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约1815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早期经历
冯云山广东花县禾乐地人,与洪秀全的家乡官禄为邻村,相距约三里。他约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父亲叫冯绍衔,母亲胡氏。他诵读经史,博览百家,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去当一名农村蒙馆塾师。
冯云山和洪秀全居同里,年相近,从小同学,后来又同做蒙馆塾师,他们志气十分相投。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和他共同密图革命。冯云山一向与贫苦农民接触,使他同情广大农民的困苦,并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到鸦片战争后,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众普遍反清,于是离开原来的阶级,走上起义的道路。
外出活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洪秀全离本乡外出活动,冯云山和他同去。后来天情道理书记道:“南王籍录广东,家道殷实,前随天王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历山河之险阻,赏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历尽难辛,坚耐到底”。这一段话,概括了冯云山离开原来的阶级,抛弃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历史。
当时随洪秀全去的还有冯瑞嵩、冯瑞珍两人。他们到了粤北连山厅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瑶山地区,分发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三人回家。冯瑞嵩、冯瑞珍怕跋涉辛苦,愿意回家。冯云山却坚持要紧跟着洪秀全。
这年四月,冯云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瑶山向瑶人进行宣传之后,到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家。他们在那里做了三个多月宣传活动,洪秀全因见表兄家穷,难以久住下去,决定回广东,叫冯云山先回。
冯云山却心有不甘,所以他在赐谷村别了洪秀全到浔州府城后就留下来,要寻找在广西继续活动下去的门路。他在那里遇到一个朋友叫做张永绣的,同住一个多月,闻说桂平县北有一座紫荆山,是一个山深地僻,人入不知处的山区。他听了,认为那里正是他秘密活动的好地方,决定前去。
拜上帝会
到紫荆山去要经过新墟。新墟是桂平县北区一个大市集。从新墟向北行,有一个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荆山口。冯云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来雇。等了半天,看看要散墟了,还得不到雇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家姓张的路店投宿。第二天,借一个竹篮,去拾牛粪过活。后来渐渐有人雇他做短工。他有时挑泥挖土,有时割禾打谷。第二年,到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做雇工。有一天,他到监生曾槐英家去帮割禾。那是一个大热天,冯云山担禾回来,他放下担子,揩了额上汗珠,一阵阵南风吹来,他一时高兴,不觉迎风高歌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凉,听了十分诧异,他问冯云山道:“你读过书吗?因何来此做雇工?”冯云山回答说:“曾读书应试,在敝乡教蒙馆为生。久慕紫荆山奇水秀,想来观光,只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无缘前来。”两人就在门前倾谈。冯云山经史烂熟,言谈风生让曾槐英很是敬重,尊为客人。这年冬天,他把冯云山推荐到大冲曾玉珍家去做塾师。
在紫荆山区里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烧炭人们散居的地方。当年的炭窑,还有成百成千留存下来烧炭为生的人们,长年在深山中,斫木烧炭,食不充饥,衣不蔽体。他利用着在曾玉珍家做塾师作为掩蔽,教了书,就到他们那里去谈天。他向他们问饥问寒,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利用宗教的说法,向他们宣传,阎罗、菩萨都是妖精,帮助地主害穷人,惟有上帝爱护穷人。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人都是上帝所生所养,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应该同拜上帝。拜了上帝,人人有衣有食,无灾无难。他很熟练地在披着宗教外衣的里面慢慢地灌输着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政治意识,使他们对现存的制度发生憎恨。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平在山创立起拜上帝会革命组织。
平在山这一群烧炭者,就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骨干,后来太平天国称他们为“平在山勋旧”。冯云山独自一人,进入深山去,把他们发动和组织起来,给太平天国革命奠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冯云山在向群众进行宣传时,就向他们宣传洪秀全奉天诛妖的伟大使命,他到平在山组织他们,是受洪秀全派遣前来的。他给洪秀全在群众中树立起救世主的形象,使群众人人都知道他们的救世主洪先生,大家都在企望他们的领袖的到来。
被捕入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洪秀全到了平在山。在短短的三年里,冯云山就开创出这个局面,建立起革命组织,使洪秀全喜出望外。他们每天写宣传小册子传送,不久,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加入拜上帝会的就有二千多人。于是洪秀全与冯云山、曾澐正、曾玉景、曾观澜等写奏章求上帝选择险固所在以作革命根据地。九月,他们去象州捣毁甘王庙,展开宗教斗争。接着,又将紫荆山内左水和右水一带的社坛一律捣毁,向当地农民公开宣传,要大家一体敬拜上帝,反对清朝法律,从宗教斗争导引上政治斗争,把地主阶级吓惊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住在紫荆山蒙冲石人村地主武宣县秀才王作新起团练来捉获冯云山。在解往官府途中,曾亚孙、卢六带领拜上帝会兄弟在路上夺回。十二月十二日,王作新再起团练把洪秀全、冯云山、卢六、曾玉珍都捉了,解交大湟江司。大湟江司巡检王基留下洪秀全、曾玉珍来勒取贿赂,把冯云山、卢六解去桂平县,下了监狱。王作新以结盟聚会数千人,不从清朝法律的罪状赴桂平县控告冯云山。
在清朝法律里,这是谋反罪状,列在十恶大罪之首的,不但本人要被处极刑,家属还要连坐。可是,冯云山自觉无所畏惧。他在监狱里,不愿把光阴虚度。他见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季失位,算数繁琐,对人民应用很不方便,早有改革的念头。于是他就潜心研究历法,创造一种以四季划分一年、用立春为岁首、具有合于自然规律、算数简单整齐、接近理想标准的新历法—天历出来。
在冯云山被捕以前,清政府早已十分腐朽了。从朝廷上的皇帝、大学士、军机大臣,以至各省的总督、巡抚、面对着全国到处散布起义种子的革命形势,无力予以扑灭,他们都希望偷安旦夕,粉饰升平,怕闻革命案件。州县官望风承旨,讳匿不报,遂成惯例。时桂平知县王烈见王作新以谋反大逆控告冯云山,正触上官大讳,不敢过问。但他却不肯放松冯云山,因为这一个大题目,正是这班如虎如狼的贪官污吏们勒索人民的大好借口,不满他们的贪壑,是决不放手的。
平在山烧炭农民们虽然都是饥寒交迫,但是,他们要救他们的领导同志,大家甘愿全家忍受更大的饥寒,每卖出一百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的炭钱积贮起来,叫做“科炭”,来救冯云山。果然集腋成裘,筹得了一笔大款,向浔州府和桂平县的贪官污吏们进行了贿赂。时卢六已经在狱中瘐死了。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五月间,署桂平知县贾柱才以冯云山教人敬天,是动人为善,“并无为匪不法情事”,把他作为无业游民,派两个差役押解回广东花县,交原籍地方官管束。
冯云山在路上,把拜上帝免灾得福济世救人的道理感动了两个差役。两人不但愿意即时释放冯云山,而且愿抛弃差事跟随冯云山到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平在山兄弟们再见冯云山,欢呼庆祝。从此拜上帝会的发展更加迅速。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就在金田起义。
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二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立幼主,封军师,建立太平天国。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太平天国采取以主(天王)和军师构成的政体,君主为最高元首,临朝不理政,政务由军师负责。形成了这种把农民民主主义和君主制独特地结合在一起的政权。拜上帝会密谋起义时,洪秀全称天父第二子,冯云山称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称天父第四子,韦昌辉称天父第五子,杨宣娇称天父第六女,杨宣娇丈夫萧朝贵称为“帝婿”,石达开称天父第七子。太平天国称呼制度,尊者为兄,卑者为弟。现存天兄圣旨,从戊申年九月间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直到庚戌年正月天兄下凡所有说到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的地方,都把冯云山名列杨、萧上。从这个排班来看,那时是以冯云山坐第二把交椅的。再从李秀成自述原稿所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的群众公认来论,冯云山也是应该第二把交椅的。只因到决定起义时,杨秀清、萧朝贵要夺取起义领导权,要夺取军师的权位,由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用天兄的意旨命令洪秀全、冯云山去“避吉”(太平天国讳凶为吉,避吉就是躲藏),把他们甩在一边。军师权位遂为杨、萧所夺。冯云山的副军师只是一个虚衔,实权都在杨、萧手。
起义首胜
太平天国初起义时,清朝就调精兵到广西来要把太平军困死在紫荆山区内。而冯云山在起义前照周礼司马法制定太平军目,金田团营,就照军目编制,所以到作战时,才得收“进退分合有步伍”的功效。他又根据当前具体情况,参以古兵法进行战斗,敌人说他“其营皆散处,战亦散布”,每作战,“初则寂无人声,既而少出,又继而大至”,“且看清一步,方走进一步”。冯云山作战要旨,在于争取主动性和灵活性,先立于不败之地,故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使敌人惊骇地叫起来,说什么“凶悍诡诈,久历戎行者不独未见,并所未闻”。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八月十六夜就在桂平新墟打破敌人的封锁,从山区冲出平原来。二十日,在平南县官村把清朝广西提督向荣率领的追兵全军击溃,于是进克永安州,取得了起义后第一个城市。
论功封王
太平天国在永安州封五王,封冯云山为南王,所有官制、礼制都由冯云山制定。又在这里向全国发出讨伐清朝的吊民伐罪的檄文,也都由冯云山主裁。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太平天国颁行冯云山创造的天历。这是中国行阳历之始,也是世界用四季历法的首创。
壬子二年四月,太平军从桂林北出,太平天国这个被史家评为“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的开创者,在经过全州城时中炮,牺牲。
历史评价
太平天国《醒世文》说他:“南翼军师为辅佐,前导开国扶圣君,克取省郡如反掌,开疆拓土功劳深。”
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中说:“南王籍录广东,家道殷实,前随天王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历山河之险阻,尝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历尽艰辛,坚耐到底。”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李秀成自述》:“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时任广州都统乌兰泰在上折中说,南王是“凶悍诡诈,久历戎行中不独未见并所未闻也”。
得知南王冯云山殉难,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夺我良辅之速也”。
谢介鹤在《金陵甲癸纪事略》中曾称冯云山为“奇才” 。
晚清·罗尔纲:“冯云山由于从小奋志学习,对政治、军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历法无不精通。他尤善于观察当前形势,进行了解和研究,随机应变,从而把那些死的知识变为活的东西,来给革命服务。群众对他的惊人功绩,叹为:‘如此奇才,向非天生,何以至此’!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17年张勋复辟时率部入京击溃张部。1921年7月后任第11师师长、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
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48年1月1日被选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
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
参加革命
冯玉祥原籍安徽巢湖,出生于直隶保定,自幼在此处长大。
1910年,冯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保定。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
1918年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
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请孙文北上。导致山海关一路的吴佩孚失败,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
选派学员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了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参与和支持北伐。经刘伯坚倡导,在苏联顾问影响下,于1925年春末夏初,冯玉祥做出了向苏联派遣一批年轻的军官留学的决定。在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在军官教导团300多名学员中,录取5人。冯玉祥又从各个部队亲自主持考试挑选出48名学员,其中24名派往苏联 ,另外24名派往日本。
西北军
1925年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冯玉祥赴察哈尔张家口(今属河北)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8月任甘肃军务督办仍兼西北边防督办。在此期间,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帮助,建立各种军事学校。1925年12月命令部下张之江劫持并杀害曾收复外蒙的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徐树铮。1926年1月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8月中旬回国,迅即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五原誓师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军在南口败退。危难之时,李大钊先后三次电请冯玉祥回国,希望他收拾残局,整理旧部,配合南方的国民军北伐。冯玉祥慨然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提出:“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战略方针。
9月初,冯玉祥到达山西五原。国民军的流散部队,听说冯玉祥回国,纷纷携枪归队。冯在同于右任、邓宝珊等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成立国民军联军。同年9月17日,国民军在五原城内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参加典礼大会的有官兵万余人。誓师会上还举行了易旗仪式,将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旗。冯玉祥当场宣布:为表明国民军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决心出师北伐,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并郑重地向全国发出誓师宣言。会后,冯玉祥、于右任扛着红旗,率领全体官兵在五原街上游行。誓师大会后成立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鹿钟麟任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聘请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随即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师甘、陕,11月解西安之围。
五原誓师,在中国的大西北举起了武装讨逆的火炬,对于刚从广东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配合。
国民革命
1927年1月26日,冯玉祥返抵西安。冯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不久,宁汉对立形成,冯玉祥极为忧虑。武汉政府于4月18日决定举行第二期北伐,冯决定向东进军与武汉北伐军会师中原。他发布讨奉檄文,对鄂、豫、察、绥等地三路出师,自兼中路军总司令。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旋率部东出潼关,鏖战中原,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8年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中原大战
因军队编遣等问题与蒋发生利害冲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发的蒋冯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失败下野,所部被蒋收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3年5月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但最终归于失败。此后他隐居泰山读书,并邀请了一些共产党人和左派民主人士讲学,共同分析世界形势,评论国内政局,同时,加强与各地抗日爱国力量的联系。他在住室墙壁上题有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用以自勉。
1933年11月,李济深等联合第19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派代表前往参加。1935年11月,他同宋庆龄、何香凝等13人,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主张。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常委。
抗战时期
1936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督导长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部长、军政部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大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执常委,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当选中执常委,1945年5月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中当选中执常委。
出访美国
1946年9月以“特派考察水利专使”名义赴美,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国共内战和国民政府的独裁,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大量批判。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他发表了《对被开除党籍的声明》,正式宣布“同国民党内民主派的同志们一起,为推翻蒋介石的独裁制度,在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而奋斗”。为了防范国民党特务暗害,冯玉祥还预立遗嘱,表示“要敢说,要敢作,要为人民受难,要为人民死”。
黑海罹难
1948年7月31日,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1948年9月1日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
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后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愿意,尸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冯玉祥的骨灰盒于1948年11月回到祖国。
主要功绩
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20世纪初,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在1910年春,当时冯玉祥在清朝北洋军任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与王金铭(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等人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在士兵中秘密宣传反清革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王金铭等积极密谋响应,决定加紧积蓄革命力量,准备在滦州武装起义,并与天津革命组织“共和会”会长白毓昆等人密切合作,共商举义事宜。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发表对内对外宣言及各种文告,阐明军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可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天津,在雷庄附近与清军展开激战。因敌众我寡,渐居劣势,战至次日黎明,起义军失败。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大大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酝酿、筹划的前期过程,毫无疑问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
人物评价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
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意即打麻将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他还有倒戈将军的称号。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目前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九次,依次为:一、滦州起义倒满清;二、护国运动倒袁世凯;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变倒吴佩孚;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七、国共分裂倒共产党;八、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九、国共内战倒蒋介石。
对冯玉祥的个人评价不一,有人称赞其为爱国将军,也有人斥其为彻头彻尾的军阀。纵观其一生,在军阀混战时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绑架暗杀政敌,充满对军队地盘的执着和对权力的渴望,是典型的旧军阀行径。抗战爆发后,虽然在军事上不再有大的作为,但其一直坚持着抗战的主张,并且为民族大义不再执着于个人得失,积极拥护国民政府,奔走于各种抗日活动,不失为一个爱国军人。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