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张振武故居.jpeg

故居

张振武故居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双台乡田沟村占地面积135平方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正月初七,张振武先生诞生于此,并一直生活到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前。2002年11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振武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瓦房。一进三重,屋内按先生生前摆设陈列,有生前所用家具,照片等。200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竹山县委、县政府政府决定对故居及陵墓进行全面修缮,尽力恢复旧貌。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故居及墓地的恢复重建,新修张振武铜像一尊。


生平

张振武(1877年—1912年)是辛亥革命首义元勋。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湖北竹山人。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人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

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继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因鼓吹反清革命,几遭逮捕。后创办体育会及公立学堂联络同志。

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帮力、会中理财事务。

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会议,预选为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旋回乡变卖祖产,以充革命经费。

1911年10月9日清吏大肆缉捕党人,张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准备发难。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主持军务十余日部署有序,颇具胆识。阳夏战争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印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汉口失陷,派人往各州县办理民团,又亲赴青山、张公祠、梅子山、扁担山一带布置防御,并派员在前线招降北兵。汉阳危急,亲率部属驰援,激战中负伤落水,几至溺死。后退守武昌,鼎力襄助总监察刘公守城。黎元洪出走葛店,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深恶。

1912年1月,张携巨款赴沪购械。在沪广事交游,谋另组北伐军,倡言二次革命。返鄂后,加强将校团力量,联络援鄂赣军冯嗣鸿部,创办《震旦民报》,设立男、女中学,独树一帜。深为黎元洪所惧,乃电请袁世凯畀以官职,调离湖北,张两度未就,黎设计诓之入京,复密电袁将其捕杀。

1912年8月16日凌晨1时,张在京遇害,归葬竹山双台乡木鱼山。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张解,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0.0933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