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家族墓地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神道碑
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宽2.15米 ,厚0.75米 ,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石刻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韩王陵墓群分布在河南省新郑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周边地区,是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230年历145年间,战国时期韩国九世候王的陵墓群,已发现有11处28座陵寝。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车马坑和贵族墓,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韩王陵规模之大,保存完整,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各国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是研究战国时期六国陵墓的重要实物资料。
新郑地貌西高东低,地处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只有东部少部分是平原地区。韩王陵墓区均在郑韩故城周围。丘陵地带水土深厚,土质细密坚实,韩国国君选作茔地。韩国历时145年(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30年),历经君主9位。通过1985年至1986二年的钻探调查,已发现韩王陵寝11处28座墓冢。分别是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东墓冢4座、观音寺镇王行庄村北墓冢4座、城关乡苗庄村南墓冢2座、辛店镇冢岗村南墓冢1座、城关乡暴庄村西墓冢5座、城关乡胡庄村北墓冢1座 、梨河镇宋庄村东墓冢2座、梨河镇冯庄村南新郑监狱院内墓冢2座、观音寺镇柳庄村北墓冢3座、新村镇七里井村西北部墓冢3座、西亚斯商业学院内墓冢2座。从调查看,墓向均南北向,墓冢除宋庄一处是南北排列外,其余10处都是东西排列。墓形制绝大部分平面呈“中”字和“舟”字形,个别呈“甲”字形。另大部分墓有陪葬坑。墓室填土封冢均用夯打且坚实。韩王陵规模之大,是历代王陵中罕见的。墓葬的遗存,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济及其陵寝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许岗村韩王陵M4及3、5号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清理。据已掌握的资料判断,许岗4座大型古墓为战国时期的墓葬。这一发现不仅为寻找韩国国君陵墓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反映奴隶主贵族宗法关系的公墓制度的瓦解、家庭墓地制度的形成以及以国君陵墓为主体的陵寝制度的确立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韩王陵于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郑韩故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韩楫墓,山西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韩阳镇祁家坡村边
墓地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墓室为水磨青石砌成,分主室、左右侧室与耳室、前室。东西通深16米,南北通宽22米。墓室内有:“明故中议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元川韩公墓志铭”、“皇明中议大夫提督腾黄通政使朝公行状”、“南山逸叟自志”、“奉天效命”、“明韩孺人圹记”碑碣五方。出土有瓷罐、碗等10多件随葬品。
韩楫(1528年—1605年),蒲州人,字伯通,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韩愈墓地,位于河南省孟县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墓主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韩愈陵园位于孟州市区西6公里处,洛常公路北侧,紫金山半坡坐北向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的墓祠。建于长庆四年,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陵园的主要建筑有牌楼、神道、石阶、山门、飨堂、碑廊、雕塑、展厅、亭阁,气势宏伟壮观,“唐柏双奇”苍翠蓊郁。中国国际韩学研究院就设在这里。
园内介绍
神道碑是韩愈门生皇甫是撰文,陈述了韩愈的平生经历,墓考碑是清代一位学者撰文,洋洋两千字余字,稽古廉今,陈述了考证韩愈墓地的经过。后边以七言古诗四十韵颂之。
韩愈墓前两株侧柏为唐代遗物,系建墓时所植,距今已经1170多年。历经千余年风霜寒暑,仍然生机勃勃,雄壮苍劲,巍峨高大,枝繁叶茂,被世人称之为“唐柏双奇”。是孟州八大景之一。
飨堂,宫室称谓,前为堂,后为室。《诗经》曰:“朋酒期飨,曰杀羔羊”。这里是祭献皇天厚土上帝社稷圣人先贤礼品的场所。原为唐代遗物,近年进行了翻修。飨通享、享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韩世忠墓位于浙江省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西南麓。墓地约2亩,封土高出地面3米,是韩世忠和梁红玉等四位夫人的合葬墓。墓园由掩映于苍翠之中的韩蕲王祠、神道碑及韩世忠墓组成,其中墓碑之巨大为江南之冠。
被称为“天下第一碑”的韩世忠神道碑位于韩世忠墓的东侧,坐东朝西面对神道。碑的右半部刻“中兴佐命定国元勋”几个大字,为宋孝宗皇帝亲书。1939年5月,碑为飓风吹倒,碑石断裂十余段,龟趺首尾分离。1946年5月,灵岩山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及韩世忠后裔,网罗资金,召工将神道碑断块分两段用水泥等制成混凝土嵌铁箍胶结,重新竖立于原处,受制于资金与技术手段的局限,这次修整未能将神道碑重立于龟趺之上,重现昔日神碑雄姿。碑原高三丈,现为一丈三尺(4米多)。据介绍,石碑未倒之前,已进行了拓片,碑刻全文现保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此碑石之巨、碑文之长,堪称“天下之最”,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韩世忠墓本身。
1956年,韩世忠墓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南宋抗金名将.因愤于朝廷腐败,屈膝求和,郁忧而死。官居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1130年3月,宋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黄天荡水战(位于今天镇江的长江江面)。决战当日,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双双披挂上阵,诸将士见状,无不奋勇争先,以一敌十。“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世忠仅八千余人”。韩世忠采纳梁红玉建议,引敌深入黄天荡死港,围困金兵主力达48天之久。一时间金国朝野闻韩丧胆,“梁红玉擂鼓战金兵”也传为千古佳话。胜局在望,夫妻俩在战船俩上拔剑起舞,歌曰: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鸾舆步老辽阳幄。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后来秦桧逮岳飞,韩世忠质问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韩没有遭到岳飞那样的迫害一是因为他曾经对宋高宗有救驾平叛之功,皇帝手书“忠勇”二字赠之,故秦桧不能动他。二是韩世忠的军事才能有限,无力北伐却自保有余,符合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的需要。最终韩世忠的兵权被夺,退隐在家,空抱救国之心,郁郁而终。
韩蕲王墓重修记
在韩世忠墓园,树立着一块石碑,记载了2008年重新墓地的经过。碑文如下:
中吴之灵岩,历为名胜之地也。其山之南有坡岭怀抱,为障为凭,若几若椅,左右翊卫,气象非常。蕲王韩世忠墓巍然屹立其中焉,距今已八百逾年矣。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卒后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韩世忠生于北宋哲宗朝,事于北宋徽、钦和南宋赵构朝。时值西夏侵扰金兵南下国土沦丧多事之秋。面对外族入侵,韩世忠一西陲布衣,仗剑从戎,金戈铁马转战大江南北,“平全闽,夷江西,翦湖湘,歼苗刘,摧兀术,鏖大仪,拓东海,扦扬楚,震淮阳”。为挽救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八月四日,韩世忠卒。同年十月庚子,朝廷遣敕使徐坤护葬,“大葬于平江府胥台乡灵岩山之原”。清道光间筑罗城四十五丈,辟甬道百三十丈。树拜台并修碑亭“。然八百多年来,沧桑变幻,战乱频仍,风雨几多。墓地荒,罗城塌,所幸宝城墓冢尚在,未遭劫乱。
今年来,当地文物部门多次整修韩墓,惜资金短缺,未能如愿。戊子仲春,苏城民营企业家吴炯先生发愿弘施,捐资六十余万元。文物部门特邀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按文物规则编制方案,由江苏省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承建,鸠工修缮,历时四个月,七月夏告竣。
工程首期乃以旧制恢复了罗城、宝城与墓冢,修整了甬道。墓地遍植松柏,修葺后之墓,广二十五米,深八十五米。中宝城,周罗城,岿然耸立,气势非凡。石砌甬道拾级而上,望柱、栏板分列东西,规制井然。墓地苍柏郁郁,林木苍翠,古墓幽幽,萧然肃穆,供人瞻之仰之,于以见一代名将之不朽矣。
呜呼,昔时韩蕲王之丰功光照古今,而今企业家之善举实可彰显。其人其事,古今相际,而功绩相辉,同为炎黄子孙之精神也。故特为之记。