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县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区23千米。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旅游点以望丛祠为主,包括“西游记艺术宫”、“激光枪战场”、“水泊梁山”等旅游项目。
1985年,望丛祠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授予“郫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他在蜀地首创了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被后代奉为农神。丛帝开明凿玉垒山,开宝瓶口,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二帝遗爱在民,历代为后人尊祀。“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闻杜鹃而思望帝。每年农历5月15(大端阳)举行的纪念望丛二帝的望丛赛歌会,更是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两帝分祠,而今的“望丛祠”是公元5世纪南齐所建的望丛二帝合并祠。
《岷阳二帝前后志》载:“丛帝殁后,咸葬于郫,旧有庙,古邑南去郭一里。
据《郫县志》: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县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时(494——498年在位)时,刺史刘季连将其自灌口移建于郫。后与丛帝庙合并,成为合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
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祀,扩建望丛祠,始有今日规模。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
明末清初望丛祠毁于战火,仅存杜宇、鳖灵二陵。明末张献忠起义时,遭受严重破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护了二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丛祠重经修复,并于祠内遍植柏树(1981年尚存207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祠东建“听鹃楼”。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度在祠内建公园,后逐渐荒芜。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驻防于郫,曾拨款培修祠宇,并于二帝陵前分别竖“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石碑。碑高丈余,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
1969年碑被拆毁,仅存残块,今碑为复制件。
1984年,郫县人民政府将望丛祠由原面积22亩扩建至88亩。
建筑布局望丛祠坐西向东,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原祠是按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因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门不是单开单向,而是对称地开为南北二门。大门后是照壁,照壁南北两侧各开相对的院门,通往两个园区。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临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照壁后两阙门通过里间。阙门后是望帝丛帝纪念馆,正中是望帝丛帝的青铜塑像。纪念馆背后的柏林之中,是高达15米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是郫县博物馆。望帝丛帝纪念馆南面是听鹃楼,也是望丛大华玉器博物馆,再南为丛帝陵。望丛祠内,南北贯通着大片水域,这就是鳖灵湖。
主要景点祠内园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之意,安排楼台亭阁、池榭拱桥。
望帝陵帝陵祠内有望帝陵和丛帝陵对峙。望帝陵,周长200多米,高10多米,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墓。墓碑是民国十八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出资所立,碑文是懋辛所写。丛帝陵:周长100米,高10米。
祠中为祀殿,内塑二帝座像;正中有楹联二副:“蜀国破天荒,忆冠裳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巴人追地载,当花凤来时,杜鹃啼处,千秋风雨二陵多。”
杜公祠位于西安以南的长安区,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祠堂。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
景区简介杜公祠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是一处游览胜地。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现杜公祠系清代重修,1960辟为杜甫纪念馆。
杜甫和少陵颇有渊源,他曾长期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 、“少陵布衣” 、“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又在关中各地颠沛流离4年多。754年,杜甫43岁那年,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原,秋末,霖雨下了60余日,庐舍墙垣,颓毁殆尽,无法再维持,只好投奔妻子杨氏的亲族,到离长安120公里的奉先(蒲城)居住。755年,在左相韦见素帮助下,杜甫得到一个八品官职,11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爆发,沿途所见种种社会动乱苗头,无限忧愤,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八百字》长篇律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他的一生如同它的诗风一样沉郁苍凉而不失雄浑瑰丽,落霞满山的少陵塬上,也许可以再现当年的长恨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