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代名人

  1.jpg

  韩锦云(1806年—1874年),字紫东。海南省文昌县锦山镇人。12岁能文,20岁就读琼台书院,先生赞为“国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二十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元年(1851年)补户部奉天司主事。此后历任云南司员外郎,江苏司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户部给事中,兵部掌印给事中,京畿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四川盐茶道,四川按察使加盐运使,云南粮储道等职。

  韩锦云幼年聪明异常,12岁能文,17岁取文昌案首秀才,20岁在琼台书院读书,杨斋先生赏识之,赞为国器。道光十五年(1835年),29岁中举人。35岁(道光二十年,1840)登进士。此科与族侄捧日同登会榜“叔侄同科”,传为科场佳话。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分刑部山东司。咸丰元年(1851年)补奉天主事。三年(1853年)升云南司员外郎。四年三月升江苏司郎中,考取御史第一名。六月补浙江道监察御史。五年二月转掌贵州道监察御史,七月署户科给事中,八月署兵科掌印给事中,十二月补京畿道监察御史。六年转掌京畿道监察御史,十二月升授户科给事中。七年四月兼署刑科给事中。八年二月补授四川盐茶道。九年八月兼署按察使司。十一年二月归籍奔丧继母。同治二年(1863)服阕。三年到部谒选。四年补授云南粮储道。五年署布政使司。六年兼署按察使司。九年省城解围,赏二品顶戴花翎。十年兼署盐道。

  韩锦云的游宦生涯经历了道光至同治年间共35年,这时期,是清王朝走向衰败的时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发生两次鸦片战争,国势衰危。清王朝从皇帝至大臣畏敌如虎,韩锦云则主张抗英卫国。他坚决站在林则徐等少数人方面,反对妥协投降政策,敢于上疏直谏,陈述利害,鞭挞当时广东督臣叶名琛受贿肥私,丧权辱国之罪。他的爱国主张传遍全国,一时朝野惊佩,直声满天下,声望很高,时人以“海忠介后第一人”誉之。

  韩锦云极力主张禁烟,抵抗英法。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间,两次上疏咸丰皇帝:《奏为广东英夷滋扰情形疏》与《奏为英夷滋扰督臣玩延贻误疏》,揭露英国的侵略阴谋,反映“亚罗号”事件实况,揭发督臣叶名琛在广东的受贿、误国罪行;第二年,又两次上疏:《奏为逆窜入省城,须分路夹攻,以图恢复疏》与《围攻英夷檄》。言“英吉利者”,“其人若禽而若兽,凶残甚于虎狼,贪黩之心不殊蛇豸。恒蚕食夫南夷,辄夜郎以自大。”他建议咸丰皇帝“令广东督抚,激厉士民”抵抗,“断不可失体捐威,致绥民气”。主张“恭行团练,仿轨里连乡之,指顾得百万之师,按尝田捐饷之方,到处有三时之乐,无事各归农业,有事则协力从戎,踊跃同胞”,“则英夷必当胆落”,“以我之百,攻彼之一,势无不胜”;同时“严饬沿江兵弁,防守炮台,此无不胜”;此亦即林则徐虎门之防守战。又言“一日纵敌”,将“数省祸延”,“守则有备,战则有谋”。但咸丰皇帝始终没有采纳,至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始悟不用忠言,嘉叹久之!”

  韩锦云对内政,提出整顿吏治,惩办贪官污吏的主张。曾上《奏为督抚参劾属员,应据实际陈奏,从严惩办,以敬贪墨而肃官箴疏》,指出“官不为民”,则“盗贼蜂起”,“安之则在选良吏、择将才”。对贪官污吏搜刮民膏,主张厉行惩治,为官30余年,“清白常存济世心”,洁身气壮,始敢言直谏。在《续和蔡芥舟赠别诗》稿赞:“文庄忠介瓣香浓”;在《与迤柬道蔡芥舟话别诗》安贫守节,“我亦菜根频咬断,何曾弹铗笑无鱼。”在给友人诗中说,“年来悟得长生诀,不在金丹在汗丹”,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治十三年(1874年)病卒于云南任所,享年69岁。一生著作很多,有诗文集《白鹤轩集》二卷传世,部分诗收入《溟南诗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韩复榘(1890年—1938年),字向方,直隶省顺天府霸州煎茶铺镇(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19岁离家闯关东自谋生路,后投效兵营。以擅长作战并兼通文墨而发迹,在北伐战争中一路猛打猛冲过关斩将,是率军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将领。时人称其为“飞将军”。

  在中原大战前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在山东韩击败了晋军为蒋介石巩固了前沿战线。主鲁后韩誓要"变鲁为齐",他澄清吏治、禁烟、剿匪,并大力发展山东教育事业,建设模范新乡村,并号召山东农村大力学习模范乡村,以提倡经济保障。韩在山东杀人较多,大多都是土匪、烟贩。除此外韩还视察下乡亲民,以微服私访的形式考验山东的各官员。1937年韩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韩复榘亲自在第一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有些资料说韩复榘一枪不放不战而退是不确切的。期间韩与蒋介石多次发生矛盾,后韩复榘不听国民政府命令。擅自撤离山东战场而被蒋介石在开封诱捕并因此治罪,审判后被戴笠特务“暗杀”,享年48岁。

  韩复榘祖籍湖北武昌府蒲圻县,明永乐年间先祖徙河北霸州蒲疙瘩定居,清初再迁东台山村,到榘辈已十八代。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正月初五日,榘即出生在河北省霸州城东九公里中亭河畔三面环水的东台山村的一个小康之家。有六间平房,三十多亩耕地和自养畜及碾磨等。祖父韩应征早殁,祖母杨氏守节支撑门户,抚育子女。父亲兄弟二人:其父韩世泽,宇净源,患脚病,走路稍蹩,是一名清末秀才,在本村当塾师;其叔韩洁亭,是村中能言善道的佼佼者。

  14岁时,父母为他娶妻高艺珍,即一代名士高步瀛的侄女。

  1910年入陆军第二十镇冯玉祥营。辛亥革命后随冯参加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还乡。

  1912年再次投冯玉祥部。初任秘书,后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

  1926年冯玉祥部退至宁夏时,投靠山西商震,任晋军第十三师师长。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复归冯部,任援陕军第六路司令。

  1927年升任第二集团军第六军军长、第三方面军总指挥。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师师长。12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1930年任讨逆军第三团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9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1931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鲁豫清乡督办、山东全省保安司令等职。督鲁7年,捕杀大批共产党员、人民群众,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同时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独立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蒋介石将韩复榘队伍中的炮兵全部调走,导致不战而放弃山东。后又与刘湘等人密谋倒蒋。

  1938年1月11日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会议。后扣押至汉口,1938年1月24日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枪毙。

  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很快改组了省政府,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张绍堂、李树春、何思源等是他的主要幕僚。韩复榘治鲁七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韩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韩复榘听了梁漱溟的讲学,对他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于是便有了后来在山东鼎力支持梁的乡村建设计划。梁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计划,旨在进行政治及行政改革。韩说:“中国紊乱至此,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余个人对此迷信甚深。在济南曾办‘村治学院’,现在山东又办有邹平之‘乡村建设研究院’。”又说:“我学识浅陋,而有学识的即‘乡村建设研究院’。因为它是集合知识能力分子在救济农村,一方(面)培养农民知识,一方(面)把农村组织起来,有组织才有力量。”他还说:“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他呼吁:“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韩复榘对梁漱溟非常尊重,当面称之为“梁先生”。凡梁所提建议,韩多采纳。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另外,韩复榘对戏剧事业十分热衷。当“晦鸣社”又回到济南演出时,其推出的爱国新剧受到韩复榘的关注。在一次剧团上演《文天祥》时,韩突然上台发表即兴演讲。他说:“王先生编的戏很不一般,兄弟认为大有深意,列位要好生想想,这才叫移风易俗哩!” “晦鸣社”因此而声名大噪。

  1931年,齐如山与梅兰芳、余叔岩、张伯驹、陈半丁等在北平创立“北平国剧学会”,后因经费问题而一度停办。韩复榘在济南闻讯后,鼓励齐“务必把‘国剧学会’再恢复起来”,并赞助他4000元的开办费及每月400元的经常费。“北平国剧院”很快又重新开展工作,直到抗战爆发。

  1938年1月24日晚,韩复榘在禁闭室被枪毙于武昌城外,身中三弹,当场身亡,死时四十八岁。

  韩复榘死后,《中央日报》向全国发布消息,宣布他的十大罪状。这十大罪状是:1.违抗命令,擅自撤退。2.按兵不动,拥兵自保。3.勾结日寇,阴谋独立。4.收缴民枪。5.纵兵殃民。6.派销鸦片。7.破坏司法独立。8.擅征和截留国家税款,破坏税制。9.侵吞国防经费。10.扰乱金融。

  过后,蒋介石念及其中原大战中的功劳及其部下的劝说下准其安葬,因韩是二级上将,又是一省主席。韩复榘的灵柩被安葬于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墓地。墓前立一石碑,上刻“韩复榘之墓”五个大字(1954年韩复榘的灵柩经人民政府批准,由其子女迁往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

  抗战爆发后,韩复榘的态度有了改变,表示对日“决绝”,积极进行抗战,他的部队编为三个军五个师又一个旅。他以孙桐萱、李汉章两师担任济南以北黄河防务,以谷良民师担任胶东烟台及周村以北黄河防务;

  徐州会战中不战而走,导致济南失守,差点导致会战的失败的严重后果,差点就少了一次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治鲁期间,他常以山东省主席和第三路军总指挥的名义坐堂审案。有时他还微服私访,遇有讼狱,即堂审理,当场断案。

  他力排众议,任命何思源先生为教育厅长,并从不拖欠教育经费,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使山东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除原有的学校大大增加班次外,又增设了许多中小学,还增设了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八所乡村师范和四所职业学校,以及国立山东大学、山东省立戏剧学校。在学校生由1929年的50余万,到1933年增加到100余万。

  山东原是烟毒泛滥之地,日本帝国主义以青岛、济南为基地,在山东大量贩卖毒品,甚至深入到广大农村。韩复榘主鲁以后,雷厉风行禁烟禁毒。吸食鸦片者关押起来强制戒毒,屡教不改者枪毙,贩卖毒品者无论多少一律枪毙。韩在山东虽然杀人较多,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土匪烟贩。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明确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出了支持张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被南京政府特务破译。因此,蒋介石对韩复榘恨之入骨,为以后被诱杀留下祸根。

  抗战爆发后,韩复榘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表示对日“决绝”,积极抗战,对日本人提出的“华北自治”等主张坚决反对,并回绝了日本人官位引诱。

  在日军对山东发动进攻后,韩复榘开始时曾进行了抵抗,进行了诸如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配合台儿庄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等比较大的战役或战斗,重创了日军,他自己的部队也损失惨重。

  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韩复榘作战英勇,又比较有文化,方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离冯投蒋,去山东主政八年,曾试图做出一些政绩,直到抗战爆发,被蒋介石杀头。”“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徐北文曾撰文称:“韩复榘在西北军以能诗文、擅书法发迹。他在山东主政后,把一些术士、僧道统统赶出衙门,并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赵太侔等新派文人。韩与张宗昌的不同,是由于文野之分。”

  1910年,韩复榘年幼时因家里人口多,较为贫因,1910年韩复榘离家另谋生路,闯关东到辽阳。正值北洋第二十镇在新民府招兵,他毅然吃了军粮,编在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当兵,冯玉祥见韩复榘外表斯文,还能写得一手好字,颇为喜爱,就叫他当了司书生。从此,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逐级提升,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

  韩因有一定文化,不到半年就由正兵提升为营部司书生,并与冯建立了较好的感情。他参加了冯组织的反清组织“武学研究会”,并成为骨干之一。辛亥革命后随冯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还乡。1912年再次投冯玉祥部。初任秘书,后任连长、营长、团长。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所部改编为国民军一军。

  1925年1月,韩复榘任国民军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1月,国民军进攻天津,韩复榘率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并由此被升为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

  1926年冯玉祥部退至宁夏时,投靠山西商震,任晋军第十三师师长。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复归冯部,任援陕军第六路军司令。

  1927年5月,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联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韩所辖第六路改为第六军,后又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7月,第二集团军进军河北,韩率部由洛阳出发,渡过黄河,9月,在禹县打败靳部。10月下旬,奉系张宗昌大举进犯豫东,韩率部抗敌,敌军重创。11月,韩任第二集团军中路总指挥,大胜直鲁联军。12月份与第一集团军会攻徐州,将直鲁联军主力消灭。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师师长。1928年4月,奉军进攻河南。韩复榘担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6月,韩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1928年底,韩受命担任河南省主席,但不久又被冯玉祥免去师长职务,韩与冯的矛盾日益严重,并萌生投靠蒋介石之心。1929年5月22日,韩与石友三联名发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接受了蒋介石任命的第三路军总指挥,韩的背叛,使西北军事集团由此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韩于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韩复榘督鲁7年,捕杀大批共产党员、无辜群众,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为巩固山东地盘、保存实力,他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一方面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大力推行“清乡”、“剿匪”、“澄清吏治”、“乡村建设”、“新生活运动”等;另一方面,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韩在山东的统治始终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矛盾,实际上是处在半独立的状况。

  抗战初期,韩复榘曾在德州曾抵抗日本的进攻,1937年冬,日军进攻山东时,韩部损失较大,德州血战韩部三个师损失过半,加之蒋介石调走韩部所属炮兵,军事上的不利致使韩转变态度,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放弃济南。撤离前夕,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名曰“焦土抗战”,实施坚壁清野。后又与刘湘等人密谋倒蒋投日。1938年1月11日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高级军事会议,遭到逮捕。后扣押至汉口,1月24日在“军法会审”后被枪决。这是中日开战以来第一个被蒋介石处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韩先楚(1913年—1986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3 年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二程区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红军游击队,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5年在第15军团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参加过长征和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副团长、团长、副旅长、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1941年春,赴延安入军政学院学习,后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初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任第3纵队司令员。平津战役后,任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湖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参与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参谋长、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55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街。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兼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3年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6年10月3日于北京病逝。徐向前元帅称韩先楚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战将”。国家主席李先念称赞韩先楚“为人坦率、耿直、正气凛然”。

  1987年5月18日,红安县城举行隆重仪式,将韩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

  1950年秋,韩先楚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党委常委,兼任19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在德川、宁远地区将伪军两个师大部歼灭,打开了战役缺口,继而在三所里地区截歼美军及其盟军部队,对夺取战役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突破“三八线”,攻占敌方重要城市。在朝作战期间,他忠实地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同朝鲜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韩先楚同志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689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并随八路军129师主力南下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在晋东南反日伪军九路围攻中,他于武乡地区率部与敌进行白刃格斗,掩护了兄弟部队安全转移。

  韩先楚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8年增补为中央委员,他是党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七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男,汉族,1945年7月生,浙江慈溪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西安医学院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至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学习。

  1968年至1979年在陕西临潼县多所基层医院任临床医师。

  1979年至1982年西安医学院研究生。

  1982年至1985年北京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教师。

  1985年至1987年美国埃默里大学药理系进修。

  1987年至1988年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讲师。

  1988年至1995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至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副主委(1997年)。

  2000年至2002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长、医学部主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2001年6月)。

  2002年后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韩抒滨,中国法学会会长。1932年2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参加工作。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专文化。

  1964年至1950年任哈尔滨铁路局顾乡屯站站务员、哈尔滨列车段运转车长,南下干部大队队员,长沙、衡阳、桂林办事处军运股股员、负责人。

  1950年至1958年任柳州铁路局桂林地区团总支书记、柳州分局团委书记,柳州铁路局政治部青年工作部青年工作指导科科长、副部长,柳州铁路局团委副书记。

  1958年至1975年任柳州铁路局桂林地区党工委副书记、书记,柳州铁路局团委书记、局政治部办公室主任,都匀铁路分局革委会副主任。

  1975年至1978年任柳州铁路局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等。

  1978年至1983年任柳州铁路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至1990年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

  1990年至1992年任铁道部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92年9月至1994年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政治部主任兼纪委书记。

  1994年至1998年3月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

  1997年9月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常委。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韩寓群,第十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3年生,江苏睢宁人。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

  历任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济宁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

  1993年11月在中共山东省委第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1995年6月任山东省副省长。1998年4月在山东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

  2003年1月在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当选山东省代省长。同年4月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举为山东省省长。

  2007年6月13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接受韩寓群辞去山东省省长职务的请求。同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任命韩寓群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韩美林,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他曾有6幅作品入选联合国发行的圣诞卡,并在20多个国家举办过画展,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等单位都悬挂有他的巨幅国画,许多城市都用他的雕塑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他还成功设计了申奥会徽标志。1980年,于美国纽约波士顿等21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在美国期间曾接受圣地亚哥市颁发荣誉市民金钥匙,纽约曼哈顿还宣布1980年10月1日为韩美林日。在美国期间还应邀为哈佛大学劳伦斯艺术学院讲学。他在1983年有六幅作品入选联合国发行之圣诞卡,而1989年至今,已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去年美国前任总统布什特地接见了韩美林先生并将美国总统专用的唯一的总统佩带的领带夹,增予韩大师,并在上面签了名。世界各国的领袖、首相都有他的画作。 韩美林大师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动物和人物为主,既是继承提炼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又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能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诸多手法的东方、西方艺术巧妙的溶为一体,可以说他的作品已达到高、远、深、新的境界,加上他作品的心条美,而给人们享受到一种永恒的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blob.png

  韩三平,生于1953年10月,四川旺苍县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有着近30年的电影从业资历。
    1977年,进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先后任照明、场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
    198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毕业后,回到峨嵋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副厂长。其间,与人合作导演了故事片《不沉的地平线》和《避难》等。
    1985年,成功地主持操办了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大会,从此在电影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1991年,编导了故事片《毛泽东的故事》,反映毛泽东1947年东渡黄河到1975年的生活片断,获中宣部1992年度“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山东电影节优秀故事片奖。
    1994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他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人搞创作,以出品人身份组织、创作生产了100多部影片。涌现出了诸如故事片《孔繁森》、《赢家》、《民警故事》、《非常爱情》、《红西服》、《不见不散》、《春天的狂想》、《荆轲刺秦王》等优秀作品。

0.1108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