王,因国大难奔豫章,入新淦之大墓,居新淦及德安义门的皆为叔慎之长子:高(即志高)的后裔。有匡大夫者之女妻之,生次子:嵩。陈旺公,字天相,蕴珪之长子。娶孙氏,生子二:机、棋。寿81岁,夫妻合葬宅左东山岭之正窝(今称旺公山),子午向,有碑志。唐玄宗开元十六年,陈旺由颍川汝南来江州,十九年夏四月丙寅日迁至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建庄。陈旺建设万福庄,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我系伸公是伯宣公堂弟。义门330余年不分家,聚族3900余口,受到多个朝代旌奖。仁宗天圣元年追赠晋国公,封孙氏为淑人,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实则义门之立,始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传说唐僖宗赐义门陈氏联曰: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江州义门陈氏延至宋朝前期蕃衍十三世,三千余口同炊,每餐分尊幼次递而坐,绝无紊乱。百犬同食一槽,一犬不至,众犬不食,誉满神洲,人人称羡。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赐联云: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继而宋仁宗赵祯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亲临万福庄御视,赐玉印一方,上镌义门陈氏,并赐对联系列云:三千门内同居第,五百年前共造家。(门联)合炊五百年人间第一,聚族三千口天下无双。(堂联,如:庄分七十二州郡人间第一,义聚三千九百口天下无双。周时班爵胡公胄,宋室建坊高士家。(坊联)传说南宋大学者朱熹曾赋诗赞赏义门陈氏:试问江南谁第一,咸称唯有义门陈。从全诗看来,似为后人伪托,姑且存疑。但因皇家旌表,义门陈号称天下第一家

然而悠悠我心、世事难料、人心叵测。义门陈氏过于团结一心,引起赵宋王室猜忌。朝廷派员检视,陈氏以百犬验证绝无叛逆之心:临食之时,见一小犬衔二饼离去,诘问何故,跟迹查看,盖其为一病犬送食。有人奏报,其犬如此遵规守纪,其人倘若集族起事,国将何堪?朝廷生疑,遂传诏勒令析居。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以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朝官将陈姓在江州、潭州、光州、郑州、泸州等陈氏集落分338庄,另置47庄计385庄,此次分迁遍及全国125县。从此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此次分迁,陈思懿公)分得湖北麻城庄。宋嘉祐七年分迁湖广行省麻城白果。明初,1369年,太彰公迁孝感孝南区。思懿公后裔散居全国多个地区。君泰公应张献忠孝感招兵入伍。随大西军一路征战到四川,张献忠西充失手后,君泰公随陈黄后部下汪兆麟、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部将,在綦江收编散失部队,补充兵员,南撤遵义,兵住遵义桃源洞。因宰相汪兆龄,在成都怂恿张献忠杀人如麻,结怨甚多,弄得大西国民不聊生,四将对其恨之入骨。四将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解决大西政权的政治体制和调整军事路线,军队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四将在军营举行秘密重大的军事会议,总结大西国的失败教训,严斥陈、汪误国,分析大西军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四将一致决定将陈、汪拿下。在遵义桃源洞将张献忠之妻陈氏及宰相汪兆龄杀害,并尽诛其亲信。君泰公与部分官兵秘密闻信,趁机而逃隐居懒板凳鸦雀屋基。清顺治十五年,清兵攻占遵义。终被外族占领清袭明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远卫,改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遵义懒板凳长时期处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清康熙年间在湖广填川浪潮中,金鼎公举家带妻室一家迁至重庆璧山石院双碑竹林湾。金鼎之子不忘故土返回播州懒板凳雅雀。金鼎公与孙子于雍正癸丑年买吕氏房屋田地落业石院竹林湾。 

  我石院竹林湾陈氏支系,秉承颍川郡望,江州义门家规,生龄繁衍,人才代出,家声更隆。为弘扬我义门陈氏,竹林湾金鼎支系精忠报国、孝悌治家、仁义处世、信用经业之优良家风,与时俱进,共建和谐。为祖国之强盛及家庭之兴旺,盼我家人乘借时代东风同舟共济,再接再厉,奋发向上,为国家为家族创造更大辉煌。

  这次修谱为第一次修谱,重点梳理璧山区正兴镇石院竹林湾金鼎公后裔。在没有老谱的情况下进行修谱,极少历史部分的资料,年代久远,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全,加之编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错、漏之处再所难免,敬请见谅。同时,本谱编审委员会也恳请广大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再版时能得以修正完善。

  金鼎十二代孙:陈代宇

                              公元二0一六年丙申岁十月

     

0.1617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