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简介

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

从熙公祠坐东向西,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为二进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有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一幅“渔樵耕读” 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 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鸟,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2006年05月25日,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旭年简介

祠内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来。潮人俊彦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早年丧父,小时家境贫寒。

贫穷和屈辱使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意出洋谋生。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起初,他和众多潮籍乡亲在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山垦荒,饱尝人间艰辛,后改以贩布为业。之后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而他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

陈旭年致富后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加(华侨称他为天猛公,据传其母是潮州人)并与他结拜为兄弟。这个会讲潮州话的贵族于1862年继任柔佛苏丹。1864年,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陈旭年39岁时,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陈旭年的家乡俗称砂陇,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个港口被人称为老砂陇港。1868年起,陈旭年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至今柔佛新山有条“陈旭年街”,便是为了纪念他的劳绩。

随着事业的发达,他逐步把事业重心南移至大规模开发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陈旭年折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词”,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词的现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槟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这不仅是陈旭年家族光荣,也使华人引以自豪。该建筑物现为救世军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陈旭年晚年告老回乡,颐养天年,75岁卒于故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脉和传承体系,并在其发展创新、升华凝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文化崇拜、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精神理念和民族品格,由此构成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节。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国民和国家关系的结构,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古往今来,无论是功业显赫的帝王将相,或是躬耕陇亩的草民百姓,无不植根于家庭文化的血缘体系,无一超然于宗族交融的社会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盛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族谱、家乘,正是具体而微地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盛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典籍文献,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家、国、社会的缩影,是解读历史,剖视社会,传承文明的根祖文脉。因而族谱、家乘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史学支柱。真正的历史唯物主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往往从家族的起源和形成,探索社会的真谛,从宗教(部族)的发展演变,揭示历史的规律。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这种论著的光辉典范。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大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早就了一大批青史流芳的精英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不仅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演绎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也奠定了其家族群体在华夏文明史上的社会地位。然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是世居中原的华夏儿女,或是雄起边陲的兄弟民族,以及飘零异域的海外华裔,其追源溯流,寻根问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炎黄二帝,无一不以炎黄子孙自居。

正是这种以炎黄二帝为人文共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情结,以族谱、家乘载体的文化根脉,奠定了中华名族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的国家基石,凝聚为“多元一体大中华”的民族格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发祥最早,蕴含量最大、普及面最广、凝聚力最强、生命力最旺的价值体系。这是任何文化体系、任何宗教信仰、任何学术流派都无可比拟、无可取代的原生文化和根祖文脉。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

也正是基于这种精神理念和文化情结,“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成为芸芸众生“食、色”之外的第三天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文化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盛世修谱,蔚然成风。谱牒文化成为广大民众自编、自述、自律、自慰,体现自身价值、跻身历史舞台的文化情结。一大批体例新颖、内涵丰富,具有时代色的新型谱牒相继问世。《中华李氏大宗谱·福建卷》,即是当今谱苑中极具代表性的奇葩新秀。

本谱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多有创见,体例新颖。《中华李氏大宗谱·福建卷》突破了欧、苏体例的编纂形式,采用了史、志、谱牒三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先是在布局结构上,以篇、章的新式编排,取代了以卷、册排序的传统格局,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检阅查询,体现了平民化的时代特色;收录了古代、近代、现代各个阶层、各个类别的蔡氏精英,展现了蔡氏族人的英姿风采和文化特色,也为后人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

史料翔实,内含丰富。纵观中华蔡氏五千年文明进步、繁衍生息的历史轨迹,从上古传说到蔡氏源流,经历蔡国的风云变化,播迁四方至蔡氏入闽,主要载录了福建地区的各个宗支的情况,族规、家训、楹联、艺文诗词、传说典故、陵园宗祠、古迹故居等多方面收录整理,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吸纳了人口学、遗传学、文献学、统计学等研究成果,广集百家,最终完成《中华氏大宗谱·福建卷》。

考辨精当,治学严谨。从治学角度上看,遵循求真务实的科学准则,立论公允。采用的族谱素材不仅涉猎、引用了大量的史、志文献,族谱、家乘,而且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社会调查三重证据法从事姓氏、谱牒研究的成功范例。

家之有谱,知本源于有考,明世次于有序,谱之所系可谓大矣。吾李氏自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10岁时被封为“闽越江王”,分派入闽。宗族绵延不断,历有明征,世系相承不紊,代无舛遗,以其有谱在焉。今《中华氏大宗谱·福建卷》告成,欣然命笔,以示庆贺,遂为之序。

 

  李※※

二〇一七年三月

     
0.0935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