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家族,源远流长,固深且远,从夏郭、周郭、城郭衍派历经四千七百余年。郭氏先祖,叱咤风云,呵护乾坤,其丰功伟绩,可喜可庆,可歌可泣;其思想品德家人不忘,代代相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之优秀家风传承至今。林宗振汉,子仪鸣唐,为朝臣典范,历史美谈。一出根据史实编演的戏剧《打金枝》,戏中情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国为怀,功高不傲、位显不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义礼智、恩爱忍让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君臣百姓无人不知、不悦、不赞。

平潭郭氏地处离岛,穷乡僻壤,历史悠久,支系派别源流,可谓根深叶茂,云礽繁盛,其大部分家族谱牒重修于民国期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旧时代家族在祖居地聚居的现象日益减少,离开家乡,远走四方已成常态,很多宗亲将成为新迁居地始祖,从而又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公元二○○七年春,平潭郭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了海山郭氏宗祠筹建领导小组,并积极开展追根溯源考证与合力联谱归宗两项工作,广大族人击掌心动,恋根之情炽然而烈。发扬先辈优良传统,编撰《平潭郭氏宗谱》,延播郭氏宗族文化之议已成众望。

pan >然而,自明代以来,平潭深受战火动乱及外寇骚扰,民不安生,加之年湮代远及海岛交通闭塞,大部分郭氏族人与故里失去联系,一些谱牒资料、宗族遗迹也随之失传或被人为炬毁,幸存的一些谱牒资料比较混乱,源流世系辈序模糊不清,对祖籍历史言之不详。后来族人不忘先祖,怀着敦亲睦族的深情厚义,靠着前辈人的简述、传说,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传世“家谱”,提供自己支派的基本信息资料。虽然许多历史事实难以考证,但从这些尚存的族谱、支祠、祖墓、金石等资料可以推定,郭姓族人多与莆仙福唐源自长乐郭坑郭姓、龙溪漳浦郭氏以及传自元朝时期来于泉州一带“伊斯兰阿拉伯”郭姓一脉相承、休戚相关。重修于清朝同治十二年的郭氏谱牒《泽朗彩公舍人宫支派》手抄本,也向后人昭示,郭氏族人始终注重民族团结、忠孝治家,不管源自何地,始从何来与海峡对岸大陆郭氏族人是同根同源同族。

凝聚宗亲,启迪智慧是编撰《平潭郭氏宗谱》的强大动力。这次修谱工作在平潭广大郭氏宗亲促进与支持下,得到重视宗史族谱热心各支系族人的帮助,特邀德高望重宗亲、知名热心人士、事业有成郭氏企业家参与编写指导,以“敬祖睦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启迪后昆,耀国荣宗”为宗旨,采前谱之精华,聚各方之卓见,借当下平潭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云蒸霞蔚之际,寻访宗亲老辈,考察祖宇墓志,查核历史传记,参证民情风习,结合相邻同宗郭氏有关资料,运用省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现代数字化编纂技术,如实反映郭氏家族风貌。

谱牒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客观的原则,求真求详,薄古厚今,略外详内,对郭氏先祖渊源和后代枝脉加以订正充实,凡各村派系存有旧谱者,则按原有世系延续下去;支谱已失的则根据现有资料,能追溯到那一世就由那一世修起,能知道某房是某公派下就尽量归属,凡归属不明的则自成一系,俟后有准确的资料证明再行订正;对移居外地、迁入县城或随平潭开放开发拆迁安置分散各处,暂时未能独立形成一个族系的,一律回原籍入谱。我们努力把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抓住主脉,尽可能不被枝节所迷,致力编写一部具有平潭特色的郭氏族史。宗谱在编撰过程中增录了郭氏一些历史纪要、代迁、名人传记等部分地方郭氏有关探研资料等,以饷郭氏族人和读者,并供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搜集资料难度较大,更因水平所限,本次编撰工作实难尽如人意。希望今后族中晚辈贤达,世代相契,不断充实完善,此乃大

愿也。 

公元2020年岁卯月


0.1060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